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聾校教育相對落後于普校,一直都是聾人群體中的熱門話題,許多人在談起自己所受的聾校教育時常常是滔滔不絕痛心疾首。是的,一直以來,聾校畢業的學生在文化素養和知識掌握水準上,一直都不如普校的同齡健聽學生。筆者在聾校做調查時,就曾被告知,聾校九年級學生的文化水準就相當於普通小學六年級學生,而調查後的事實也卻是如此。不少聾生不僅不能理解簡單的章節,還不能流利通順地用文字表達其意,錯別字、語句顛倒、少詞漏字等問題層出不窮甚至達到了令人心痛的地步。
每一個人都在詢問在思索,問題出在哪裡?一個孩子在被確認為耳聾患者後,其家長在傷心之後往往走上漫長的治療之路,耗盡心血只希望孩子能恢復聽力學會說話。這時,家長們大致會選擇兩種教育方式:一是堅持聽力和語言的康復訓練,教育的媒介是口語;二是在經過漫長的治療而未有顯著效果後把孩子送往聾校學習,教育的媒介是手語。沒有人告訴他們應該如何與聽障孩子交流,沒有人告訴他們應如何根據孩子的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更沒有人想起來提醒他們:學學手語吧,這樣你才能不耽誤孩子的早期教育。
無論家長們做出什麼樣的選擇,這個過程都屬於早期教育,即0-6歲的孩子所接受的所有教育。健聽孩子在入學前,往往都已能熟練地使用口語,有了充分的語言基礎和知識儲備,它們是普校教育所憑據的基石。而聾童呢?聾童永遠不能像健聽兒童那樣自如地使用口語與人交流,多數生長在健聽家庭中的聾啞兒童更是很少能有接受充足教育的機會,由於這種語言的障礙,他們在語言使用和知識掌握上往往已經落後於同齡健聽兒童很長的距離。
同時,在事實上,經過康復治療能順利恢復聽力和語言功能的兒童還不到全部聾童的10%,其他90%多的聾童還是只能使用手語學習和生活。但是,我們的社會似乎對語訓寄予了太多的期望,媒體常常對少數語訓成功成功的案例進行鋪天蓋地的渲染。這種片面的宣傳為聾童父母造成了很大的誤導,使90%的基本無語言康復希望的聾童為進入那10%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直到他們不得不被進入聾校讀書時,他們也沒有熟練地掌握一門語言,無論是口語還是手語。這種語言的貧乏,又必然地造成其知識的貧乏,這種貧乏使聾童在學習的起跑線上就落下了健聽兒童一大段距離。在以後的學習中,聾童不僅要學習知識,還要學習語言(口語或手語),一切都要從頭開始。在這樣的條件下,對他們的學業發展前景,我們還能抱有多大的奢望呢?
即使是那些10%已康復到較好程度的聾童,他們也注定永遠不能與健聽兒童平等起來。要麼是聽不見聽不清,要麼是辨析口形不能100%精確不能看懂陌生人的唇型,無論是上課開會生活都存在著種種障礙。同時他們還需要健聽人各種各樣的配合,首先是要求雙方正面面對,口型清楚一些語速慢一些,再就是音量要略微大些。同時,由於他們的發音不是絕對準確,簡單的言語健聽人還能勉強聽明白,話多了,句子複雜了,聽的人就雲霧繚繞了。這些障礙,很容易使他們在交談中被健聽人冷落在一旁,當他們想與聾人朋友交流時,又因為不懂手語難以溝通,他們既不能完全融入健聽社會也不能回到手語世界,不得不遊走在這兩個世界的邊緣,這種苦澀是難以言說的。這些被送入普校的聾童,雖然有的能夠靠自身的努力取得較好的成績,但多數還是強差人意,甚至不能勝任以後的學習被送回聾校。
孩子度過了早期教育時期進入聾校後,教師往往要為彌補其早期教育上的缺失付出巨大的額外勞動。不僅要幫助他們補上應該掌握而沒有掌握的知識,還要幫助他們從頭開始學會一門語言,因為語言是他們學習的工具和通往知識王國的階梯。為了教聾童寫出一段語句通順的話,教師常常要付出比普校教師更多的努力。而在教育結果的比較中,這種額外勞動又常常被忽略,教師的辛勤勞動不被外界認可,這常常是最能打擊特教教師的事情。而聾童自己,他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還要學習用來傳播知識的語言。這樣的壓力和重負之下出來的每一個優秀者,都是非常難得的。但遺憾的是,他們還是要為自己的學業不佳背負一些不該有的責任,先天不足、愚昧無知等評價被無情地加諸其身。
如果說,殘疾人是社會發展中必然要付出的代價,那麼,社會就有責任全面擔負起殘疾人的教育事業。社會文明程度愈高,人的殘疾就越不成為障礙。我們的社會不是不關注殘疾人教育,聾童入學率每年都在增高,特教投資每年都在增加。但是,這種增長仍是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的增長比率,與我國特教的發展也不相適應。最明顯外在表現就是,我國聾校無論硬體設施還是軟體建設都遠遠不能和普校相比,特教師資流失嚴重,特教研究跟不上至使教學質量不高、教學內容陳舊,聾校口碑不佳造成優秀生源紛紛往普校擠,等等。
