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5月9日電近日,全國殘疾人運動會金牌獲得者、第五屆宋慶齡獎學金獲得者、中國殘疾小畫家、安徽省蕪湖市第一中學高一學生16歲的錢可人,在哈醫大附屬第四醫院接受電子耳蝸植入術,使這位只聾不啞身殘志堅的優秀聾女重返有聲世界。
錢可人3歲因病雙耳失聰,聽力一級殘疾。可就是這樣一個殘疾女孩,不但驚人的實現了聾而不啞,同時憑借堅強的毅力和良好的天賦,不但相繼獲得全國好少年勇敢獎和安徽省三八紅旗手稱號,更曾在全國殘疾人運動會上獲得金、銀、銅牌並打破全國記錄,在澳大利亞參加聾人奧運會並取得第四名的好成績,並且接受過前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薩馬蘭奇的親自接見。
當她3歲失聰被定為聽力一級殘疾時,這種現實使她父母無法接受,從1993年至今,父母帶著她做過無數次的檢查和治療,得到同樣的結果——感應神經耳聾。從此她的耳朵上戴上了助聽器,耳聾已成為無法改變的現實。5月2日,可人來到哈爾濱醫大附屬第四醫院,找到該院耳鼻咽喉醫療保健中心主任徐平教授。徐平教授歷時盡3個小時為小可人在耳內植入一個電子耳蝸。30天後,可人即可借助電子耳蝸聽到這個世界的聲音。(岳金鳳)
資料鏈接
『電子耳蝸』裝置實際上相當於一個助聽器,由主機和接收器兩部分組成,接收器植入皮下,主機隨身攜帶。兩者通過同頻無線電工作。整體過程只需數毫秒。植入人工電子耳蝸內的數個電極,分別刺激不同部位的聽覺神經末梢,象彈鋼琴一樣,彈出高低不同的聲調,從而分辨不同頻率的聲音,達到改善聽力和提高言語分辨能力的功效。人工電子耳蝸和助聽器最大的不同在於,助聽器是將聲音放大後依賴於殘留的聽覺器官的功能,如果病損的聽覺器官功能殘存有限,那麼助聽器的作用也就受到限制。而人工耳蝸則跳過了病損的聽覺器官,並替代了它的功能,所以不論聽覺損失有多嚴重,同樣可以恢復聽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