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聲暉聯合會聲暉雙月刊 / 48期八卷六期
彰化縣聲暉協進會 社工員 方 乃 青
為什麼台灣一直吶喊回歸主流教育的聲音已經十幾年,至今仍有不平的待遇發生呢?我們的聽障孩子每逢新生入學季節,必有二、三例遭學校拒收,或是進入學校後被排擠。為什麼會這樣呢?這一切的問題在我們彰化縣聲暉協進會與中華民國聲暉聯合會一行人等去拜訪彰化縣某國中校長後,似乎有了答案。
事情的緣起於本會一位X會員的聽障孩子,今年經過鑑定安置升國中一年級普通班,他就讀的學校還有一班啟智班,也有五位聽障生分佈在普通班就讀。這位會員媽媽從以前就相當注重與校方的溝通,孩子換了新學校新老師,她想讓校方了解聽障生的特質及相處之道,讓彼此建立良好的互動,進而學習無落差,所以之前有拜會過校長及導師,也向本會提出校園宣導的需求。本會整理亦有其他會員提出校園宣導需求的學校名額,排定宣導日期後發公文至教育局,請教育局轉函各校配合宣導。
在這段時間內,X會員在學校陸續碰到一些事情令她相當不解,X會員在開學時參加校方辦理座談中,曾詢問到校方是否有FM教學助聽器一事(註一),當時校方並未說明,X會員知道聽障生在上課時必需依賴此套輔具才能吸收一二,學習不能等待,雖然FM教學助聽器價錢很貴,她仍趕快去買了一套FM請老師戴麥克風,這時老師才告知學校有申請兩套FM教學助聽器,是全新的沒有用過。她覺得很疑惑,學校二年級也有聽障生啊,您們的FM竟然都沒有拿出來用,忽視FM對聽障生學習的重要性,或是不了解這套FM教學助聽器的功能?
後來老師拿了一份表格要X會員簽名,X會員看了內容是關於孩子的IEP表格(註二),X會員更加疑惑,孩子的IEP她都沒有參與到,老師是怎麼建立的呢?要家長簽名的意義又能代表什麼呢?再來學校舉行英文聽寫測驗時,亦沒有考慮到聽障生聽力上的不便,另外設計一份文字測驗;孩子回來哭喪著臉說英文聽寫測驗他都沒辦法聽清楚,挫折感很重,X會員與校方反應得到的結果是,不要算分數就好了,而不是想辦法去改善聽障生的學習方式。這位家長感到很無助,她聯絡其他也在這所學校就讀的聽障生家長希望共同想個方法,他們的反應卻是謝絕「標籤」的抉擇,只希望小孩有畢業就可以了。X會員覺得不能讓自己的小孩在這樣的就學環境沉淪下去,因此與本會聯絡討論校園宣導的對象可否由學生改為老師,請聲暉聯合會江理事長透過其本身專業素養與老師做一個研習。經本會告知江理事長此事,決定想先行拜訪校長,表達對聽障生的關心與重視及了解校長對特殊教育的看法為何,因為校長身為一校之行政首長,其對於支持特教所持的態度,自然影響到老師推動的程度。
然而當我們踏進這學校後,校長似乎早已有心理準備,一直強調「教育局又沒辦IEP研習;普通班教師沒有學過特教學分,沒辦法寫IEP;沒時間、經費短缺,沒什麼錢給老師研習、、、、、、、┘等敷衍塞責之詞。江理事長耐著性子解釋特教法令第廿七條,校長只是一味的搶話,動不動就板起臉回敬一句:「特教法這樣規定,我們可不一定這樣做。」真恨當時沒帶錄音機錄下這段話,聽到校長說多麼重視多麼重視聽障生,坦白講,在埸的人都覺得只有口惠而已,沒有實際的作為,只看到這所學校無法認同特教理念的行政主管,驕傲自矜、目中無人。經本會一再溝通反映無效後,主管一再堅持己意。在遇到這位只帶過資優班背景升上來的主管時,不要太指望他在特教專業領域上能給你多大的認同和支持。它代表著主管的傲慢與輕視法治。
國內特教界的發展不輸於國外,卻很少人正視這些殘障學生的權力,只聽到某些人老拿一些藉口說這是不得已的安排,不要欺負那些才學粗淺的家長,聽障生只要有適當的輔具及教材,再加上專業的輔導教師,成績甚至可以比平常人好,普通學校聽障生的教具,應由該生各科任課教師自製或提出需求請購,材料或外購所需經費由該校編列或報請上級補助,這樣的環境,聽障生才有福氣。如果學校真的漠視,你也可以在家長代表參加相關會議中,要求家長代表提案,或者向主管機關提出申訴。不過申訴已是下策了,最好還是能先跟學校做良好的溝通。
