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06日 19:13:10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太原11月6日電 題:從“鮮為人知”到“社會關注”——聾人教育工作者白小玲見證我國聾人教育30年之變
記者南婷、任元俊
“社會上開始越來越多關注聾啞人這個特殊的群體,人們對于他們不再陌生,逐漸主動向他們伸出援手。”太原市聾人學校副校長白小玲談到眼前這群聾啞孩子的處境時不無感慨。
20世紀70年代初,剛從師范院校畢業的白小玲進入太原市聾人學校工作。三十余年來,白小玲不僅見證了聾校翻天覆地般的變化,也親歷了關注殘疾人觀念在中國的日益興起和特殊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詳細
“在人生的旅程上,你豐富了我的心靈,開發了我的智力,為我點燃了希望的光芒。”這是聾人舞蹈《千手觀音》的主要表演者邰麗華給母校湖北省宜昌市特殊教育學校的留言。 》》》詳細
“我們認為,適齡的殘疾人都應該接受教育,但是目前中國殘疾人受教育的比例還不夠高,我們已經意識到這一點。”8日,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理事長孫先德在北京殘奧會主新聞中心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後政府將會加大投入,解決殘疾人教育的難題。 》》》詳細
第24個教師節到來之際,正值2008年北京殘奧會舉辦。中國殘奧運動員自信、健康的風採,不僅展示了中國殘疾人的精神風貌,也體現了殘疾人教育事業的
蓬勃發展。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理事長孫先德說,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殘疾人事業已從單一的福利救濟型工作發展成為領域廣闊的綜合性社會事業。提高殘疾人的教育水平已成為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的基本條件。
記者南婷、任元俊
“社會上開始越來越多關注聾啞人這個特殊的群體,人們對于他們不再陌生,逐漸主動向他們伸出援手。”太原市聾人學校副校長白小玲談到眼前這群聾啞孩子的處境時不無感慨。
20世紀70年代初,剛從師范院校畢業的白小玲進入太原市聾人學校工作。三十余年來,白小玲不僅見證了聾校翻天覆地般的變化,也親歷了關注殘疾人觀念在中國的日益興起和特殊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白小玲學的是普師,並不懂手語,剛被分配到聾校教學著實讓她鬱悶了一把。“第一堂課我在講臺上站了半天,不知道怎麼跟孩子們交流,我急得就哭,最後哭了一通就走了。”白小玲回憶起初為人師的情形笑著說,“我帶的第一批學生跟我講,他們一直都記得我當時哭的樣子。”
白小玲是第一批來到太原聾校的師范生,在她之前,聾校的教師隊伍主要是由高中畢業生組成。白小玲說,如今老師們基本上都是師范院校畢業生,有些還是能直接教學的特殊教育師范生。相比過去,老師們近些年還有了去各地參加特殊教育專項培訓的機會。
“你看,我們如今在現代化綜合教學大樓裏辦公教學,每個班級都實現了多媒體教學,還有語言康復訓練室、微機室、律動室、理化生實驗室,學生宿舍樓,挺大的一個學生餐廳。我剛來時可不是這樣。”白小玲訴說起昔日的場景歷歷在目,“當時學校裏只有三排小平房教室,陰暗潮濕,雨天漏水,冬天沒有暖氣,只能靠生爐子取暖。也沒有食堂,每到吃飯的時候,炊事員在灶房前擺上一張桌子,桌上放幾大盆飯菜,學生們打完飯後還得帶回宿舍或教室裏吃。”
白小玲細數著三十余年來聾校的其他變化:手語教材不再是自己手畫出來的油印復制版本,老師們都用上了全國統一鉛印的規范手語用書;學生們再也不用住那二十來人擠在一起的大通鋪,都搬進了帶暖氣的獨床宿舍樓;聾人父母意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家長把孩子送到聾校學習文化知識,如今太原聾校學生的數量已由當年的70來人擴展到現在的近400人,招生范圍也擴大到了省外;學生畢業出路變得更寬,可以直接就業——去民政係統福利單位或是自由擇業,也可以選擇繼續讀大學。從1988年開始,長春、北京等一些大學開始接收聾人學生。“截至目前,我們學校先後有83名學生考入長春大學、北京聯合大學、天津理工大學等特殊教育院校。這在以前是我們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白小玲說,這一切都與國家的政策是分不開的。上個世紀90年代初隨著助殘日活動、殘疾人保護法等一係列措施的出臺,使人們對殘疾人群體有了了解。慈善人士的助殘活動為殘疾人提供了具體的各種服務與幫助,全社會逐漸形成了扶殘風尚及助殘意識。“不僅在助殘日有捐款捐物,一些大專院校和公司單位也會常來獻愛心,跟學生一起繪畫、打籃球,或是結對子幫扶。”
如今,殘疾人士參與社會生活的意識也得到了覺醒。白小玲自豪地提到,從太原聾校畢業的學生有的自己創業致富做了老板,有的參政議政帶領群眾共同致富,還有的教書育人當了老師。“他們正在各行各業積極發揮才幹,做出自己的貢獻。”
孩子們不能言語,只能借助教室後的板報來表達自己的心聲。“回首三十年,我不能不歌唱。我歌唱腳下這片神聖的土地,我歌唱用艱辛換來的勝利、用血汗贏得的雨露和陽光。相信吧,只有改革開放才有今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