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認識身心障礙兒童
(knowing the children of body and mind disabilities)
*學習障礙(learning disabilities)
(((認識特殊兒童)))
小建的父母很早就發覺他們的孩子有學習上的困擾,從幼稚園到小學,老師們的評語不是「不專心」、「不成熟」就是「粗心」。在學校,小建的語文表現不好,一個字常常教了好幾遍,還是沒辦法學會,每次老師考聽寫,更是寫不出來。雖然他的數學在班上算是中上的程度,但是應用問題也常出錯…。
認識學習障礙-學習障礙兒的世界
/學障兒語言世界/學障兒的情感世界/學障兒的名人世界/
學障兒的語言世界
學障兒在某一方面的學習產生困難,其顯現的主要的徵狀如下:
1. 學習速度或方法跟不上同班同學,如小學3或4年級的學生已經能夠用心算算個位數加減法,但是學障兒卻還需要藉手指輔助計算;或者是唸字的速度比其他同學慢…。
2. 對於符號如語文或數字的學習和反應,比起其他(如畫畫、空間問題的解決等)來得慢,學習的時候會感到很吃力,且兩者的學習能力及速度有很大的差別。
3. 閱讀障礙:在閱讀時可能會出現動作緊張不安;閱讀時速度慢,有省略、替換、停頓、斷句不當、讀錯等現象,以致影響閱讀理解;讀完也沒辦法說出整體大概的情節或前後關係。
4. 數學學習有障礙的孩子,可能會出現基本的數學計算慢,回答時表現出不確定的態度;同一類型的錯誤回答方式可以預期等。
學障兒的感情世界
學習障礙兒因為學習上出現問題,所以學習過程充滿挫折,常會有以下情形產生:
1. 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外在事物吸引而分心。
2. 面對學習上的挫折,反而以各種方式如不在乎、班上的小丑、社交高手等面貌出現,挽回面子。
3. 對自己的期望不高,使得表現低於自己的能力。
4. 對於嘗試學習新事物的意願不高。
5. 面對老師、父母的責備、批評時容易反應過度。
學障兒的名人世界
學障者雖然在學習上有某些方面的困難,但是有許多名人克服了自己的障礙,並在某個方面實現了夢想。
1. 發明家--愛迪生:愛迪生求學時,因為拼字老是出錯、句子用法也常用錯,老師、同學都叫他笨蛋,功課倒數幾名。不放棄的母親成了愛迪生的家教老師,反而更加充實學校所不能給的教育,愛迪生喜歡素描,對空間關係的能力很好,有勇氣去創造發明…。
2. 作家--安徒生:安徒生童話世界的創作者安徒生,從小在學習方面就很勉強,由於常常被留級,到了17歲,同學大部分都小他6、7歲,甚至沒有得到中學的文憑。但是努力不懈的他,不但請了家庭教師教導,還通過考試而進入大學就讀。由他的手稿發現,其實他仍有許多拼音和語法的錯誤,但並不影響他的創作能力。
學習障礙的鑑定
/鑑定基準/學習障礙的鑑定流程/
如果你是老師或家長,觀察到小朋友在平時的學習有特定的困難,或是和同年齡的小朋友比起來感到比較吃力,或在速度上顯得比較慢,這時候你可以:
學齡前,可以帶小朋友到醫院做檢查。例如:兒童心智科。
入學後,可以轉介到各縣市教育局的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委員會(簡稱鑑輔會)作相關的鑑定。
鑑定基準
「鑑定基準」是依據民國91年公布之「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鑑定標準」中規定:「學習障礙」指統稱因神經心理功能異常而顯現出注意、記憶、理解、推理、表達、知覺或知覺動作協調等能力有顯著問題,以致在聽、說、讀、寫、算等學習上有顯著困難者;其障礙並非因感官、智能、情緒等障礙因素或文化刺激不足、教學不當等環境因素所直接造成之結果;其鑑定基準如下:
1. 智力正常或在正常程度以下。
2. 個人內在能力有顯著差異者。
3. 注意、記憶、聽覺理解、口語表達、基本閱讀技巧、閱讀理解、書寫、數學運算、推理或知覺動作協調等任一能力表現有顯著困難,且經評估後確定一般教育所提供之學習輔導無顯著成效者。
學習障礙鑑定流程
為了解學習方面的特定困難及障礙,可利用醫學檢查,以確定不是因為下列因素所造成:
1. 作生理檢查:如檢查視力、聽力、肢體動作等。
2. 作個別智力測驗:以確定學障非低智商所造成。
3. 文化刺激不足:如原住民或低社會階層的家庭,學習環境不足。
4. 教養態度:父母對兒女學業漠視
經檢查或評鑑後若非上述原因所造成即可能是學習障礙。
另外察看學業成就是否低於目前年級一年以上,或是從老師的教學方法與教材、老師實施補救教學的情形等,也都是分析學障兒學習問題的主要方法之一。
除了蒐集有關社會、心理、教育、醫學等相關資料外,也可以透過相關專業人員的觀察、晤談、評量等方式,了解各項內在能力與心理歷程的差距,以決定是否為學習障礙。
學習障礙的教養與相處
/家長篇/教師篇/同學手足篇/
小建在學習上有特殊的困難,教他寫字老是學不會記不牢,我可以怎麼幫他解決學習上的問題?
家長篇
1. 了解孩子真正的學習困難所在,並不是孩子故意不專心、不聽話或不守規矩,父母不可以太過於嚴厲苛責,但也不能過於寵愛,適當的教導是很重要的。
2. 父母與老師要密切配合,或是尋求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的協助(如職能治療師、心理治療師等),共同找出協助孩子學習的最佳方式。如此對於學習困難較能持正面的因應態度與方法,可一起努力而累積成功的學習經驗。
3. 家長可多提供孩子知覺動作的訓練,例如平衡訓練、丟接球、手部精細動作訓練等,來提昇孩子的學習經驗。
教師篇
對於學習障礙兒童的教學,因其不同學習管道及行為特質,以下提供相關的教學技巧,希望能夠對老師的教學有所幫助:
1. 教孩子學習的時候,盡量安排有趣和富變化的活動,以引起學習的興趣及動機。減少不必要的干擾(例如:外在環境太過吵雜或是身旁有其他玩具會吸引他的注意等),以免孩子分心。
2. 教導孩子運用策略學習的方法。例如教他背誦的時候可以用聯想的方式,或是想成諧音、記住第一個字…等。可多利用不同感官來學習,例如:用看的學、用聽的學、動手做做看…等,或是利用不同的玩具引導,都有助於學習。
3. 多發掘學習障礙學生的特長,多鼓勵他參加學校活動,讓他建立自信。
4. 普通班老師對於學習障礙兒的學習困難,可跟學校輔導室或資源班的特教專任教師諮詢,針對障礙生困難的學科提出補救教學,也可以多利用資源教室的教材,為學障兒提供最合適的教學環境。
同學手足篇
隨著融合教育的潮流趨勢,越來越多特殊需求的學生在普通班就讀,到底這些小朋友在班上,要如何和他們相處呢?
