14日傍晚,當記者趕到紀道修位於黃務街道的家時,67歲的老人起身比劃著,讓記者坐到坑上。為了方便採訪,紀道修的大女兒一直陪在身旁,向記者復述父母要表達的意思。當女兒告訴父親被列入“第三屆芝罘區道德模範候選人名單”時,紀道修像孩子般開心地比劃著,女兒轉述說,父親的意思是小時候他也獲過獎呢。
看著老人因風吹日曬而黝黑的臉龐,不僅未因生活的艱辛而愁眉不展,而且時刻掛著滿足的微笑,令記者也不由地為之一震:這究竟是怎樣的一位老人,能在無聲世界裡背負著一家的生活重擔,沒有對生活有絲毫怨恨,反而還用勤勞的雙手培養出一位在讀的博士生兒子。
紀道修生於1947年,3歲時,因感冒高燒不退,最終導致耳聾。自此,紀道修的世界裡再也聽不到任何聲音。
1976年,經人介紹,紀道修和家住福山區小沙埠、同為聾人的張翠蓮結為夫婦。紀道修跟著村里大隊上的果業隊上山幹活兒,張翠蓮則在一家服裝廠上班,兩個年輕人憑藉自己勤勞的雙手,過著幸福安穩的日子。
1977年,大女兒的降生給這個家庭帶來了新的希望。1987年,小兒子的出生再一次讓紀道修夫妻體會到了新生命帶來的喜悅,夫妻二人更加努力工作。
後來,村里發生了一系列變化。離開果業隊的紀道修瞬間失去了一半的生活來源,對這個四口之家來說,無異于晴天霹靂。但焦急中的紀道修沒有半分怨言,反而開始琢磨著如何讓家人過上更好的日子。一個偶然的機會,紀道修從朋友那兒學到了修鞋的手藝。從此以後,無論刮風下雨,還是大雪封門,紀道修的身影都會每天準時出現在黃務居民區的路口。每逢趕黃務大集的日子,他更是早早地來到集市上,支好攤位,等待顧客上門。妻子張翠蓮也離開原來的單位,到街道做起了保洁工作。
儘管生活異常艱辛,但對於讀過9年書的紀道修來說,他非常明白知識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無論生活多苦多難,他對一雙兒女的教育從未懈怠。懂事的兒女們也用自己優異的成績回報了夫母的辛苦培育。如今,兒子已經是中國石油理工大學的一名在讀博士,女兒也已成家生子。
2008年,紀道修不幸患上胃癌,胃被切除了90%。生性積極向上的紀道修即便在患病期間也未展露出一絲愁容,反而強忍著病痛的折磨,用樂觀開朗的性格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父親經常說,他趕上了一個好時候,都是黨的政策好。”大女兒告訴記者,以前年輕的時候父親出苦力,幹得多掙得少。現在,村里不但給父親申請了低保,每年還給60歲以上的老人交社保。
臨近採訪結束時已是將近晚上8點,由於居住的是平房,因此居民區內暫時還沒有路燈,怕兩位老人磕碰著,記者謝絕了二老出門相送的好意。然而,紀道修和張翠蓮夫妻卻堅持把記者送出了門,雙手不停比劃著,意思是天黑,讓記者慢點走。
來源:煙台日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