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者黃微芬/南市報導
 老化是造成聽力障礙的主要原因,根據衛生署、內政部及教育部的資料,台灣地區  65歲以上的人口中,至少有  25%到  30%有一般聽覺障礙的問題,也就是說,每四個老人中就有一人聽障,如果加入外傷、職業損傷或感染等因素,則聽障比例將更為升高。
 有趣的是,聽障問題在姓別分布上是「重男輕女」,亦即男性聽障比例多於女性,醫師推測,可能與男性暴露在噪音的環境中、接受噪音的機會較多有關。
 但不論如何,成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黃啟原提醒,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聽不到或伴隨有耳鳴現象時,都可能是聽障的表徵,當民眾發現自己或家人有聽力問題時,應及早至家庭醫師或耳鼻喉科醫師處求診,確定病灶部位及病因後,再尋求適合的治療或復健。
 聽力障礙依病變位置的不同,可分為傳導性、感音性、混合性及中樞性聽力障礙四大類;黃啟原說,目前以感性聽障者最多,未來也可能如此,主要是耳蝸內聽覺毛細胞或聽覺神經傳導系統損傷或病變,導致聽覺物理振動無法轉換成為神經生理訊息,以傳達至聽覺中樞的大腦皮層;受影響的聽覺範圍,常常由高音頻區逐漸擴展至低音頻區,導致患者的語言理解能力逐漸降低。
 他說,此類聽覺障礙者,常遭遇到不正常音強感應-無法聽到某一音量以下的聲音,但當聲音超過此音量而漸增大時,所聽到的聲音便會迅速遞增至過量,造成不適,此即所謂「複響現象」,造成這類障礙的常見成因包括噪音刺激、先天性聽損、自然衰老、感染、藥物作用以及腫瘤等,一般可配戴助聽器,極重度者,可能需要實施人工耳蝸植入手術來矯治才行。
 此外,傳導性聽障是指聲音無法以正常的聲量傳傳至內耳,病灶多在外耳或中耳,可能的原因有耳垢阻塞、急、慢性中耳炎、中耳積液、耳硬化症、聽小骨鏈斷離等,一般情況下多數可藉由藥物及手術治療;混合型聽障則指同時合併有傳導性及感音性問題,治療重點在同時須改傳導及感音的問題;至於中樞性聽障,一般較少見,有時並非是單純的聽力問題而是聽能理解的功能障礙。
 黃啟原表示,一般而言,正常人的聽力在  25分貝以內,而說話的分貝約  50-60之間,當一個人的優耳聽力在  55分貝以上時,即可達內政部認定的身心障礙標準,須及早就醫治療,至於介於  25-55分貝之間的聽力損失者,治療與否可視其年齡及職業而定,原則上若是小朋友,因為就學的需要,最好早點治療,一般成人若是有溝通或工作上的不便,也可由醫師評估、建議;總之,聽力有問題,越早治療越好,千萬不要忌諱就醫而延誤適當的矯治時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莉娜手語工作坊 的頭像
    莉娜手語工作坊

    超有趣手語廣角鏡--莉娜手語工作坊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