1. 同學之間不可以因為班上有小朋友到資源班上課就以異樣的眼光看他,或是嘲笑他,這些都是很不應該的行為。
2. 如果班上有小朋友在國語或是數學方面學得比較慢,同學之間可以扮演小老師的角色多幫助他。
*多重障礙(multiple handicaps)
小臻患有腦性麻痺和癲癇,因為腦部受損,所以智力、語言和動作都受到影響,所以一直到現在還是不會自己去上廁所,也只聽得懂幾個簡單的指令... ...。
認識多重障礙─多重障礙兒的世界
/多重障礙兒的認知世界/多重障礙兒的行動世界/
多重障礙兒的認知世界
多重障礙兒是指身心障礙不只一種,而是兼具兩種或兩種以上。以認知學習而言,如果以智能障礙為主的多重障礙,表示其在智力方面受損,因此和智能障礙兒一樣,在理解、記憶方面的學習緩慢,或學習能力缺乏。反之,若不是以智能障礙為主的多重障礙兒,表示智力正常,只要給予適當的協助或提供輔具協助溝通,也可以和一般小朋友一樣學習。
多重障礙兒的行動世界
在多重障礙兒的比率中,以腦性麻痺所佔比例最高,例如:腦性麻痺伴隨智能障礙、腦性麻痺伴隨視障或是腦性麻痺伴隨聽障等。腦性麻痺屬於腦神經損傷的疾病,是一種非進行性疾病,亦即其症狀並不會惡化,但有可能會因肌肉功能受損而難以治療,失去原有功能。一般而言,如以腦性麻痺為主的多重障礙,其主要影響肢體行動方面,可能產生動作操作與協調的困難,例如:四肢僵直收縮,不正常的伸張反射動作、對刺激過度敏感反應、動作緩慢無力,無法控制的突發性抽搐,對於需要快速動作及協調動作時會感到十分困難。
多重障礙的鑑定
/鑑定基準/多重障礙的鑑定流程/
如果你是學校的老師或是家長,觀察到小朋友有兩種以上的障礙,導致在平時的學習或生活適應行為的困難,這時候你可以:
學齡前,可以帶小朋友到醫院做檢查。例如:兒童心智科。
入學後,可以轉介到各縣市教育局的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委員會(簡稱鑑輔會)作相關的鑑定。
鑑定基準
依據民國91年公布之「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中規定:「多重障礙學生」指「具兩種以上不具連帶關係,且非源於同一原因造成之障礙而影響學習者」。所謂不具連帶關係,且非源於同一原因之障礙是指多重障礙者所具有的各種障礙雖然共同存在,但不是由同一個原因所造成。如自閉症的學生,因神經心理功能異常而同時間具有溝通障礙、社會性障礙、及行為問題,雖然這些障礙造成在學習及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困難,但因此三種障礙為同一原因所造成,故不認定為多重障礙。
多重障礙的鑑定流程
多重障礙兒之間的異質性相當大,很難以單一方法來進行鑑定,而每個多重障礙兒所需的鑑定方法與程序也不同,除需醫學上的診斷外,同時也需教育上的鑑定與評量,作為提供多重障礙學生最適合的教育安置及相關服務措施之依據。 鑑定項目包含:
1. 一般醫療檢查:一般身體檢查、藥物治療史檢查、詳細健康檢查、完整物理醫學檢查、生理發展史檢查、神經與肌肉之內外科治療史檢查、反射功能與狀況檢查、兒童輔具器材檢查、建議與附加檢查等等。
2. 治療評量:物理治療評量、職能治療評量、語言治療評量。
3. 教育評量:智力、成就、性向等測驗、知覺-動作技能測驗、溝通技能測驗、社會情感發展測驗、適應行為測驗、職業輔導評量。
4. 護理評量:家庭健康問題評估、藥物治療評估、防疫紀錄評估、衛生護理需求評估等。
多重障礙的教養與相處
/家長篇/教師篇/同學手足篇/
小元因患有腦性麻痺,原本行走就有問題,加上視力方面也有障礙,所以要教他走路就更困難了!這樣的孩子該怎麼教呢?
家長篇
1. 永遠不要放棄孩子,可是也不要期望事事完美無缺,即便多重障礙孩子的障礙情形有多嚴重,無論如何都不可輕言放棄!還是要以增進他獨立生活的能力為目標。
2. 盡可能多方面運用社會資源,僅可能尋求所有協助,例如:參與家長團體、障礙者福利促進會、或是求助社會義工、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等,協助您對多重障礙孩子的教導。
教師篇
對於多重障礙兒童的教學,因其不同障礙加重行為的表現與學習的困難,以下提供相關的教學技巧,希望能夠對老師的教學有所幫助:
1. 身心障礙學生並非全無知覺,他們內心深處同樣也有被尊重的渴求。譬如說:不要用責罵或命令的語氣,去要求多重障礙兒童完成無法做的動作,要多考慮他們先天生理上的限制。
2. 多多以鼓勵、讚美、接納的方式,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使其發揮潛能,才是長久之計。或是利用一些人性化行為改變技術來增進學習的效能。
3. 輔具對動作障礙的孩子是相當重要的,它可增進多重障礙兒童的功能技巧,譬如:手部功能、走路功能、爬行或移位功能,進一步可促進其他各方面發展;此外,輔具也可使日常生活照顧更方便,譬如:沐浴、移位;它更可以較有效率且安全地移動, 例如:移位功能。因此,老師應具備輔具相關的知識,幫助學生與相關專業人員溝通(如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以獲得更完整的協助。
4. 考慮使用輔具的時候應該要注意以下重點:
• 所用的輔具不要在能力還沒發展到就使用,例如嬰兒在六至八個月才會開始練習撐著自己坐起來,所以要過了這個年紀之後,如果還是有坐的困難,才考慮讓他使用特別設計的輔具。
• 輔具所協助的動作,需要配合正常生長發育順序的下一步動作學習,例如要先學會控制前臂(能將一個前臂的重心轉到另一前臂)才學會爬。並隨著孩子的生理生長、發展與功能之改變而調整輔具,例如:三歲時坐的輪椅就應該依據三歲的生理狀況設計,不可以因為要省錢或怕麻煩,就訂做過大的輪椅,這樣不僅無法發揮輔具的功能,對孩子也許會造成傷害。
• 輔具使用需要經過專業團隊人員(例如:醫生、職能治療師)的評估、建議與指導使用,而且應避免錯誤及過度使用。
• 使用輔具的時候,環境的修改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外出,要注意地面是否平坦、廁所、走道、階梯是不是有加裝止滑墊或是扶手,以免發生危險或是造成移動不方便。
同學手足篇
1. 多體諒多重障礙小朋友,但不要可憐他或作弄他,如果可憐他會剝奪他學習的機會,作弄他會增加他的挫折感,都是不好的行為表現。對他們應該以親切、關懷、平等的態度,就像是和一般同學相處一樣。
2. 多重障礙小朋友如果有不適當的行為出現,在還沒有了解他的意思之前,請不要隨意做不好的解釋,譬如:大力的拍你的肩膀,不一定是對你生氣,他可能只是跟你打招呼罷了,請不要太介意。
3. 當多重障礙小朋友好不容易做成功一件事而沾沾自喜,不斷炫耀時,請不要潑他冷水,使他失去成就感與學習意願。
