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初春,寒意尚未褪去。
在新中關購物中心的地下二層,我們見到了正在忙碌的H。
他是聾人,來自河北,在姑姑宴中關村店已經工作了12個月了。平時主要做一些傳菜的工作,有時也會在門口給排隊的客人發號碼卡。
他是經由朋友介紹,來到這家餐館的。對聾人來說,要找到這麼一份好工作是相當困難的,他之前被五個不同的單位拒絕後才終於找到了這裡。他告訴我們,聾人這個團體總是很團結,尤其在找工作的事上,習慣於互相幫忙,一有好的工作就會把別的朋友介紹過來,他被A介紹過來,他又介紹了L過來。這樣你幫我、我幫你,就出現了三個聾人在同一家店打工的情況。
H自豪地告訴我們,店裡好多聽人員工的手語都是他教的,平時與顧客打交道,一遇到溝通困難就會招呼他們過來。店裡的其他員工總是樂於幫忙,很好相處。他在餐廳裡做的工作都和他們一樣,並沒有什麼不同。
L看到我們和H用手語交談,愉快地加入了進來。L也是河北人,跟H是好朋友,年紀較輕。L說他每週工作六天,週二休息。當我們邀請他到學校來玩的時候,他顯得特別開心,還主動與我們交換了聯繫方式。
另一位聾人員工D在洗碗間工作,也走了出來。他告訴我們,他在這里工作了三個月了,覺得很忙、很累,但因為這樣的工作不好找,還是會努力堅持下去。
與他們的相處雖然短暫,但讓人印象深刻。他們打手語的時候總是在笑,對生活的態度也是樂觀積極的。整個交談也很輕鬆隨意,並不像真正意義上的採訪。或許是筆者早在去年就跟他們其中的兩人聊過天,也常在姑姑宴碰面的原因吧。或許正是這樣短暫而頻繁的接觸讓他們漸漸對筆者打開了心扉,把我當成了朋友。
他們在餐廳的工作誠然辛苦,但有了願為他們學習手語、願與他們真誠溝通的聽人員工,想必工作的時光也是充滿溫馨和歡樂的。
姑姑宴的顧客對這些不說話的服務員也常常是寬容多於苛刻,理解多於不屑。
整個餐廳都包裹在聾聽和諧相處的氣氛中。
雖然高峰時段的姑姑宴喧鬧異常,但看著H和L傳菜的身影,兩人擦肩而過時短暫的手語交談,其他員工招呼他倆時善意的微笑,顧客們看H、L比劃著解釋菜單時的耐心和專心,心瞬間就安靜了下來,餐廳的聒噪頓時蕩然無存。
是愛、理解和包容,讓這三個勤懇踏實的聾人朋友走入了姑姑宴,讓更多的聾人朋友走入了餐飲行業,走入了社會。其實我們與他們沒有什麼不同,我們能做的他們也都能做,他們需要的只是時間和耐心。
“他們”,終將變成“我們”。
姑姑宴店長專訪
記者:您好,我們是北京大學的學生,我們學過一些手語。看到你們店裡有三個聾人員工,我們覺得特別好奇,想採訪一下您。請問能耽誤您五分鐘嗎?
店長:可以的,沒問題。
記者:請問您餐廳的三個聾人員工是通過什麼途徑招到的?是他們主動找的你們,還是通過聾人事業促進會什麼機構聯繫的呢?
店長:以前我們在五道口那邊有一個聾人員工,他們與他是好朋友關係,一個介紹一個,就都過來了。
記者:那你們最開始招五道口那個聾人員工的初衷呢?是公司要求的還是出於什麼個人原因呢?
店長:五道口的那個聾人員工跟五道口的店長以前在同一個公司上班。後來店長到五道口當了店長,就把那個聾人一起帶著過來了。後來店長走了,那個聾人還留在那。
記者:那您現在店裡有三個聾人,我看他們有兩個在傳菜,需要常常跟客人打交道。他們在工作上有什麼不便嗎?
店長:他們會手語嘛。而且他們胸口不是有個牌子寫著“我是聾啞人”嘛,所以客人也都挺體諒的。而且他們有什麼不便也會叫我們。比如他看到菜單上有什麼菜不對,他們就會叫我們,我們就過去跟客人核對。
記者:溝通上其實沒有太大問題對吧?
店長:對對。其實聾啞人都很聰明,他們比有的員工腦子更靈光。
記者:我看店裡的其他員工都會一些基本的手語,他們平時這麼交流嗎?員工們就這麼適應了?
店長:我們與他們平時的溝通啊,比如說“21號台”(動作:打數字“二”和“一)、“買單”(動作:拇、食、中指捏合捻動)、“刷卡” (動作:拇、食、中指捏合,快速向右側一劃)、“一份米飯”就是一份和米飯(動作:打數字“一”,和標準中國手語的“米飯”)。(注:自然手語與中國手語夾雜)
記者:也就是說你們在平時溝通中還是積累了很多手語的。
店長:對,因為有他們在這里工作,你肯定得跟他們溝通啊。基本的共同語言得有啊。
記者:嗯,我看你們平時相處得還挺愉快的。他們的工作時間一般多長?
店長:像餐飲這種行業沒有固定的工作時間,一般9個小時吧,忙的時候就9個多小時。像今天週末,可能就接近10個小時的樣子。(他們的工作時間長度)跟我們一樣的。
記者:那你們在平時工作中有什麼趣事嗎?
店長:他們有趣的事不能告訴你們(笑)
記者:他們在店里工作多長時間了?
店長:我們店裡那個傳菜的工作了三四個月了。像五道口那個就已經一年多了。我們店裡這幾個時間都已經滿了,正準備給他們調薪呢。(笑)
記者:我之前接觸的聾人一般是在超市做收銀員之類的工作,沒有聽說過聾人做餐飲行業的工作的。在我觀念裡,做餐飲需要說很多話,有很多溝通場合的……
店長:餐飲行業裡也有分工不同嘛。像洗碗間裡的那個(聾人)大叔,你只用教他怎麼操作,怎麼用洗碗機就好。其實餐館裡的收銀工作是不太適合聾人的,因為客人要開發票啊,寫單位啊什麼的。
記者:所以就洗碗、傳菜什麼的(比較適合聾人)。我記得我去年來的時候還有一個聾人,今天怎麼沒見到?
店長:就是胖胖的那個?那個去五道口了,那個就是五道口的那個聾人。他本來是五道口的,去年調到這來工作了一段時間,現在他帶著她媳婦——他媳婦也是聾人——一起回五道口了。
記者:謝謝您,耽誤您工作了。祝你們生意興隆,也謝謝你們為聾人做的 這一切。
店長:沒有啊!其他他們也有工作的權利嘛,對不對?只要是他們能做的(工作),我們又不能剝奪他們的權利!為他們提供方便也是為我們提供方便,是一樣的。可能我們能做的就是在他們身上多花點心思。像他們也是一樣的,跟其他同事一樣打打鬧鬧、吵架鬥嘴什麼的,我們有時候還鬥不過他們。(笑)
記者:就是說他們與其他員工平時都打成一片了?
店長:對對,關係很好的。
記者:再次謝謝您接受我們的採訪,謝謝。
店長:沒事沒事。
採訪小記:
姑姑宴的店長大概30歲出頭,是個客氣和善的年輕人。我們去採訪他時他顯得有點拘束,他似乎並不認為招聘了三個聾人員工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他向我們述說了很多的細節,用語也偏口語化,筆者在整理錄音稿的時候未做任何刪減,目的是讓讀者能夠感受到他言語中的平淡和真摯。本文來源:北京大學手語社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