反觀鄰近的台中縣政府,已在上學年度開始要求新進的教師必須具備特教三學分的資格,否則考慮不予錄用。老師領的是國家的薪水,而這些薪水是我們這些納稅義務人所繳納的,小孩在學校受教育是為國家培養人才,雖然他可能只是一個小小螺絲釘,但是也不能放棄他,所以不能以經費不足或老師沒有時間為理由塘塞,老師應該利用自己的時間去研習,教育是百年大計,身為中華民國教師的人應該修習一些特教知能,公平的對待班上的每一位小孩子,如此才有資格教育學生,而不是因為老師的特教知能不足,讓我們無辜的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其實很多孩子就讀的學校,從輔導室到老師都給予很多的支持、幫忙,家長都很感激學校。但是,因為經常接觸聽障學生的家長,深深的了解這些家長的痛苦,這些家長已經不再流眼淚了,因為它們的眼淚已經流乾了。長期以來遭遇太多的挫折,例如:孩子在學校被罵笨蛋、白痴,這還能忍受。不能忍受的是聽障的學生在學校因為老師的不瞭解而受到老師的排擠,甚至痛恨這些學生,恨不得把他趕出這個學校。長期對這個小孩的漠視、侮辱,很多家長都很無奈,幾乎到只要求只要讓我的孩子讀下去,下跪都沒有關係!這種沒有尊嚴、無奈的遭遇已經太多。把聽障學生留在對聽障不了解的老師手上,對老師、對學生都是痛苦!希望彰化縣政府能重視特殊教育,重視聽力障礙學生,推廣個別化教學,這是家長心中最大的期望。
在台灣,校長已被許多人認定必須擔負學校教育成敗之責任,影響所及,校長們對於學校各項決定的影響力,在程度上幾乎都大於其他成員,這當然包括了家長參與學校活動與校務的決定,所以像「學校要不要推動家長參與的各項措施」、「家長參與實施的種類、範圍、或程度如何」這些問題的決定權,大都落在學校校長身上。沒有校長在態度上支持,家長參與學校活動與校務之各項措施將無法有效推動。家長應該而且有權利參與其子女教育過程的體認與呼聲,已漸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主政單位應該鼓勵學校多舉辦親職活動,增加學校與家長溝通互動的機會,幫助普通班老師與學生接納與關心身心障礙學生有效溝通是減少誤會最好的方法。多年來由於社會大眾對於障礙孩童的不瞭解與不認識,使身心障礙學生在進行回歸主流與融合教育時,產生很大的阻力與困難,許多身心障礙學生的無奈、無助、無心著實讓人難過。因此我們應教育學生揚棄躲在角落哭泣的心,而應設法來幫助如此的學生。對待殘障學生態度的培養來自認知的建立與情感的支持,而後才能付諸行動,所以態度的修正必須依靠教育的過程。
在校園裡最受矚目的人物,如一校之長以及各級行政人員,負責訓導工作的導師,以及經常在學校足以影響同學風潮的學生領袖,都是推展態度教育的活廣告,他們如何善待障礙者,別人往往爭相景從。要善待聽障同學絕非喊口號與貼標語可以達成的,教師的示範作用務必做得自然實在。學校老師往往低估孩子能力,而父母卻又高估孩子能力,如何取得一致性的看法,對教養這樣的孩子,非常重要。因此我們建議教師要先養成體貼聽障學生,時時刻刻為聽障學生設想的好習慣。優先關心聽障學生的一些問題可以由教師自我要求,逐一自我檢查,最初有點勉強,持之以恆,終必成為自然。
老師還可以從聽障學生的日常生活能力和涉及學習生活的若干重要生理狀況,作為正確瞭解新進聽障學生,以切實提供輔助的依據,這才真正可以產生以身作則的作用,好讓同學們都能跟這位聽障同學友愛相處。普通班裡一旦有聽障的朋友來上學,他們都會情不自禁地感到緊張與不安。至於那些屬於多數份子的一般同學,也往往不知如何善待這位新來的障礙者,只要仔細觀察這些同學的社會行為,天真無邪的小朋友都不會有什麼社會偏見,教師可提前運用各種有趣的活動來教導他們正確地認識聽力障礙,再加上身教的力量,必能達成解惑的任務,並進而成為一般同學與聽障同學之間的一位稱職的介紹人。
學校是不是一個社會生活能力準備的場所?在教育學者中仍是見仁見智的論點;但是在身心障礙者的教育過程中,學校確實需要協助培養他們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這是學校不可規避的責任。希望從事身心障礙者教育工作的教師夥伴,都能體認此一重責,共同努力,以協助身心障礙者在離開學校後,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我國特殊教育法第十三條規定:「身心障礙學生之教育安置,應以滿足學生學習需要為前提下,最少限制的環境為原則。」我們仔細觀察我國當前絕大多數的障礙學生的障礙情形之後,應該會認為他們最適當的,最少限制的學習環境是普通學校裡的每一個普通班級,所以凡是有聽障學生的學校都應該辦理「就讀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之輔導辦法」的相關教育措施,像是「校園宣導」,可能就是教師們培養全班學生相互友愛的一種教材,使全班同學發揮如兄如弟,如手如足的情誼。