4. 不可以隨便玩弄或是破壞多重障礙小朋友的輔具,要好好愛護這些東西,因為這些輔具對多重障礙小朋友非常的重要。例如,沒有輪椅,可能就會像沒有腳一樣不方便。
*自閉症(Autism)
小東是家裡的長子,足月生的,長得健康可愛,但是,五歲了還不太會說話,倒是電視上的廣告詞說得很溜,小東不喜歡我們抱他,也不喜歡和別的小朋友玩,他喜歡搖頭,不斷的搖卻不會暈,或者只是坐著,眼睛望著渺不可知的遠方,似乎在沈思著什麼……。
認識自閉症-自閉兒的世界
/自閉症的語言世界/自閉兒的情感世界/自閉兒的行動世界/自閉兒的天才世界/
自閉兒的語言世界
一般而言,自閉兒語言的發展通常比較慢,語彙少,對語句的學習也比一般兒童落後許多。他們的語言主要有以下幾點特色:
1. 鸚鵡式語言或回聲語言
自閉兒與人溝通時,常會模仿別人說的話,不太知道如何回答問題。此種立即覆述的對話,稱為鸚鵡式語言或回聲語言。
2. 語言表達的困難
自閉兒說話時,常常面無表情,沒有聲調變化,與人溝通時,也常常文不對題,或與情境不符合。
3. 代名詞反轉
自閉兒在表達需求時,經常用「你」代替「我」,例如當自閉兒說「你要喝水時」,其實真正的意思是「我要喝水」。
4. 隱喻式語言
自閉兒常自言自語地說些別人聽不懂的話,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例如:「看房子畫」來表達「去美術館看畫展」,這種隱喻式的語言,常令人一頭霧水。
自閉兒的感情世界
有些自閉兒不注意週遭的人事物,對待人如同不具生命的東西一樣,因此,常被形容為:孤獨、不關心、不順從、不和人合作。在情感表達方面主要有以下幾點特色:
1. 不喜歡與人眼神接觸
自閉兒與人說話的時候,不喜歡與別人目光相對,就算偶爾看一下,通常也是眼神空洞,不帶感情。
2. 很少表現依戀行為
自閉症兒童在嬰幼兒時期大多自己玩自己的,不理人,也不怕生,不會因父母親的出現或離去而感到害怕或高興。
3. 不喜歡與人互動
自閉兒不會察顏觀色與人互動,也不會和顏悅色主動討好別人,對別人的關心不太知道如何作反應,甚至漠視別人的存在。
自閉兒的行動世界
對外在刺激一般人應有的反應,很多自閉兒常無動於衷,反倒是一些人們不以為意的事,自閉兒都會過度反應。在生活中有一些固定的行為、習慣,若違反了,他們會難以忍受而吵鬧不已:
1. 自傷或傷人
自閉症兒童有時會因挫折或憤怒,出現攻擊自己或他人的行為。例如:咬自己的手或是撞頭等。
2. 固定(刻板)行為
自閉症兒通常有許多固定的行為及習慣,例如:積木一定按一定的順序排列,或是食物一定要固定的口味、作息要有固定的次序、走路有一定的路線…。有些自閉兒,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固定進行的儀式,誰也不能破壞,例如:在午休前一定要把飯盒收放進抽屜、拿出來、再放進去好幾次,才肯乖乖睡午覺。
3. 自我刺激行為
有些自閉兒在空閒時,會一直重覆一些固定、相同的動作,例如:不停地轉圈、敲下巴、用手指在眼前晃…,也有一些孩子,會出現自我傷害或攻擊的行為。
自閉兒的天才世界
很多自閉兒在生活上自理的能力並不好,但是,在某些領域卻有著特別的長才。舉例如下:
1. 數字記憶的長才
有些自閉兒在算術上有特別的能力,例如:能夠作數字複雜的運算或是有特別的歷法記憶能力,可以知道十年前某月某日是星期幾等。
2. 圖像的長才
有些自閉兒對於圖像,有著近乎照相機一般精確的記憶力,例如:可以將看過的建築物或機械詳細的描繪出來。
自閉症的鑑定
/鑑定基準/自閉症的鑑定流程/
如果你是老師或是家長,觀察到小朋友在溝通、社會互動方面或是行為方面有疑似自閉症的特徵,這時候你可以:
學齡前,可以帶小朋友到醫院做檢查。例如:兒童心智科。
入學後,可以轉介到各縣市教育局的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委員會(簡稱鑑輔會)作相關的鑑定。
鑑定基準
所謂「鑑定基準」是指為某一名稱,如「智能障礙」所訂出的標準。依據民國91年公布之「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鑑定標準」,中規定:「自閉症」係指因神經心理功能異常而顯現出溝通、社會互動、行為及興趣表現上有嚴重問題,造成在學習上及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困難者,並不是因為父母教養態度、方式不當或人格問題所直接引起。此外,自閉兒的鑑定需同時具備下述三個核心障礙,其鑑定基準如下:
1. 顯著口語、非口語之溝通困難者;至少具有下列一項行為特徵:
o 完全沒有口語或口語發展遲緩
o 有語言能力者,在開始或持續對話的能力上有顯著的缺陷
o 使用刻板的、重覆的語言或隱喻式的語言
o 缺乏符合其發展年齡的富變化的、自發的假裝性遊戲或社會性模仿遊戲
2. 顯著社會互動困難者;至少具有下列一項行為特徵:
o 非口語行為,如視線接觸、面部表情、身體姿勢等方面,在使用上有顯著的障礙
o 無法和同儕發展出符合其年齡的友伴關係
o 缺乏主動和其他人分享喜悅、興趣,不太會主動拿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給別人看
3. 表現固定而有限之行為模式及興趣者,至少具有下列一項行為特徵:
o 在興趣方面,有一種或一種以上的刻板型式,強度和焦點不同於一般人
o 對於特別的、非功能的常規或儀式有異常的堅持
o 有刻板而重覆的動作,例如晃動手指、拍手或擺動身體
o 經常沉迷於東西的某一部份,表現固定而有限的行為模式及興趣
自閉症的鑑定流程
醫療體系在自閉兒鑑定的實施中沒有一致的流程與規範,但是教育體系由學校內輔導室負責統整特殊兒童的發現、篩選,以及各縣市政府「特殊學生鑑定、安置及就學輔導委員會」(簡稱鑑輔會)統籌整體鑑定、安置等相關事項,因此,鑑定流程包括發現、篩選及鑑定三階段:
「發現階段」中,由於自閉兒的症狀常於嬰幼兒期就出現,最晚也在三歲以前出現。父母或其他主要照顧者透過平時互動與觀察,由孩子與同儕比較中發現口語或非口語溝通的遲緩、視線接觸少、情感理解與表達、行為模式及興趣缺乏變化等現象,則可到教學醫院接受鑑定,或年齡三歲以上時,向學校鑑定小組提出鑑定的申請。
「篩選階段」主要在過濾疑似自閉兒的個案,以便進行進一步的鑑定工作。可由醫生或學校鑑定小組實施簡易的篩選工作,如「克氏行為量表」、「自閉症兒童篩選量表」等工具篩選出疑似個案,而後進一步到醫院接受鑑定、或透過學校向縣市鑑輔會提出申請。
「鑑定階段」中,已鑑定或領有自閉症手冊的孩子不需再接受鑑定,而是評估能力現況;未鑑定或領有非自閉症手冊而有疑義的孩子,鑑輔會應安排適當的心理評量教師進行評量或安排至適當的醫院鑑定,以確認是否為自閉兒。
自閉兒的教養與相處
/ 家長篇/教師篇/同學手足篇/
小慧是自閉兒,平常看他不是不理人,就是怪吵怪叫的,有時還會發脾氣撞桌子,這樣的孩子該怎麼和他相處呢?
