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04 15:58
黃佩雯出生時,是個只有7個月大的早產兒。她曾經多次停止呼吸,在醫生連夜不休的搶救3個月後,終於保住了生命,媽媽林慧蘭心痛又安慰地說:“女兒的命是撿回來的。”
1歲,黃佩雯再次被送院急救,因為多日高燒不退,全身長滿了又紅又癢的膿腫斑點,醫生說是病毒感染,經過一星期的痛苦折騰後,終於又再次戰勝病魔,跟著媽媽快快樂樂地回家。
2歲,農曆新年的鞭炮聲震天作響,將鄰近所有孩子都嚇哭了,大人們都急於掩蓋孩子的耳朵,唯有黃佩雯毫無反應,媽媽一顆心頓時涼了半截,慌張的在女兒身後死命地敲打巨響,只希望女兒能回過頭來看看她,但……媽媽哭倒在地,認清了一個事實:她苦命的女兒原來是個失聰兒。
林慧蘭只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母親,當初知道女兒黃佩雯是失聰兒時,她小小的夢想只是女兒能開口叫她一聲媽媽,卻從未料到,現在她不僅可以和佩雯“說話”溝通,還可以像教育正常孩子般,做錯事時打罵她,做對事時抱抱她,用手語比一個“愛的鼓勵”,接著換取女兒一個甜美的笑容。
“我一直都很清楚不能把女兒當作正常孩子般看待,就是因為看得夠透澈,也沒對她抱著太大希望,所以,她目前的每一個進步都帶給我很大的感動。”
她說,當初老天爺沒強行把女兒從她身邊奪走,已是對她最大的恩慈,就算今天女兒失去了聽力,但可以每天健康而快樂地活著,世上還有比這更寶貴的嗎?
林慧蘭帶著女兒及5歲的小女兒佩晴,一家大小快樂地出席“聾啞協會交流會”,當天她忙得不亦樂乎,一邊愉快地和家長們談談“媽媽經”,一邊又忙著用手語和女兒溝通、拿食物,在這“無聲”的交流會裡,大家一刻都沒閑著,熱烈地交流著,“說話”的次數和熱鬧的程度,不遜於一般的“有聲世界”。
考驗一波接一波
12歲的黃佩雯是媽媽的首胎,因此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從女兒早產到被病毒感染,她和先生一度以為會失去女兒。因為“失而復得”,所以顯得格外珍惜,就算老天爺再給他們經歷一次的重大的考驗──女兒失聰,他們還是勇敢的面對了。
“女兒早產後的一段時日,常會無故停止呼吸,曾經在最危急的時刻,醫生連夜不休地守在她的病房。3個月後,當醫生抱著女兒要我把她帶回家照顧時,老實說,當時我全身都軟了,連抱的力氣也沒有,我真的很怕有一天她又會像之前那樣,忽然沒有了呼吸。”
但母愛畢竟還是偉大的,之後的林慧蘭還是下定決心要好好當一個最稱職的母親,當時的佩雯在媽媽的萬般呵護下,總算是茁壯地成長了,那是上天給她的第一次考驗。
女兒1歲,林慧蘭面臨第二次考驗。女兒感染病毒入院,全身長滿化膿的“斑點”,並且一星期高燒不退。那一次,林慧蘭曾心碎地以為“完了,我這次可能真的會失去小佩雯了。”但生存意志超強的佩雯,並沒有被這場來勢洶洶的病給擊敗,一星期後一覺醒來時,對媽媽再度展開了笑臉,媽媽即刻往她額頭一摸,退燒了。
陪女兒一同面對
正當林慧蘭以為所有的一切都會隨著女兒這場高燒一起退下時,1年後才發現,原來真正的惡夢才要開始。
事情發生在最熱鬧的年初一,孩子們都開心地聚在一旁放鞭炮,當所有的孩子被鞭炮聲嚇得急忙蓋起雙耳、蹲下閃避時,林慧蘭忽然驚覺女兒不但沒把雙耳蓋上,還若無其事地站著微笑,似乎對這巨響毫無知覺。
“看到這一幕時,我忽然有了不祥的預感。當時心跳得很快,我馬上衝進廚房,抓起湯匙和碗碟,趁女兒不留意時,便用力地在她身後拚命敲打,所有的孩子都望了過來,唯獨她,一直都沒有任何反應。”
林慧蘭呆住了,她沮喪地跌倒在地,眼淚像流水般涑涑湧出,原來,一切並沒有雨過天晴,之前的虛驚都是一些先兆。
“不知是早產兒或是1歲時的高熱所致,總之,醫生說女兒就是神經線受損,再也聽不見了。”
或許曾經和女兒共同經歷了兩次的深刻考驗,這一次,林慧蘭並沒有花太多的時間去傷心,也明白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去傷心,哭過、怨過也逃避過,最終她還是決定,和女兒一同去面對。
“如果命中注定女兒一生都必須活在無聲世界中,那就讓我陪著她一步步地去了解這個世界,融入這個世界吧!”
