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由回應性介入 因應身障生學習挑戰(99年4月9日)
 文/林桂如
 

  美國《身心障礙個體教育增進法案》(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Improve-ment Act of 2004)中,為改善傳統鑑定標準的不足,與發揮特教成本的最大效益,提出可採用強調科學研究本位的「回應性介入(簡稱RTI)」,檢視個體是否對於特定、研究本位介入具有反應,作為評量程序的一部分。

  透過RTI以科學研究證據為基礎的教學介入,將可有效監控學生的學習情形,其主要特色如下:

一、重視與監控有特教需求的高危險群學生

  在該學年初,由教師運用特定策略加以挑選具有特教需求的高危險群學生,如:檢視所有學生上一年的表現,由設定的學習表現效標進行過濾,或在該學年以常模參照的測驗或效標參照測驗,篩選出表現低落的學生。提供約兩個月的教學介入,透過動態評量的方式監控學生進步的情形,建立普通教育的補救教學系統,提供即時的教學介入。

二、加強科學研究本位的教學介入

  美國《不放棄每個孩子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與《身心障礙個體增進法案》中,要求身障生所接受的特殊教育與相關服務,須有科學理論及實證研究作為基礎,並強調高品質的合格教師。為有效減少因「不當教學」的結果,導致學生特教需求產生的可能,RTI強調透過提供連續性的科學、實證本位服務,進而監控學生的進步與反應,其方式包括:

  1運用較多的教師中心、系統與清楚教學(如腳本式教學)。

  2提高處理的頻率。

  3增加持續的時間。

  4營造較小、較同質的學生群組。

  5交流教學者的專家知識。

三、教師專業知能的提升流

  RTI積極帶動提升教師的教學知能,由強調接納不同學生的學習差異,敏察與關照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經由特教老師與普教老師間的合作,提供多層次教學策略與介入,並運用課程本位評量系統了解、監控學生的學習情形,以收集客觀的學習反應資料,客觀找出對於教學介入無效的學生,以利後續安排進一步的鑑定。

  RTI的實施理念與作法,可謂提供國內推動融合教育上的另一思考,經由重視全方位篩選的重要性,關注因文化、種族、經濟等因素導致其學習的需求,強調應由普通教育教師、特殊教育教師及相關行政人員間的合作。因此未來在師資培育與在職進修上,實宜增進實務教學者對於有效教學本質的理解、科學本位介入策略的運用與學生學習反應的系統監控,以因應身心障礙學生不同學習需求的挑戰,增進實質的學習效益。.


出處:國語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莉娜手語工作坊 的頭像
    莉娜手語工作坊

    超有趣手語廣角鏡--莉娜手語工作坊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