家長篇
家長得知自己的孩子是特殊兒童時,不是震驚、難過,就是自責,覺得一定是自己做錯了什麼,才會讓自己的孩子變成這樣,將自己淹沒在無助及罪惡感中。事實上,雖然目前自閉症的成因仍然不明,但絕對不是上天的懲罰,也與孩子出生後父母親不夠關心,花太少時間照顧無關;更不需要去責怪是夫妻二人,誰家的遺傳所造成。當下更重要的是如何合力幫助孩子,如何去面對孩子的教養問題。在此建議多和醫護人員、老師密切配合,配合得越好,越能掌握孩子,就越能坦然面對事實,越對未來有信心。此外,多和其它家長聯繫,互相扶持,互相幫忙,彼此分享,都有助於走出心裡的陰霾。父母能夠成功的調適、接納孩子的狀況,才能夠成功的幫助孩子。以下提供父母有關的教養原則,希望能夠協助家長面對孩子的問題:
1. 自閉症孩子比較欠缺忍受挫折的能力,因此教一項新的技能,最好先找到他會的部分,先讓他有成就感,再一步一步教。
2. 對於改善自閉症孩子的刻板行為,盡量幫他找到他感興趣的事物活動,多用其他的活動或玩具來吸引他的注意力,不要讓他無所事事,以免他覺得太無聊,一直重複同樣動作。另外,讓這些重複的動作加以意義化,也是改善刻板化行為的方法之一,例如:如果孩子喜歡轉東西,你可以教他玩陀螺;如果孩子喜歡搖晃身體,你可以放音樂,讓他用不同的方式隨著音樂搖擺身體。
3. 自閉症孩子如果伴隨溝通方面的障礙,遇到挫折或不順心的事時,容易以哭鬧的方式或是自我傷害的方式表達,因此平時應多觀察他喜歡的事物藉以轉移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要協助他用任何方式表達,找出哭鬧的原因,瞭解他的情緒。
4. 如果自閉症孩子因為欠缺忍受挫折的能力容易生氣、發怒,可以利用一些自我教導的策略,例如:發現自己生氣的時候,要告訴自己:「我不生氣,因為我是乖寶寶;我不生氣,我要深呼吸,因為我是好孩子。」
5. 有些自閉症孩子對於危險事物不夠敏感,例如:有一些孩子習慣爬高,或是喜歡亂跑,因此要注意安全的考量。
6. 自閉症孩子對於固定的事情改變非常敏感,因此最好不要輕易的改變,若要改變也要在他不知不覺中改變,或是設法轉移他的注意力。
7. 自閉症孩子通常不太喜歡與人主動接觸,因此利用各種機會讓他和家中兄弟姊妹或是其他鄰居孩子多接觸及互動式很重要的,可以找一些他有興趣的活動或遊戲來吸引他,增加他與其他人的互動。
8. 對於自閉症的孩子,在家中最好能為他安排規律的生活,而且好的習慣的教導及養成相當的重要,因為他一旦養成好習慣,就很難改變。
自閉症孩子對於理解和接受愛的方式可能與一般的兒童不同,但是,唯有父母的愛才能有更多的包容,孩子才能在有安全感的環境下成長、學習。
教師篇
對於自閉症兒童的教學,因其特殊的溝通方式及行為特質,以下提供相關的教學技巧,希望能夠對老師的教學有所幫助:
1. 自閉症兒因具有只喜歡或專注某一東西的傾向,所以在教他的時候,盡量用漸進式、有程序的教。例如:有些孩子只喜歡紅色,所以只看紅色,因此在教他其他顏色的時候,可以先出現其他顏色的車子,等他集中注意力並答對後,才出現紅色顏色的車子。另外,多方面資訊提供學習,也有助於改進他的刻板化。例如:教認識車子的時候,可以先讓他看圖片,接著讓他看錄影帶或VCD,再讓他聽車子的聲音或是讓他到馬路上去看車子…等,幫助他對一件事物多方面的了解。
2. 自閉兒常出現撞牆、敲頭、咬自己、發怪聲音、玩手…等不適當的行為,出現這些行為可能有兩種原因,其一,是因為無聊,其二,是因為焦慮或不安。針對無聊而發生的不當行為,可以利用建設性的活動及干擾性較低的活動替代,例如:用隨身聽替代唱歌、發怪聲,用畫畫寫字替代玩手…等。針對焦慮或不安引發的不當行為,需要多與家長合作,共同觀察、以瞭解孩子不當行為背後所傳達的訊息(可能是想上廁所、身體不舒服或生氣),而後逐步引導孩子運用適當的方式表達及發洩。
3. 自閉症兒因有固著性行為,所以在任何需要改變的事件或活動發生前,最好預先告知孩子,可以減少孩子因為固定行為突然被打擾或打斷時,所引發的不安及情緒行為反應。
4. 自閉兒在普通班,大多有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智力,如果沒有仔細說明,其它的同學很難理解他奇怪的行為,因此在學期初或自閉兒入班前,向學生清楚說明,更可以安排小老師,請同學特別留意他。
5. 學校輔導室的特教組以及資源教室專任老師,均具有提供諮詢、協助一般教師處理特殊學生相關問題的責任,如果在輔導、教導自閉兒上,有任何困難,都可以求助於學校輔導室。
同學手足篇
隨著融合教育的潮流趨勢,越來越多特殊需求的學生在普通班就讀,到底這些小朋友在班上,要如何和他們相處呢?
1. 自閉症並不會傳染,也不是偶而的心情不好、不想理別人,而是一種天生的在人際、社交上有缺陷的病,有些自閉兒會有智力低的問題,但是,也有些自閉兒智力正常,甚至比一般學生更聰明呢!
2. 自閉兒常常自己玩自己的,並不是因為他很討厭你,而是他不知道怎麼和同學一起玩。此外,自閉兒可能有些難以控制的奇怪行為,例如:搖身體、晃頭、自言自語…,這些行為就像感冒了會咳嗽一樣,是自閉症的特有狀況,老師、自閉兒的家長和自閉兒本身都很努力的在改善,也需要同學們特別的包容。
3. 自閉兒對於危險,比較沒有警覺性,如果在下課時看到他有任何危險的舉動,記得盡快通知老師做適當的處理。
*過動兒(簡稱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童
認識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過動兒的世界
在台灣,許多人可能聽說過『過動兒』, 但對其症狀、原因及治療方法並不了解。過動兒的學名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童(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e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譯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根據統計,美國的孩子中(4-18歲), 約有百分之五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而台灣也將近這個比例,換句話說, 在台灣六百萬個孩子中, 約有三十萬個過動兒。
過動兒最主要的症狀為- 注意力不集中、衝動和過度活動。若不適時診斷發現,給予適當的治療和幫助,這個原屬生理方面的問題,會漸漸的影響孩子各方面的發展, 造成學習障礙、情緒障礙、心理、人格等各方面發展的問題, 進而更引起家庭和社會問題。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簡稱ADHD)和學習障礙一樣,是屬於隱性障礙,也是這幾年才漸漸受到重視的障礙類別。相對於學習障礙是屬於認知方面的障礙,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在精神科分類上是屬於行為方面的障礙。雖然有學習障礙的孩子不一定會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的現象,而注意力不足過動的孩子也不一定有認知方面的缺陷,但是確有很大比例的孩子兼跨這兩種障礙。依據美國學者McKinney的估計,有10%的ADHD的孩子同時有學習障礙的缺陷,而有15%~80%的學習障礙的孩子兼跨ADHD的症狀。美國過動兒協會(CHADD)的網站中的資料則為有85%的ADHD的孩子有學習障礙現象。這兩者障礙之間的關係的確值得重視。
DSM-Ⅳ中有關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診斷標準在編輯接諮詢電話的實務經驗中,也有很多家長問到有關孩子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的現象,因此本文首先將美國精神醫學診斷手冊第四版(DSM-Ⅳ)中有關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診斷標準說明如下,讓讀者對此症有初步的瞭解:
(一) 注意力缺陷型:
以下症狀中至少出現六項以上,並持續六個月以上,其嚴重程度到達與個體心智發展不相符合的程度且導致個體適應不良:
1.常常無法注意細節,作功課或其他工作時常粗心大意 。
2.做事或玩耍無法持續專注。
3.好像常常「有聽沒有到」(有聽到,但沒反應)。
4.常常無法照著指示去做,且無法完成功課或家事零工或工作場所的職責(不是因為不想做,或是聽不懂指令)
5.做事、活動時常沒有組織條理。
6.常逃避或討厭需要專心去做的事(例如學校功課)。
7.常常搞丟東西(如作業本、鉛筆、課本、工具或玩具)。
8.很容易因外界無關的刺激而分心。
9.常忘記每天該做的事。
(二)過動-衝動型
在下列與過動和衝動有關的項目中,至少有四項持續出現六個月以上,其嚴重程度到達與個體心智發展不相符合的程度且導致個體適應不良:
過動:
1. 常常不安的玩弄手和腳,或是在座位上扭動不安。
2. 在教室經常離座,或是在應該坐著的場合坐不住。
3. 在不適當的場合跑來跑去,或爬上爬下(在青少年或成年人是主觀坐不住的感覺)。
4. 很難安靜的玩遊戲,或從事休閒活動。
5. 一直不停地動、停不下來。
6. 經常說話過多。
衝動:
7. 常在問題未問完時搶答。
8. 在遊戲或全體活動時,很難耐著性子排隊或輪流。
9. 在別人談話或遊戲中常插嘴或打斷別人。
(三)複合型:若在過去六個月(一)和(二)都 符合者。
在鑑定以上三型ADHD時,還必須符合以下要件:
1. 在七歲以前即發生。
2. 這種症狀必須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場合都會發生(如在學校和在家裡)。
3. 必須有明確證據顯示社會、學業、或職業功能存在著臨床重大損害。
4. 不是隨著廣泛性發展障礙、精神分裂症或和其他精神病一起發生;也不是伴隨其他精神障礙,如情緒障礙、焦慮型障礙、解離症或人格障礙等一起發生的症狀。
過動兒的特徵
1注意力難集中
容易分心或注意力短暫是好動兒常見的特性,這類兒童比一般同年齡兒童較缺乏專注及貫徹到底的能力,所以無法長久集中注意力,對於需要持久集中精神的事如做作業,會逃避或拒絕去做,嚴重的甚至連每天的常規都會忘記,與同年齡的小朋友一起玩,常會去干擾他人使遊戲無法繼續。
2.活動量過多
這類兒童似乎特別擁有一股精力,會不斷地活動、坐立不安。在學校裡會呈現煩燥不安、愛插嘴、不能好好地坐在座位上,總是不斷地站起來,在教室走動、講話、開玩笑、扮小丑,甚至捉弄鄰座。
3.控制衝動力差
過動兒因衝動控制差,常呈現下列行為:常還未聽完別人問他的問題就急著回答,常打斷別人的談話或活動,與人衝突常先動手打人。常因對危險的判斷不佳,常作一些危險動作,而常發生意外。但不管是否危險,他想做就做。
4.心智及協調發展失衡
好動兒的心智比例分配與一般兒童無異,但在智力發展和知覺方面卻不平衡。可能字彙能力十分優異,記憶中等,解決問題能力卻很差。幾乎有半數好動兒在協調上顯現各種困難,有的是平衡上的困難,如學自行車不易。有的是手眼協調很差,如在擲球、投籃球、打棒球遭遇困難。
5.情緒障礙多
好動兒他們在成人對他表示注意和關切這方面的需求永不滿足,總希望自己是眾人注意和關心的焦點。大多數好動兒的性情起伏很大,且變化不已,因而行為令人無法預測,前一分鐘高高興興,後一分鐘卻愁眉苦臉。對疼痛似乎沒有感覺,對經常性的碰撞、跌倒和擦傷沒有反應,很少感到害怕,也不畏懼。在愉快中表現過分極端興奮,遇到挫折則產生極端暴怒或氣憤。通常他們自尊心較低,嚴重的就會有情緒障礙,以憂鬱或焦慮不安為主。
6.社會行為不良
大多數好動兒都有1、反抗社會要求;2、獨立性增加;3、跋扈等行為趨向。無法遵守父母師長的要求,也不能服從紀律,會顯出極端獨立卻又十足依賴。經常有蠻不講理、攻擊同學、欺凌朋友等不成熟的社會行為。所以較一般兒童有更多人際關係問題。
7.伴隨學習困難
大部分過動兒的智商和正常的兒童是相同的。但由於注意度短暫、缺乏衝動控制力、過多活動、注意力差、不專心、無法遵守教室規則,因此造成某些功課常會明顯落後,即使智商相同或高於一般同學,其學業成就也較他們差。
上述行為特徵或可描述好動兒的偏差行為,但這些特性都是廣泛性的,並不是所有好動兒的身上都能有發現。其中有部分特性如好動,隨年齡增加到十一、二歲後會慢慢消,唯注意力不集中的特性可能維持較長時間。
過動兒的成因
有關好動兒的成因,目前所了解還不十分完整,學者意見分歧,沒有定論,唯綜合學者專家研究結果,可歸納下列幾方面因素:
1. 生理因素:腦功能失常─部份好動兒的產生主要是由於: 1、大腦損傷; 2、大腦化學成分失常; 3、腦部長瘤 等原故,造成大腦額葉或中樞神經功能失調,致使兒童產生過度無目標的活動。
前庭系統失常─前庭神經核在其他體系配合下,維持全身的肌肉張力、姿勢和運動平衡,若前庭系統活動量不足,且調幅作用不良時,常會好動分心,所以過度好動分心是神經生理統合失常的症狀。
鉛中毒─在三十多年前,學者專家曾指出:有些孩子吃了鉛就形成好動兒。近年由於汽油使用日增,人們吸鉛中毒機會大 增,這類兒童也因之而增加。
血醣缺乏─根據醫學研究顯示:假若兒童身體上的血醣,降到相當程度以下,多數會有一些特殊感覺,如輕微頭痛、暴躁易怒、冒冷汗和心悸、覺得焦慮。其中暴燥易怒就是好兒症狀之一,因此有的學者把血糖缺乏當做成因之一。
2.環境因素:孕兒環境─許多研究指出,懷孕期間,若母體感染疾病、濫用藥物或長期生活在很大壓力下,以及產生缺氧、胎內感染、黃疸過高、頭部損傷等等,都是可能的原因。此外,近年來
,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孕婦生產方式與好動問題也有關連。生產時,若使用產鉗或大量藥劑,都可能會導致小孩好動、衝動、易分心等問題。
家庭環境─有關嬰兒的研究發現:即使仍在襁褓中的嬰兒,若有充分手足活動和玩弄各種玩具,將能在發展上得到很大助益,在小孩成長過程中,若有過度刺激或環境受到剝奪,都會孕育好動兒。
3.心理因素:有些心理醫師和心理學家視家庭壓力太多為好動兒成因之一,若親長噁叨不已、給予太多壓力時,兒童會採憂鬱、不適當的好動行為來應付痛苦。 飲食不當─另一項可能引起好動兒的原因是由於食物所致,食物中若含水楊酸鹽過多,會導致兒童活動過多症。另有學者認為這類兒童是由於他們對其生活環境中,某些特殊物品(如花粉、塵埃、牛乳、食品添加色素等等)的敏感反應有關。
父母親要能夠瞭解孩子有這些行為並非來自故意、品性差或不聽話,雖然過動兒病因說法不一,但總括起來還是與其先天與後天的身體因素有關,父母師長與孩子一同努力,共同去針對問 題,加以解決。
過動兒的預防方法
1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是過動症主要的治療方式,特別是用在學齡兒童其本身症狀已嚴重妨礙到學習、人際關係及人格發展時。學齡前兒童因環境要求較少,除非症狀特別嚴重,大多不用藥物治療。伴有腦功能不良的好動兒,藥物治療的效果較好。但服用過量後,會有不良情況產生,如退縮角落,拒絕與人來往。目前有許多藥物可治療好動兒,唯各種藥物的使用,因人而異,需經嘗試始能發現何者較具效果,最好請接受醫師指導。
2行為治療
行為治療最主要的目的在於矯正不良行為。它必需是有系統的、態度一致的,一般程序如下:
具體列出問題行為首先,父母必需先靜下來,仔細觀察整理孩子的特性為何?是衝動?活動量過多?還是注意力不集中?是情緒不穩定?人際關係障礙?生活習慣不良?還是對刺激的太過敏感?這些不良行為使得孩子在環境適應上有那些障礙?在許多問題中,列出問題處理的先後順序,選出對目前生活影響最大的、最容易辦到的行為來處理,避免過多問題同時處理。擬定對象: 希望藉由孩子重覆體檢行為的後果,選擇保存好習慣,停止不良行為。可採用的方法有:「關注」與「忽略」技巧交互使用;運用處罰及計時法減少問題行為發生機率;利用計分制度,作系統性的矯正。