每一位教師都是可敬可愛的教育家,教育照顧特殊的孩子,家長通常花費了很多心力,也從中摸索出很多經驗法則,如果結合家長和學校的力量一起幫助孩子,必然能達到最好的效果。班上有特殊的孩子,對老師來說,另一個挑戰是,如何給其他家長一個安心的交代。去年有一位身心障礙學生家長陳女士,控訴教育單位侵害她子女的受教權。天下父母心,想她在焦慮、氣憤之餘,心中應有更多的挫折、屈辱與無奈!身心障礙兒家長力爭親子受教權,此無關對錯;面對中央百分之三、地方百分之五的特定教育經費,還有,獨樹一幟的特教股(科),猶遭家長忽視,看在聲暉眼裡,有不少恨鐵不成鋼的心痛!唯凸顯案例之際,在環環相扣的苦水中,從家長、老師、學校,以及教育行政單位,都讓我們好好想一想:是不是每個人都善盡職分?當溝通打結時,有否虛心誠意化解?君不見當大人正面紅耳赤吵翻天時,一旁懵懂的聽障兒兀自玩得樂不思蜀!走進廿一世紀,特殊教育也像所有的教育環節般,需要你我務實的從心做起!在有聲的世界裡,我們希望他與一般的孩子拉進距離、更加融合,雖然常遇困難瓶頸,但是經驗告訴我們:每一個瓶頸過後,就是進步;我們相信孩子是有潛力的,因為滴水能穿石,只要有努力,孩子就能一步步走向更平坦、充滿希望的人生。謹此,願所有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家庭,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走過傷痛,積極面對未來;也期待每一個班上有身心障礙兒的教師,能多給予我們的孩子關懷與機會,不要輕言放棄他們;更期盼我們的教育當局,能重視特殊教育、融合教育,制定一個更健全的特教體系,幫助更多的殘障家庭與身心障礙兒。我們真心希望,將來每一個身心障礙兒,都不再是我們社會的成本與負擔,而是一個個奮發向上有用的人才。
註一: 特殊教育法第廿四條: 就讀特殊學校(班)及一般學校普通班之身心障礙者,學校應依據其學習及生活需要,提供無障礙環境、資源教室、錄音及報讀服務、提醒、手語翻譯、調頻助聽器、代抄筆記、盲用電腦、擴視鏡、放大鏡、點字書籍、生活協助、復健治療、家庭支援、家長諮詢等必要之教育輔助器材及相關支持服務;其實施辦法,由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註二: 特殊教育法第廿七條: 各級學校應對每位身心障礙學生擬定個別化教育計畫,並應邀請身心障礙學生家長參與其擬定與教育安置。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第十八條: 本法第二十七條所稱個別化教育計畫,指運用專業團隊合作方式,針對身心障礙學生個別特性所擬定之特殊教育及相關服務計畫,其內容應包括下列事項: 一、學生認知能力、溝通能力、行動能力、情緒、人際關係、感官功能、健康狀況、生活自理能力、國文、數學等學業能力之現況。 二、學生家庭狀況。 三、學生身心障礙狀況對其在普通班上課及生活之影響。 四、適合學生之評量方式。 五、學生因行為問題影響學習者,其行政支援及處理方式。 六、學年教育目標及學期教育目標。 七、學生所需要之特殊教育及相關專業服務。 八、學生能參與普通學校(班)之時間及項目。 九、學期教育目標是否達成之評量日期及標準。 十、學前教育大班、國小六年級、國中三年級及高中(職)三年級學生之轉銜服務內容。
前項第十款所稱轉銜服務,應依據各教育階段之需要,包括升學輔導、生活、就業、心理輔導、福利服務及其他相關專業服務等項目。
參與擬定個別化教育計畫之人員,應包括學校行政人員、教師、學生家長、相關專業人員等,並得邀請學生參與;必要時,學生家長得邀請相關人員陪同。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第十九條: 前條個別化教育計畫,學校應於身心障礙學生開學後一個月內訂定,每學期至少檢討一次。
特殊教育法第三十一條: 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為促進特殊教育發展及處理各項權益申訴事宜,應聘請專家、學者、相關團體、機構及家長代表為諮詢委員,並定期召開會議。為保障特殊教育學生教育權利,應提供申訴服務;其申訴案件之處理程序、方式及其他相關服務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
|
|
出處: http://www.enable.org.tw/res/detail05.php?id=10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