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教學前】
這次教學觀摩之前,由於「學校本位課程」原本已經有了教案,所以我也認為只要照著教案去進行即可,應該不用多花心思再去重新設計課程,頂多也只是製作教具就好;加上我詳細了解此活動「比手畫腳」之後,也覺得課程設計得相當有趣,於是我欣然地接下這場教學觀摩會。
月卿老師一開始提供我幾個小點子,例如:
在還沒上課之前,用一些肢體語言去引導學生做動作,這樣不但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也充分的配合「比手畫腳」此活動的進行。
剛好四年級數學第八單元是「時間」,可以與「比手畫腳」的活動做一個小統整,於是月卿老師便提供我在活動進行時,可以利用「沙漏」去計算時間,以讓學生能夠更了解時間的概念。
活動所要猜的詞卡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寫(事前不告知他們詞卡的用意),這樣不但可以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也節省老師製作教具的時間。
經過月卿老師提供的意見,又參考著學校本位的教案編寫這節課的教案,沒一下子的功夫就把教案給完成了,也常常跟月卿老師討論,也修改了不少的地方,例如:
此活動是「聽障體驗」的活動,如果台上比的人讓台下的人去猜的話,好像達不到「聽障體驗」的感受,於是就修改成-活動進行時,全班都不能開口說話,但表演的人可以利用「肢體語言加上嘴型」去發揮,而其他人只能在一片鴉雀無聲中進行活動,讓他們好像成為一個真正「聽覺障礙」的人,這樣一來秩序方面也比較容易管理。
「肢體語言加上了嘴型」那豈不是非常容易、一看就看的出來了嗎?於是跟老師討論後,決定把題目「升級」,改成「adj+n+v」的形式,名詞對學生而言可能相當簡單,但)形容詞可就難了。
基本上,在時間分配問題方面,一定會很緊湊,班上是分成六小組,如果每一組都派一名學生上台表演3分鐘,那便需要18分鐘以上,會壓縮到全班討論的時間,月卿老師又向我建議:「如果六組同時進行,時間一定會節省不少,而且讓學生把答案寫在自己的小白板上,完成後再檢討全班的答案,那麼全班同學都能同時參與活動了。」


【教學中】
剛開始上台時,好像可以聽到心臟撲通撲通跳著的聲音,因為後面實在坐著很多參與觀摩的老師,跟一個人上課的感覺有很大的差別,為了克服此一障礙,我決定把後面的老師當成「隱形人」,於是過了不久,我真的也比較不會緊張了。
一開始我就很認真的跟學生分享我的心情,這是當天靈機一動的點子,一方面配合大家的心情,(相信不少學生心情也很緊張);另一方面更能夠藉此導入活動主題,我也是用「肢體語言加上嘴型」的方式去表達,效果顯著在預期之內,學生也能夠了解我所要表達的意思,於是便由此切進活動主題了。
活動進行還算順暢,然而在檢討全班的答案時,就顯得有點手腳慌亂,我請寫好答案的小朋友拿到黑板上來貼,有些學生會藉機討論剛剛的問題,這部分真是一大敗筆啊!檢討完之後發覺時間所剩不多,於是就趕快與全班共同討論學習單上的題目,為了把課趕完,每一題所使用的時間都不是很充足,後來總算也將課程順利結束了,之後再統整活動的內容,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態度對待「聽障」朋友們,此外,也鼓勵他們能主動關心身心有缺陷的人士,並且更應該學習他們不畏艱苦、不屈不撓的學習精神。
【教學後】
教學觀摩結束後,我便與老師們進行「檢討會」,老師們也不吝賜教的指出我的優缺點,讓我更明瞭自己的盲點,教學中有很多小地方若以自己的觀點來看,會有很多自己看不到的,而經驗豐富的老師們一眼就看出我的缺點並指出需要改進之處,我把老師們給我的建議整理如下:
1、 教具使用方面:
全班同學上台拿小白板時,秩序較亂,可派一人上台拿。
比手畫腳的答案卡應該再放大一點,公佈答案時讓學生能一目了然。
答案板之揭示、呈現方式可改成讓學生自行唸出答案後,再公佈正確解答,這樣或許可以增加神秘感。
教室空間太小,學生分組坐後,活動空間不夠,各組進行活動時,會有互相干擾的情況。
2、 教學技巧方面:
教學中經常給予一些潤滑劑,如:小笑話、幽默、小遊戲等,可以讓教學效率提高,學生學習意願更高。
教師的眼光都只集中在某幾個點,應該要以「掃描式」的方式去觀察教室中每個學生的反應。
要注意那些沒有舉手發表的小朋友,有時可指名回答。
音量可再大些,用詞及說話速度可以再求精進。
教師所用的語詞有點深度,應該配合學生的年齡才對,就是「兒語化」。
注意連詞「那」的使用及語句的「停頓」。
同樣的話會重複,流程不怎麼順暢。
提問時,多注意學生的反應,並且要適時回應學生的問題。
對於學生的回答可再多加延伸探討及說明。
10.不要給學生答案而是要引導他。
這次活動設計讓我感觸良多,讓我知道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要以「學生」為出發點,基本上,我蠻讚同「人本主義」的看法,老師只是一個輔導者,不應該整節課都是由老師來主導,不然學生就好像是木偶一樣被老師控制住,完全沒有生氣。教學設計只求適應學生的需求,而不是要求學生來適應教學設計,由本來的「一個人表演給下面的人猜」演變成「全班」一起參與,這不僅可以讓那些比較弱勢的學生參與活動,顧及到班上的每一個人,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團體合作的精神與公平競爭的態度,小組的合作學習結果,大家都是成功者,而沒有失敗者,不過,要達到此一目標,小組成員必須各盡其力,因為成就評量是以團體來計分的。
此外,教學設計之前,我一直認為「adj+n+v」的形式對學生來講實在太難了,就連一般人都比不太出來了,何況是學生,詢問月卿老師的意見後,她覺得應該給學生難一點的東西,不然學習起來會沒有意義。果然,上完課後,雖然不是每組都猜的出來,但是有幾組也可以把答案完完整整的答出來,這使我聯想到「教育心理學」維果次基(Vygotsky)所提的「可能發展區」,確實,傳統的教育都是學生能學什麼,才教他什麼;學生能做什麼,才教他做什麼,如此一來,學生的學習效率一定不好,因為不重視學生的發展潛力。最好的教學,只有在「可能發展區」才會產生,把學生置於「接近全知而又不能全知」的情境中,不但可以激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更能發掘出學生的潛在能力。
「以學生為出發點」和「把學生至於可能發展區」這兩點是我以前沒想過的事,雖然我的教法及班級經營方面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經過這次的觀摩會後,以後的教學我一定會先把目標放在「學生」身上,而不在只有「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莉娜手語工作坊 的頭像
    莉娜手語工作坊

    超有趣手語廣角鏡--莉娜手語工作坊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