態度一致 執行這些行為療法時,最重要的是全家人態度、行為一致,否則孩子會鑽漏洞,難以堅持。當這些行為矯正有進步後,可將行為療法擴展到公共場合、學校。對於行為治療最重要的是堅持到底,千萬不要因一時的挫敗而放棄。
3課業輔導方式
學校選擇 儘量選擇班級人數少的幼稚園或小學,學習、做功課時間不要太長,儘可能分為小段落,十分、十五分就休息一下,或改做其他活動,然後再逐漸延長時間。
環境選擇 應加大座位距離,座位應與其他同學間的距離稍微加大,且不靠近門窗等容易分心的地區。學習環境及過程儘可能單純、安靜、簡單,所以在教室或家中書房裡,最好清除不必要的裝飾,佈置則以直線單色系列為主。座位安排,最好安排在前幾排聽、看等最明顯的地方,並鄰近教師及最安靜同學的旁邊,可使教師能隨時制止不當行為,及防止不該有的交談。並請老師十幾分鐘就讓他擦黑板,發簿子,以減少因無法靜坐而拉前座頭髮、踢鄰座腿等行為產生。若為好幫手,適時鼓勵誇獎,可加強自尊心。
4.日常生活安排
語言 在日常生活中,多差遣他以發洩他們好動的本性。言語儘量心平氣和、速度慢,一次只吩咐一件事情,以免分心、忘記。但對於交待的事情最好重覆提醒,但切記!不要過度嘮叨,一再數說過去的不良事蹟,只會造成孩子的反感,當孩子作好或完成一件事,記得要不吝嗇給予讚美。環境安排 由於過動兒衝動,不考慮危險,故家庭佈置需避免易碎或危險物品。玩具也要考慮安全性,避免發生意外。與朋友活動替他找活動量不高的朋友,最好一次只跟兩、三人玩,以免加強了其過動衝動的行為。活動安排 在遊戲中學習,多做戶外活動如打球、溜冰、騎腳踏車等;在家中則作安全性高的遊戲如堆積木、接球等。要避免安排需要過份專心的靜態活動,孩子本身活動量大,根本無法完成,反而增加了父母及孩子的挫敗感。
5.感覺統合訓練
有理論認為不少過動兒因腦部問題常伴有前庭、觸覺、肌肉關節動覺平衡、動作協調的功能性障礙,此導致其易分心、煩躁與過動。生理的過度敏感或笨拙,導致感覺輸入(到腦幹低層次)的統整組合失常,無法進一步跟外界進行適應和同化的順應學習,而呈現偏差行為。針對上述失常的矯治,可採咸覺統合訓練,如俯臥滑行、玩沙或在草地上打滾,並在臉部和軀肢按摩,這些都是有助於他們腦神經的安定,可降低活動的敏感性。除外,設計適合兒童運動發展的遊樂教材,也能促進兒童各種感覺器官統合功能的完成,當有助於好動兒偏差行為的改善。
父母應抱持怎樣的態度?
加強與學校的溝通 父母應加強與學校老師的溝通,讓老師同時瞭解孩子問題所在,及時給予適當的處理。可避免因孩子的行為影響老師的情緒,增加父母老師間不必要的誤會與指責。適時鼓勵、增強信心 過動兒的孩子並非全然不好,還是有其專長,但常因無法滿足常規的標準,而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籤。父母可以儘量安排一些活動,滿足其過好動需求,並藉著鼓勵、讚美其較專長部份,增加其自信心。對於缺憾部份如社交技巧、功課方面,這些不足是可以慢慢彌補的,千萬不要操之過急,而影響孩子對自己的信心。
過動兒的教養與法寶
1.集中注意力訓練
好動兒的行為異常明顯,其中原因是缺乏專注的能力。無法集中注意力,做起事來不能有始有終,因此在教學上首要工作是如何從事注意力集中的訓練,以改善缺乏專注的毛病。
◆串珠子 ◆對碼遊戲 ◆查字典 ◆老師說
2.動作持久訓練
好動固然是好動兒的行為特徵,但問題是他的毛病,而是在於任何活動無法持久貫徹到底。若能專注持久,好動自然不成問題,因此在教學上實施下列各項持久訓練,當可改善好動兒的偏差行為。
◆請你跟我這樣做 ◆急凍人 ◆一二三木頭人
3.促進人際關係訓練
由於好動兒容易顯現反抗社會及跋扈專斷的偏差態度,經常有不講理、攻擊同學、欺凌朋友等不成熟的社會行為,較一般兒童有更多人際關係問題,因此在教學方面有待加強改善。
◆好朋友 ◆拼圖歡唱 ◆兩人三腳
教養過動兒,教師與家長的法寶:
(1) 清楚的行為設定,一致的獎勵處罰(非體罰)原則。過動兒需要的是以耐性愛心為基礎的清楚規範原則的教育,尤其父母親的教養態度應該一致,不要一個唱白臉,一個唱黑臉,考驗過動兒辨識臉色的能力,徒增孩子的混淆,無法貫徹建立遵守行為的習慣。
(2) 修正不當的高標準,建立多重價值觀,針對問題解決的處理模式。關於評量標準,教師與家長若只接受單一的價值觀,依靠唯一的考試分數做為學習評量的方法,將使與過動兒共同生活的日子充滿坎坷荊棘,因為過動兒70%有學習困難。
(3) 教師與父母親的情緒管理。面對過動兒,教師與父母親經常火冒三丈,原有的耐性根本不夠用,教師與父母親需要情緒管理,預防陷入與過動兒的惡性循環互動中,良好的師生與親子關係是治療過動兒的基礎。教師與家長應學習一個更有效的行為管理方法才是當務之急。
*聽覺障礙(hearning impairment)
小新在三歲的時候生了一場病,使得他的聽力受損,從那時開始為了訓練聽覺,醫生叔叔幫小新的耳朵戴上了一對可愛的耳環,這耳環叫做「助聽器」。助聽器讓小新聽到聲音,讓他可以在課堂中聽老師上課…
認識聽覺障礙-聽障兒的世界
/ 聽障兒的語言世界/聽障兒的認知世界/聽障兒的感情世界/
聽障兒的語言世界
1. 聾並不等於啞:「聽不到就不會說話」是一個老舊、錯誤的觀念,大部分的聽覺障礙兒是有殘存聽力的,他們可藉由助聽器或是人工電子耳的協助,利用殘餘聽力來學習說話。因此聽障兒在學習上有他們特殊的需求,如聽覺、說話訓練等;另外因為聽覺和語言的關係密切,所以聽障者的語言發展通常會較一般人來得慢。
2. 不同的溝通方式:聽障兒常用的溝通方式可包括口語、手語及綜合溝通法。要學好口語需要有以下幾個條件:早期發現、配戴合適的助聽器、接受密集且有系統的聽能、讀話、說話訓練且智力正常,有良好的口語環境等。手語目前已被語言學家承認亦是一種語言,但因其語法和標準國語不盡相同,使得聽障兒在語文的表現上較一般學生差,不過,亦有使用手語的第二代聾人在語文及社會適應上有不錯的表現。綜合溝通則是指充分利用聲音、唇形及手語來傳遞訊息。
聽障兒的認知世界
如果聽障兒未伴隨其他障礙,他們的智力和一般人並沒有差別。不過因為語言能力上的限制,因此在表達的時候,沒有辦法完全的表達,以致於容易導致能力被低估的情形。
聽障兒的感情世界
聽障兒的人格,一般人通常會有刻板印象,如:依賴性較強、衝動、孤僻、多疑、易猜忌等,而且認為他們適應能力也比較差。其實,這些人格的形成大部分是因為環境的關係造成,亦即周圍的人(如家人、朋友同學)對他們的接受程度,以及他們本身的溝通能力都是影響他們在社會適應狀況的重要因素。簡言易之,如果聽障兒生活在被孤立、被排擠的環境中,自然就比較容易發展出上述較為負向的人格。相反地,如果聽障兒生活在充滿接納的環境中,他們也能樂觀地成長。
聽覺障礙的鑑定
/鑑定基準/聽覺障礙的鑑定流程/
如果你是老師或家長,觀察到小朋友常常對突如其來的巨大聲響沒有太大的反應,或是跟他說話的時候總要說得很大聲才聽得到,這時候你可以:
學齡前,可以帶小朋友到醫院做檢查。例如:耳鼻喉科。
入學後,可以轉介到各縣市教育局的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委員會(簡稱鑑輔會)作相關的鑑定。
鑑定基準
依據民國91年公布之「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鑑定標準」中規定:「聽覺障礙」指由於先天或後天原因,導致聽覺器官之構造缺損,或機能發生部分或全部之障礙,導致對聲音之聽取或辨識有困難者;其鑑定基準如下:
1.接受自覺性純音聽力檢查後,其優耳語音頻率(指的是優耳對500、1000、2000赫三個頻率)聽覺達二十五分貝以上者。
2.無法接受前款自覺性純音聽力檢查時,由聽力檢查師以他覺性聽力檢查方式測定後認定者。
聽覺障礙的鑑定流程
聽覺障礙的認定以醫師的診斷為依據:身心障礙手冊取得的標準為優耳聽力損失在55分貝以上者;而特殊教育的受教資格為優耳聽力損失在20分貝以上者,且特別指出是語音頻率(500、1000、2000赫)的損失。
聽覺障礙的教養與相處
/家長篇/教師篇/同學手足篇/
小力因為從小就有嚴重的聽力損失,雖然佩帶了助聽器,但是說話總是要很注意聽,才聽得懂他說什麼…,這樣的孩子該怎麼和他相處呢?
