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大學語言所耗時4年,蒐集2300個手語詞彙,並由聽障協會示範製成的手語影像辭典,將在明年上線,屆時民眾上網即可自學標準手語。
計畫主持人中正大學語言所教授戴浩一表示,許多人以為手語只是比手畫腳,其實手語不但有語法,更有國別與各地方言之分,例如台灣手語中,「姓名」、「十」等詞的手型,南北就有明顯差異;也因手語語法、手型相當複雜,使美國語言學家雖研究美國手語40年,迄今仍無法編出參考語法。
戴浩一指出,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已引起歐美日等國興趣,有意與台灣合作,擴大研究範圍,將各國手語一起納入比較,未來甚至可能出版多國版的線上手語數位影像辭典。
為了彙整手語語法、手勢,研究團隊邀請聽障協會成員教導教授、研究生學手語,並由研究生錄下60種手型;中正大學語言所所長蔡素娟說,4年下來,教授都還得先想一下,才比得出手型,研究生則已經能與聽障朋友用手語聊天,甚至還能從手型中,知道視障朋友是北部人還是南部人。
這部手語辭典,只要輸入單字、單詞,就能立刻顯示手語手型,旁邊有註解說明手型的比法過程;民眾可用中文、英文甚至漢語拼音查詢想學的手語,所以外國聽障朋友也能學習台灣手語。
中正大學語言研究所首創全球第一套 「線上手語數位影像辭典」,
只要上網輸入字詞,就可秀出手語的比法,在家也能輕鬆自學標準手語。
記者孟祥傑/攝影
看見語言 手語語法系統研發成功
聽障名模王曉書從三歲起就在無聲世界長大,靠手語溝通,
反而培養她更專注的觀察力與學習力,在繪畫、服裝設計等方面收穫不少。
記者黃義書/攝影
中正大學語言研究所教授戴浩一率領的團隊開發出台灣手語數位影像辭典,
讓學手語更方便,也開啟聽障者與國際交流之門。
記者鄭朝陽/攝影
轉載來自:聯合新聞網
(記者鄭朝陽/報導)(94/11/25)
情急、辭窮時,你是否也常比手畫腳,臉上露出焦躁的表情?對處於無聲世界的聽障者來說,唯一能用的就只有手語,靠兩隻手表達各種想法,對聽力正常的人(聽人)來說,這似乎完全是兩種世界,彼此也難以溝通,漸而容易疏離、產生誤解。中正大學語言研究所教授戴浩一率領的研究團隊昨天端出「台灣手語參考語法」及「台灣手語數位影像辭典」兩大研發成果,可望打破聽人與聽障者之間的藩籬,也有助於國內外聽障者的交流。
台灣登記有案的聽障者有九萬七千多人,透過啟聰學校教授的手語多屬「文法手語」,也就是由教育部編纂的手語教材,偏重用中文的文法教聽障者如何打手語,通常是「逐字翻譯」,不太注重詞句的涵義,例如「晚上」,除了打「晚」的手勢,還要加打「上」的手勢。不過,聽障者若來自父母也是聽障者的家庭,平常打的手語就沒這麼麻煩,「晚上」這個詞就只要打出「晚」字的手勢即可,也就是俗稱的「自然手語」。在聽障者之間,不但自然手語和文法手語打法不同,就連小小的寶島台灣,北、中、南聽障者對手語的打法也不盡相同,遑論台灣和國際間的手語差異更大,聽障者碰面只能互猜對方手語的意思。
戴浩一說,造成這現象的主因是國內向來沒有統一的手語語法,才使教學與生活、台灣頭與台灣尾的手語無法統一,而這個現象也在先進國家發生,即便對手語研究已有40年歷史的美國,至今也因為方言等問題,還沒一部手語語法,中正大學團隊編纂的自然手語參考語法,將是全球首部有系統而完整的手語參考語法。
這部手語語法已獲英國牛津大學和美國劍橋大學青睞,戴浩一表示,由出版英語辭典經驗豐富的牛津大學出版機率較高。更實用的研究成是國內首部線上手語數位影像辭典,除了提供民眾自學手語的方便管道,也為國際與國內聽障人士搭起溝通的橋梁。
這部手語影像辭典以中英文及台灣南北手語打法對照方式在網路上呈現,預計明年春天就可上線供民眾免費使用;它利用2300個影像表達4500個辭彙,讓聽人可以看著影像反覆練習,也使聽障人士藉此學習英文,未來戴浩一打算把辭典擴充為多國語言,並讓聽障者在線上以視訊溝通。
全球首部 台灣手語參考語法出爐
轉載來自:中央社
