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來源中國教育報


楊小玲右三和邰麗華等學生的合影。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程墨實習生徐世兵

她是聾啞學生共同的“楊媽媽”,她知道每一個孩子的生日,她用20年的青春和愛澆灌孩子們脆弱的心靈,她用優美的舞姿帶領孩子們走向夢想的舞台,讓聾啞孩子都生活得幸福而有尊嚴。

見到楊小玲時,你很難相信眼前這個優雅淡定的女子有著 20年的教齡,這 20年,聾啞學校記得,孩子們更記得。

楊小玲是武漢市第一聾校藝術教育(舞蹈)教師,默默奉獻關愛的幸福使者。

她先後榮獲全國愛心獎,全國特教園丁獎,武漢市第二屆十大魅力教師,武漢市“五一勞動獎章”,德藝雙馨模範教師,優秀共產黨員等光榮稱號。

聊起手語,聊起學生,聊起舞蹈,楊小玲有說不完的話,在這些話語中她所流露的全是幸福和滿足。

她的學生聽不到聲音,不會說話​​,但是她卻與學生使用靈動的手語,用肢體語言,用心靈去交流。

“殘疾孩子需要我的愛”

20年前初夏的一個下午,楊小玲和3名同學一起來到武漢市第一聾校,透過窗戶,她看到一群孩子在教室裡跳傣族舞。

整個舞蹈跳下來,談不上姿態,也談不上美感,孩子們的動作很僵硬,但他們眼睛裡透出的一股子認真勁,讓楊小玲動容,她的眼淚“刷”地一下就下來了

這個從武漢市幼兒師範學校畢業的舞蹈尖子沒有想到,自己對舞蹈的熱情會播撒在聾啞孩子身上,一切只因那窗前的驚心一瞥,就是這段無聲的舞蹈,讓 18歲的楊小玲開始跟聾啞孩子結下不解之緣。

1990年,楊小玲從武漢市幼兒師範學校畢業,那時畢業生包分配,再加上楊小玲的體育特長曾給母校實現過零的突破。學校要保送她上大學,然後留校,被她謝絕了

找工作的時候,學校領導跟她講,“武漢市的小學,幼兒園,隨便你挑!”但是,到楊小玲填畢業分配志願表時,她只填了一個志願武漢市第一聾校。

“是他們的堅持和對生活的希望感染了我”楊小玲說,在她的心目中,每個孩子都是很優秀的。

在聾校,楊小玲一邊突擊手語,一邊教學生跳舞。為了盡快進入正常教學,楊小玲要求自己每天自學 50個手語 3個月後,她就基本上能用手語流利地上課了。

然而,困難比她想像的要大,音樂再悠揚,學生們也聽不見,節拍再鮮明,學生們也感受不到。所有的舞蹈術語,她必須“翻譯”成肢體語言,所有的節拍和口令,她只能用手勢傳達。楊小玲站在這群孩子中間,覺得自己像個“外星人”。

一曲簡單的“採蘑菇的小姑娘”,她以為只用一節課就可以教完,最終她用了5節課。舞是跳下來了,可動作根本不能細看,一個踢腿就高的高,低的低,“那段時間真累!有時都不想幹了。”是一件小事讓楊小玲堅定了幹下去的信心。

有一天深夜,她發現一間學生寢室隱隱透出燈光,她悄悄走到跟前,從門縫往裡看,原來是幾個孩子正聚在一起練習那個踢腿動作,4個小姑娘同時把腿抬起,在半空中一動不動,1分鐘,2分鐘,5分鐘,10分鐘 ... ...最後,所有的腿都痛苦地抖動起來,但姑娘們互相扶持著,咬著牙,不讓它們掉下來。楊小玲轉過臉,這無聲的一幕讓她不忍再看,也堅定了她要教這些殘疾孩子舞蹈的決心。

楊小玲說:“孩子們聽不見音樂,我就帶著他們用心靈去感受。”

回憶著曾經的點點滴滴,楊小玲哭了... ...

“與健全人相比,他們的確是不幸的,但走近他們,你會發現,他們心地善良,聰明,懂事,乖得讓人心疼。”她說,“我愛他們,他們也需要我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