家長篇
1. 雖然孩子聽不清楚或是完全聽不到,但心理卻是很敏銳的,真摯的關懷及接納不僅可讓家中的氣氛和諧,也可以幫助孩子發展正向的人格。
2. 有些聽障孩子因受限於語言能力,導致在學業成就上表現不佳。因此提供充分的閱讀經驗對其日後的學習有很大的影響。讀物的選擇可先從繪本開始,若由家長陪同孩子一起閱讀,更易建立其閱讀習慣。
3. 有時家長為了怕孩子受太多挫折而寧願自己替孩子做,如此一來不僅剝奪孩子的學習機會,也會養成孩子依賴的心理。此外,若是害怕孩子因嘗試而產生過多的失敗,家長可事先選擇孩子能完成的事,適時的給予指導、協助他完成,讓孩子可以享受獲得成就的快樂。
教師篇
1. 在班上不要因為聽覺方面有障礙就處處享有特權,老師應該儘可能的讓聽障兒多參與班上事務及相關活動。
2. 在課堂若有聽寫考試或是需要用到聽力的學習、評量時,建議能以文字代替,才能夠測出聽障學生的真正學習情形。
3. 有時班級老師不太能夠衡量聽障兒童何種活動能夠參與,何種評量方式對他比較公平,可就近向校內的特教教師徵詢意見。
4. 聽障兒童因為學習上的特殊需求,需要調頻助聽器、讀唇的輔助,因此教師在上課時要配戴發射器,且盡量不要用書本擋住嘴型。課文說明若能輔以板書更能增進學生的學習。此外,教室座位的安排也非常重要,以能清楚看到板書及教師嘴型的位置較佳。
同學手足篇
隨著融合教育的潮流趨勢,越來越多特殊需求的學生在普通班就讀,到底這些小朋友在班上,要如何和他們相處呢?隨著融合教育的潮流趨勢,越來越多特殊需求的學生在普通班就讀,到底這些小朋友在班上,要如何和他們相處呢?
1. 在班上不可以因為聽障者的缺陷,就嘲笑他、捉弄他,或是模仿他說話的樣子。
2. 同學之間應該協助他們克服學習上的困難,例如抄寫筆記等。
3. 有些聽覺障礙小朋友必須藉由助聽器來幫助溝通,同班同學不可以一時好玩,去玩弄助聽器,或故意把它弄壞,要將他視為教具一般珍惜。
*視覺障礙(visual impairment)
八歲的凱凱由於先天性白內障和眼睛震顫造成弱視,平日戴厚厚的鏡片,使用放大鏡看書並手持單眼望遠鏡來看黑板上寫的字。他愛騎自行車,打電動,是個十足活潑好動的學生。
認識視覺障礙-視障兒的世界
/視障兒的感官世界成因篇/視障兒的感官世界視覺篇/視障兒的行為世界/
視障兒的感官世界─成因篇
造成視覺障礙的原因,通常包括眼睛機體上或是大腦視知覺功能上的損傷。眼球生理機能上無法看清物品,通常有四個原因:
1. 屈光不良,包括嚴重散光、高度近視、遠視。
2. 屈光體透明度問題,包括角膜混濁、白內障。
3. 視網膜成像困難,包括任何導致視網膜病變病因,如青光眼眼壓過高、高度近視、糖尿病、白化症、斜視、眼球震顫、眼底中風等。
4. 視覺傳導路徑問題。如視神經萎縮、因腦瘤引起或意外傷害造成視神經受壓迫。
上述這些病變,有些病變經過及早的醫療處理會有所改善,建議若發現眼睛異樣,或看東西變得不清楚,應及早找眼科醫師診治。
視覺障礙兒的感官世界-視覺篇
很多人通常都會誤以為全盲者的世界是毫無光覺的黑暗世界,但事實上,僅有少部分盲人是完全沒有視覺能力,多數盲人和弱視者皆是擁有殘存的視力,視力較佳者就像是你我摘下眼鏡後,看東西較模糊罷了;而較差者,則像是在濃霧裡看東西,或是僅能分辨有沒有光線的感覺。
視障兒的行為世界
除了視力損傷嚴重的全盲學生外,弱視學生因有相當程度可用的視力,若不細心觀察,會以為他是漫不經心的孩子,一般來說,弱視學生在日常生活可能會有以下的行為特徵:
1. 眼球經常顫動、眨眼或斜視現象。
2. 頭往前頃、瞇眼、接近目標物看;視線無法正確對準物體
3. 經常揉眼睛。
4. 需要手眼協調之作業或遊戲,表現拙劣。
5. 有畏光現象、難辨顏色,行走時戰戰兢兢,非常小心謹慎。
弱視學生在行為舉止上,仍然有某種程度笨拙的表現,只要細心觀察,及早發現並給予指導,將可排除及減少其障礙,對未來生活適應會有很大的幫助。
視覺障礙的鑑定
/鑑定基準/聽覺障礙的鑑定流程/
如果你是老師或家長,觀察到小朋友在上課的時候,雖然已經坐在第一排,還是會瞇著眼看黑板,或是有揉眼睛的習慣,這時候你可以:
學齡前,可以帶小朋友到醫院做檢查。例如:眼科。
入學後,可以轉介到各縣市教育局的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委員會(簡稱鑑輔會)作相關的鑑定。
鑑定基準
依據民國91年公布之「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鑑定標準」中規定:「視覺障礙」,通常是用萬國視力量表(以C字型呈現)來測量,凡是視力經矯正後,較好的那隻眼睛,其視力測定值未達0.3,或是視力值雖然達到0.3以上,但其周邊視野在二十度以內者,均稱為「視覺障礙」。
教育上將視覺障礙分為「盲」與「弱視」兩類,凡優眼視力測定值在0.03以尚未達0.3,或是視野在二十度以內者,稱之為「弱視」;如果優眼視力值未達0.03。而需以點字為主要學習工具者,稱之為「盲」。
視覺障礙的鑑定流程
視覺障礙的認定是以醫師的診斷證明為依據,只要是視力經矯正後其優眼視力在0.3以下,或視野在二十度以內者。均稱為視覺障礙者。
然而,鑑定的目的除了是身份的認定外,重要的是要知道視障者的視覺功能及其他方面能力。故視覺障礙的鑑定需有視力、基本能力、專業評量、及特殊需求方面的評估。
每年三月份左右,視覺障礙學生的家長需在申請入學時填寫表格,前往指定的醫院檢查視力,並請醫生開立醫生診斷書及「視覺功能醫師診斷評估表」,送交鑑定安置小組。再依排定時間由資深特教教師或專業人員以個別評量之方式作如下之措施,實施視覺功能的教育評估、專業人員診斷並填寫推薦表、特殊需求分析及建議表等,再由教師及家長共同評估學生之基本能力。
視覺障礙的教養與相處
/家長篇/教師篇/同學手足篇/
小花因為從小就有嚴重的視力問題,所以對於看書總是很排斥,走路的時候容易撞倒身邊的東西,常常跌倒…,這樣的孩子該怎麼和他相處呢?