(記者韋樞)(94/11/25)國立中正大學語言研究所的研發團隊經過四年的研究,研發出全球第一部有系統而完整的手語參考語法─「台灣手語參考語法」,此外也研發出「台灣手語數位影像辭典」,不但可提供研究人員使用,更可讓有興趣自學手語者一個方便的管道,未來研究團隊將進行各國手語和口語的比較。
語言分成口語和手語,口語是經由「發聲─聽覺」的管道來交談,而手語是經由「動作─視覺」的管道溝通。口語有分很多種語言;手語也有台灣手語、日本手語、美國手語的不同等。
很多人以為手語就是用手比劃,沒有規則可循。事實上,手語也是人類的自然語言的一種,它也是以有限的符號,透過一套規則 (語法)來表達無限的概念。各國的手語就像各國的口語一樣,都有不同語法,而且結構相當錯綜複雜。
在國科會的支援下,四年來國立中正大學語言所教授戴浩一帶領研究團隊,投入台灣手語的研究和影像辭典。四年計畫的主要目標是對台灣手語做最完整的描述及分析,包括編纂第一部有學術與實用價值的「台灣手語參考語法」,以及製作架設在網際網路上的「台灣手語數位影像辭典」。
戴浩一指出,目前手語影像辭典收錄2300個手語詞彙影像,共代表4500個詞彙 (包括中英文版),可供國際學者使用。中文版搜尋方式包括筆畫、注音、拼音、關鍵字;英文版搜尋方式為英文字母或關鍵字,外籍人士可看英文解釋來學台灣手語,預計明年初上線。
在手語參考語法部份,從基本句法 (靜態述語) 舉例,國語說「天氣好熱」,台灣手語卻是「天氣/熱/很」;國語說「姐姐怕蟑螂」,台灣手語卻是「蟑螂/姐姐/怕」;(動態述語)國語說「學生看漫畫書」,台灣手語卻是「學生/看/幽默書」。
戴浩一強調,這些研究成果除學術價值外,還有人文、實用及應用價值。在人文方面,手語研究可以反映語言與文化的多元性,保存珍貴的語言資料,可促使聽人瞭解聾人社會與文化,進而尊重並欣賞聾人文化與價值體系。
在實用價值方面,「台灣手語參考語法」可以提供啟聰學校與特殊教育的相關教育人員,教學的參考資料;「台灣手語數位影像辭典」可以提供有興趣學習手語的人,一個方便的自學管道。
至於應用價值方面,手語的研究有助於人工智慧的研發,包括口語手語雙向語言翻譯機,以及影像辨識工程技術的突破。有朝一日,機器人不僅可以做語音辨識,也可以做影像辨識,對人類的生活將有很大的改變。
全球第一部手語參考語法 問世
轉載來自:聯合新聞網
(記者袁世忠/台北報導 )(94/11/25)手語不是隨隨便便的比畫,其實學問可大的呢!台灣推出全世界第一部手語參考語法,同時也是台灣首部線上數位影像辭典,不但將成為全球後續研究的參考典範,還可以提供民眾自學的管道!
國科會今天發表「看見語言,手語研究視界」成果,由中正大學語言所組成的團隊,在四年間,將全球語言學者視為畏途的手語語法,進行大規模的整理、數位化,收錄2500個以上手語常用詞彙,終於推出全球第一部手語參考語法,甚至已經引起其他國家興趣,計畫合作擴大研究範圍,將他國手語一起納入比較。
計畫主持人中正大學語言所教授戴浩一表示,很多人都以為手語只是隨便比比,或是當成是國際共通的語言。事實上,手語不但有規則,而且還有方言、國別之分,複雜的程度,也是造成早已研究40年以上的美國語言學者,一直推不出參考語法的原因。
戴浩一指出,為了研究手語,他們特別請來視障協會來替這些教授、學生上課,結果教授們四年來打得依舊「溫吞平緩」,倒是學生都已經可以「舌燦生花」、「妙語如珠」,甚至還會在街頭找視障人士聊天,算是研究過程的一大收穫。
戴浩一指出,就如同口語一樣,手語也會出現手勢類似的情形,例如「請」和「確認」,動作都是「點」,但是位置前者在額頭、後者在下巴而已。
另外,手語也有一些不同的語法。戴浩一說,國語講「姐姐怕蟑螂」,但是手語打出的方式,卻是「蟑螂/姐姐/怕」;口語說「我明天不去上學」,但是手語要打成「我/明天/去/念書/不」等。
戴浩一表示,手語也是會演進的語言,所以即便是新的事物,依舊可以演化出替代的詞彙,類如「漫畫書」用「幽默書」代替等,不會有詞窮的問題。
資訊出處:聽聽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