女兒2歲多,她就把女兒送進了馬來西亞青年基督協會(YMCA)聾啞自助中心,努力讓女兒和自己去找出無聲世界中的“有聲世界”,她並許下誓言:要用自己沸騰的母愛和百分百的努力,為失聰但並非啞巴的女兒打開有聲的世界。
堅信孩子一定行
本來林慧蘭早已屈服於命運,但自從參與了聾啞自助中心的小組活動後,她沉睡的母愛被喚醒了,也終於找到一個做合格母親的感覺。
“這裡都是和我有著同樣命運的父母們,從無助、覺醒到成功當一個合格的父母,我發覺他們都享受在無聲世界裡,成功的奧秘在於,家長是天生的教育家,父母本能地擁有兩個寶藏:承認差異,允許失敗。”
她說,一旦接受孩子是失聰兒時,父母就不該再將他和正常兒做比較。如果堅信孩子“行”,在孩子學說話時,家長不僅需承認差異,還要欣賞差異。
“我陪著女兒用了十多年時間去學手語,解讀唇語,陪她一起學走路學說話,我最大的能耐就是能允許失敗。”她說,孩子學走路時,哪怕跌十次跤,一百次跤,一千次跤,她都會鼓勵孩子站起來,說一聲“沒關係”,再抱抱她,這是她最常做的事。
“持之以恒地相信孩子行,是我教育女兒的心得,也是讓孩子心靈舒展、生命和諧的秘訣。”
小女兒是上天派來的天使
從佩雯懂事開始,便曾經用手語問母親:“為何我不能說話?”5歲的小女兒佩晴在努力學手語和姐姐溝通後,也向媽媽發出相同的疑問。
林慧蘭會坦白的告訴她們:“因為姐姐聽不到。”希望大女兒接受自己缺陷的同時,也教導小女兒以“平常心”對待佩雯。
“她做錯事,我會打也會罵,盡量不表現出刻意的照顧或包容,家務事也常要她一起分擔,因為明白女兒的心思是很細膩且容易受傷的。”
佩雯7歲後,慧蘭決定多生一個孩子,佩晴的誕生,慧蘭坦言,其實也是為了佩雯。
“我也曾經矛盾,究竟該不該多生一個,萬一第二個孩子也面臨相同的問題,對我是二度傷害,對那孩子更是不公平。”但她說,她不可能照顧佩雯到終老,如果能有一個弟妹,至少往後的佩雯不會那麼孤單。
或許這想法有點自私,但請原諒一個做母親的心情,而就如她所願,健康而開朗的佩晴的確是上天派來的天使,她主動要求媽媽教她手語,時時刻刻都在保護和照顧著她唯一的姐姐。
你知道嗎? 何謂聾啞症? 在嬰幼兒時期,因各種原因嚴重損害聽力,失掉學習語言的機會,或是原曾學會一些,但此後因故而聾,聽不見他人語聲,長期不用,已建立的聽—說系統得不到鞏固和增強,或由於聽覺器官發育缺陷,嚴重影響聽力,不能學習講話,成為既聽不見又不會說話的人,即聾啞人。 造成聾啞的病因有先天性和後天性兩種。從出生就聽不見聲音稱為先天性聾啞。比較常見的病因有母親在妊娠3個月內患上其他傳染病,影響胎兒聽器官的發育;或母親在妊娠期使用氨基類抗生素,通過胎盤血循環,導致胎兒第Ⅷ對顱神經中毒,從而影響聽力;或聽覺器官在胚胎時期沒有發育或發育不全;產傷如出生時的顱腦損傷,以及遺傳因素等。 後天性聾啞指出生時聽力正常,但在學習說話過程中,因各種原因引起嚴重聽力減退,聽不見聲音,失去模仿學習語言的機會而成為聾啞人。最常見的原因是氨基類抗生素中毒和急性傳染病,如腦炎、腦膜炎等。但隨著現代抗生素的廣泛應用,腦部感染引起的聾啞已逐漸減少,而病毒性疾病所引起如腮腺炎、麻疹、感冒等則較為突出,且往往不引起人們的重視。 患兒大多為雙側嚴重耳聾,聽不見一般聲音,對聲響無反應。少部分尚有殘存聽力,或可聽見較響的聲音。患兒不會說話,但哭笑聲正常。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