家長篇
1. 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每個人都有缺點,視障兒只是視覺上的缺點而已,其他仍然正常,可以加以發展。
2. 對於有關視覺障礙兒的教養與相處的方法,可以請教各師大、師院特殊教育中心諮詢專線的專家學者,各縣市教育局的盲生輔導員亦可提供輔導。
3. 視障孩子與一般孩子一樣有個別相異,家長應考慮視障孩子的不同特性選擇適當的安置。不過,仍應以優先考慮回歸主流的安置方式為原則,盡量能夠和一般孩子一起生活、學習。
4. 父母在家可多教導、訓練孩子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及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並且多多和醫師、老師密切配合,越早開始教育和輔導,對視障孩子的未來發展越有利。
教師篇
對於視覺障礙兒童的教學,因其視力障礙影響行為的表現與學習,以下提供相關的教學技巧,希望能夠對老師的教學有所幫助:
1. 以平常心看待班上的視覺障礙兒童,不要因為學生視覺上有了障礙而給予不必要的特權,如不必參加升旗典禮,不必參與清潔活動等。
2. 在教學過程中,不要刻意避諱使用「看」、「觀察」等視覺性的字眼而刻意用「摸摸看」、「用手讀一讀」的字彙,因為視覺障礙兒日常生活中,也會使用這些措辭。
3. 平時在教材的使用或是考試卷的印製,應該留意視障兒的特殊需求,例如提供所需的大字課本或是將試卷放大等。
4. 在班級中,一般小朋友多半喜歡當班長或其他幹部,同樣的,視覺障礙兒也喜歡當幹部為大家服務。所以老師應給予相同的機會,與其他同學一起競選班級幹部。
5. 教室中的任何活動都儘可能地讓視障兒參與,例如上體育課的時候,不要讓他在教室自修,可與巡輔老師或特教教師商討,如何調整教學活動以適合視障兒童的學習。
6. 視障兒和其他小朋友一樣也喜歡受到老師的讚美,因為老師的讚美會讓視障兒童表現得更好。但在讚美的時候,不要只是微笑,因為視障兒童看不清楚老師臉上的表情,所以除了微笑外,老師可用口語或是肢體上的接觸,如拍拍肩膀或摸摸頭說:『你好棒!』。
7. 多放手,讓視障兒童學習解決自己的問題,在必要時才給予協助。如上課的時候,若視障兒童看不清楚黑板上的字,應允許他自由挪動位置,使自己看得清楚。
同學手足篇
隨著融合教育的潮流趨勢,越來越多特殊需求的學生在普通班就讀,到底這些小朋友在班上,要如何和他們相處呢?
1.接受視覺障礙兒童的個性、需求、情緒、興趣、和想法,也接受他的能力、限制、優點、與缺點,他和其他同學一樣需要關心、尊重,更需要被肯定。
2.視覺障礙是不會傳染的,也並不是前輩子做了什麼壞事才會變成這樣,他們只是較為不幸,在視覺方面比一般小朋友不方便,可是他們並不想完全依賴別人,也不需要他人的同情、保護。但當他需要協助時,請不要拒絕,並可直接問他需要如何協助。
3.在班上不可以因為視障小朋友的缺陷,就嘲笑他、捉弄他,或模仿他們的動作。
4.同學之間可以協助他們克服學習上的困難,例如抄寫筆記等。
5. 有些視覺障礙小朋友必須藉由擴視機或盲用電腦來幫助學習,所以同班同學不可以把他們的擴視機或是電腦當玩具來玩,刻意把它弄壞。
*語言障礙(speech and language impairment)
「王..王王…王小平,你…你你…不要….拿…拿…拿拿…我的…鉛..鉛筆盒….」。小花平時功課不錯,因為他說話不流暢,所以上台報告、回答問題或是和同學討論,他都非常不願意,也因此造成他在班上人緣並不是很好…。
認識語言障礙-語障兒的世界
/構音篇/發音篇/視障語暢/語言理解表達篇/
語障兒的語言世界-構音篇
「構音或發音異常」的問題,是指對於某些音不會發,或是發錯音,說起話來就會變成以下的例子。例如:
1. 「蘋果」發成「ㄆ一ㄥˊ ㄉㄨㄛˇ」,用「ㄉ」取代「ㄍ」的音;
2. 「小花」發成「一ㄠˇ ㄨㄚ」,省略了「ㄒ」的音;
3. 「亞軍」發成「ㄐ一ㄚˇ ㄐㄩㄣ」,增添了「ㄐ」的音;
4. 「飛機」說成「ㄏㄨㄟ ㄐ一」,ㄏㄨㄟ歪曲了ㄈㄟ的音;
5. 發音聽起來不完全正確;四聲聲調使用錯誤,例如:「小狗」說成「笑狗」。
另外,口齒不清,俗稱「臭乳呆」也是一例。
語障兒的語言世界-發音篇
「聲音異常」,指的是小朋友發不出聲或是發出的聲音怪怪的,不 好聽。例如:
1. 聲音很粗、沙啞、失聲、聲音使用過度或是不足、尖銳聲、聲音中斷…等。
2. 習慣性音調過低或是過高。
3. 說話的「音質」、「音調」或「音量」和「性別」或「年齡」不相符。如男生說話娘娘腔,女生說話聲音粗粗的,很像男生。
4. 在一定距離之內,聲音太大聲或是太微弱。
5. 共鳴異常,如鼻音過重或是鼻音不足,而造成鼻音過多或鼻音不足的現象。
語障兒的語言世界-語暢篇
「語暢異常」,就是小朋友口齒不清,一般俗稱「口吃」,說話的特徵如下:
1. 「我我我要去上學」,重複某一個字。
2. 「我……………喜歡玩電動」,延長某一個字或某一個語音或音節三次以上。
3. 「我們--------------要去------科博館」,說話有中斷的情形。
4. 很難開口說第一個字或是第一個音節、說話很急。
5. 說話的時候,為了避免說話不流暢,會有一些動作,如:搖頭、頓足、皺眉頭等身體動作。
語障兒的語言世界-語言理解、表達篇
如果小朋友在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比同年齡的小朋友的發展要慢的多,表示他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例如:
1. 小朋友只會發出聲音,可是不會說話。
2. 小朋友會說話,但是只會說簡單的字句。
3. 有些小朋友聽指令有困難,和人對話有困難;或是話講一半就忘記接下來怎麼說。
4. 有些小朋友會說很長的句子,可是如果和別人對話會有困難;或是能夠理解,可是要他簡單表達他的想法卻有困難。
語言障礙的鑑定
/
- May 24 Sun 2009 15:00
身心障礙的小孩,他的成長歷程是何等的艱辛!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