每一個人都在詢問在思索,問題出在哪裡?一個孩子在被確認為耳聾患者後,其家長在傷心之後往往走上漫長的治療之路,耗盡心血只希望孩子能恢復聽力學會說話。這時,家長們大致會選擇兩種教育方式:一是堅持聽力和語言的康復訓練,教育的媒介是口語;二是在經過漫長的治療而未有顯著效果後把孩子送往聾校學習,教育的媒介是手語。沒有人告訴他們應該如何與聽障孩子交流,沒有人告訴他們應如何根據孩子的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更沒有人想起來提醒他們:學學手語吧,這樣你才能不耽誤孩子的早期教育。
無論家長們做出什麼樣的選擇,這個過程都屬於早期教育,即0-6歲的孩子所接受的所有教育。健聽孩子在入學前,往往都已能熟練地使用口語,有了充分的語言基礎和知識儲備,它們是普校教育所憑據的基石。而聾童呢?聾童永遠不能像健聽兒童那樣自如地使用口語與人交流,多數生長在健聽家庭中的聾啞兒童更是很少能有接受充足教育的機會,由於這種語言的障礙,他們在語言使用和知識掌握上往往已經落後於同齡健聽兒童很長的距離。
同時,在事實上,經過康復治療能順利恢復聽力和語言功能的兒童還不到全部聾童的10%,其他90%多的聾童還是只能使用手語學習和生活。但是,我們的社會似乎對語訓寄予了太多的期望,媒體常常對少數語訓成功成功的案例進行鋪天蓋地的渲染。這種片面的宣傳為聾童父母造成了很大的誤導,使90%的基本無語言康復希望的聾童為進入那10%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直到他們不得不被進入聾校讀書時,他們也沒有熟練地掌握一門語言,無論是口語還是手語。這種語言的貧乏,又必然地造成其知識的貧乏,這種貧乏使聾童在學習的起跑線上就落下了健聽兒童一大段距離。在以後的學習中,聾童不僅要學習知識,還要學習語言(口語或手語),一切都要從頭開始。在這樣的條件下,對他們的學業發展前景,我們還能抱有多大的奢望呢?
即使是那些10%已康復到較好程度的聾童,他們也注定永遠不能與健聽兒童平等起來。要麼是聽不見聽不清,要麼是辨析口形不能100%精確不能看懂陌生人的唇型,無論是上課開會生活都存在著種種障礙。同時他們還需要健聽人各種各樣的配合,首先是要求雙方正面面對,口型清楚一些語速慢一些,再就是音量要略微大些。同時,由於他們的發音不是絕對準確,簡單的言語健聽人還能勉強聽明白,話多了,句子複雜了,聽的人就雲霧繚繞了。這些障礙,很容易使他們在交談中被健聽人冷落在一旁,當他們想與聾人朋友交流時,又因為不懂手語難以溝通,他們既不能完全融入健聽社會也不能回到手語世界,不得不遊走在這兩個世界的邊緣,這種苦澀是難以言說的。這些被送入普校的聾童,雖然有的能夠靠自身的努力取得較好的成績,但多數還是強差人意,甚至不能勝任以後的學習被送回聾校。
孩子度過了早期教育時期進入聾校後,教師往往要為彌補其早期教育上的缺失付出巨大的額外勞動。不僅要幫助他們補上應該掌握而沒有掌握的知識,還要幫助他們從頭開始學會一門語言,因為語言是他們學習的工具和通往知識王國的階梯。為了教聾童寫出一段語句通順的話,教師常常要付出比普校教師更多的努力。而在教育結果的比較中,這種額外勞動又常常被忽略,教師的辛勤勞動不被外界認可,這常常是最能打擊特教教師的事情。而聾童自己,他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還要學習用來傳播知識的語言。這樣的壓力和重負之下出來的每一個優秀者,都是非常難得的。但遺憾的是,他們還是要為自己的學業不佳背負一些不該有的責任,先天不足、愚昧無知等評價被無情地加諸其身。
如果說,殘疾人是社會發展中必然要付出的代價,那麼,社會就有責任全面擔負起殘疾人的教育事業。社會文明程度愈高,人的殘疾就越不成為障礙。我們的社會不是不關注殘疾人教育,聾童入學率每年都在增高,特教投資每年都在增加。但是,這種增長仍是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的增長比率,與我國特教的發展也不相適應。最明顯外在表現就是,我國聾校無論硬體設施還是軟體建設都遠遠不能和普校相比,特教師資流失嚴重,特教研究跟不上至使教學質量不高、教學內容陳舊,聾校口碑不佳造成優秀生源紛紛往普校擠,等等。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