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洲區新洲大街與紅旗街交會處,一對聾啞夫妻擺攤14年售賣小飾品,用雙手養活了一家5口。“雖然辛苦,但是心裡很踏實。”昨日,47歲的丈夫王炳文在紙上寫出了自己的心聲。
5月27日,記者找到了王炳文夫婦的攤位。王炳文正在為一名顧客編織手鍊。初看之下,他和平常攤販無異,但仔細觀察卻可發現,他與顧客交流時,從未有言語上的溝通,都是以紙筆和手勢代替。王炳文介紹,他今年47歲,是新洲陽邏朱啟村人。4歲時,因患腦膜炎成為聾啞人。後來遇上了同是聾啞人的妻子胡望珍,兩人結為夫婦。2000年,夫妻倆開始在街頭擺攤,專門售賣小飾品。14年裡,除了春節那幾天,他們基本上每天都要出攤。
聾啞人做生意,和顧客交流是最大的障礙。有什麼推薦的飾品?飾品有什麼特色?吊繩該怎麼編?王炳文每天都會備好筆紙,遇到用手比劃不清的時候,他就與顧客在紙上交流。“把珠子都串在一起,是男士戴。”“換一個虎眼石。”“27顆珠子全部都要穿上去。”翻開王炳文與顧客交流時的小冊子,裡面密密麻麻全是顧客與其交流時留下的簡短語句。王炳文告訴記者,儘管每個顧客寫的語句都很簡短,但每個月他還是要用掉2本厚厚的冊子、3支水性筆。14年算下來,最少用掉了200多冊“對話本”,300多支筆。
在記者採訪的半小時中,先後有5名顧客光顧王炳文的攤位。“他總是很熱情。”52歲的王女士說,王炳文的微笑吸引了自己過來買飾品。“夫妻倆做事蠻實在。”家住新洲大街的陳先生說,王炳文夫婦在這裡擺攤十多年,從沒有顧客找他們扯皮。
“起得比別人早,走得比別人晚,他們賺錢可不容易。”王師傅是附近一家單位的保安,他說,自己每天早上7點半就要上班,晚上6點下班,可王炳文夫婦卻總是來得比他早,走得比他還晚,一天擺攤的時間最少有14個小時。
“家裡的生活需要我們來負擔。”王炳文說,最困難的時候,女兒上大學一年費用要3萬元,兒子高中一年也得好幾千,再加上父親的藥費及生活費,經濟壓力很大。最初時他在家里幹農活,根本就養活不了家人。2000年,撈了幾個月的魚蝦湊足了本金,王炳文夫妻開始做飾品生意。“擺攤雖辛苦,但卻很踏實。”王炳文笑著寫下了自己的心裡話。如今,王炳文夫妻靠賣飾品,一年可以掙8萬元錢,養活了一家5口,兩個孩子現在都學有所成,這讓他最為開心。
本文來源:楚天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