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887  美國傳教士查理‧梅耐德(Rev. Charles Rogers Mills 姓氏Mills今譯作:米爾斯)夫婦在中國山東登州(今蓬萊)創辦“啟瘖學堂”。安妮塔-梅耐德(Annetta Thompson Mills,俗稱梅師母,1853-1929)執教。1895年因梅耐德先生去世和美國長老會中止提供經費而一度停辦。1897年梅耐德夫人在美國羅切斯特聾校資助下復辦。1898年遷至煙台改名為煙台啟瘖學堂”,又名梅氏紀念學校(今煙台市聾校)。該校先招男學童,1909年招收女童,1932年設立師範科。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侵煙日軍將啟瘖學校接管,改名為煙台市立啟瘖學校。煙台解放後,人民政府將啟瘖學校改名為煙台市聾啞小學,1952年改名為煙台市盲啞學校。



1892  上海法國天主堂聖母院聾校成立。聖母院神父翻譯一些法國聾校課本,引進法國聾校的教學法,對聾啞兒童進行文化知識和聖經教育。課程包括國語、算術、寫字、美術、體育以及手工藝等。所用教材與普通小學一樣,教學方法則是法式口語教學法,也用法式手指字母作輔助。學生在課內外都用手指語交流溝通。1952年停辦。



1907  安妮塔-梅耐德(Annetta Thompson Mills) 編著出版課本《啟啞初階》一套6本,包括漢字、圖畫(釋義圖)、拉丁字母拼音、貝爾音符、指語圖、例詞和例句。1925年再版。



1914  浙江杭州之江大學教授周耀先創辦“啞童學校”。其子周天孚(聾)在該校任教,是中國第一位聾教師。他畢業于梅耐德夫人的煙台啟瘖學堂。該校辦學2年中斷。



1915  實業家張謇(1853-1926)創辦南通狼山盲啞師範傳習所。第一期招9人,他們1916年12月畢業。



1916  11月實業家和教育家張謇創辦南通狼山盲啞學校。這是中國第一所盲聾合校,也是第一所中國人自己辦的持久特教學校。啞科課程包括:發音、語言、修身、歷史、地理。盲科課程包括:凸字、音學、修身、國文、歷史、地理、手工。校址在江蘇南通縣狼山觀音岩下,1951年遷老山北側五山小學分部。該校1952改為公立。



1918  聾教育工作者制定“賴恩氏手切(勢)”指拼國語注音字母,有34個指式,其中32個選自賴恩氏手勢(J. Lyon)。



1919  杜文昌(1882--1967)創辦北平聾啞學校,1946年更名為華北聾啞學校,寄宿製。校訓是“做有用人”。杜校長曾在煙台啟瘖學校師範科學習,信基督教,學校師生飯前念謝飯詞。學校教文化知識和勞動技術,開設過手工作坊式的工廠,有紡織科、木工科、化學科、印刷裝訂科、打字科、縫紉科、編織刺繡科、園藝科、石印木刻和美工科等。該校1951年12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更名為北京第二聾校。



1922  上海中國耶穌教自立會全國總會會長俞宗周創辦惠愛聾校學校。該校宗旨為“教育聾啞子女能通語言文字,具有實業之技能,俾得自立謀生”。1926並入英國傳教士傅蘭雅開辦的上海福啞學校。



1922  成都中西慈善團盲啞學校成立,該校1939停辦,1941恢復辦學校名為成都基督教盲啞學校。



1926  英國傳教士傅蘭雅(1839-1928,John Fryer 約翰-費頓耶爾)創辦上海福啞學校(後更名為上海二聾,又改為上海聾人中學)。課程設有:國語、發音、英文、珠算、常識、圖畫、手工、體育等。低年級發音課用的是貝爾字母,中、高年級英文課用美式單手英語手指字母,其他課程用的是一般手勢語和板書。聾人教師周天孚、李定清、戴病龍、蔡潤祥執教。顧聯玨(顧樸)、戴天贊(戴目)、吳銘鈞、沈祖治、冒懷蘇等在該校讀過書後來在別的學校當老師。



1927  (民國16年)10月南京市立盲啞學校,是中國第一所公立特教學校,校址在南京市中華門剪子巷。1932年在小學部的基礎上,增設中學部、職業部、高中師範部,後又增設幼稚部。南京聾校辦過中學班,聾人有機會進大專院校國立藝專和武昌藝專學習美術專業。



1928  天津聾校成立。



1929  蘇州吳縣士紳張仲仁捐庚午濟貧會之款1000元,開辦(蘇州)吳縣救濟院盲啞學校。開設音樂、黨義、國語、文字、常識、數學、圖畫、體育、工藝等課程。學制4年。1937年學校毀於戰火。1944年聾人吳北樵和章仲山重新開辦吳縣聾啞學校教學班。因經費困難,1945年2月,吳縣中藥業工會接辦,同年3月籌款再度發起開設聾啞學校,校址在中正路大關帝廟內,學校教育宗旨是:“對學生薄施以相當知識,教授有用之技,使殘疾兒童接受教育熏陶,日後可以獨立自主”。1947年9月為紀念創辦人張仲仁先生,校名改為"吳縣中藥業職業工會私立仲仁聾啞學校"。1949年蘇州解放,學校被定名為蘇州市聾啞學校,1990年香港楊畹珍女士捐資在校設盲童教育部,學校由此更名為蘇州市盲聾啞學校。



1929  煙台啟瘖學校校長安妮塔-梅耐德病逝,其外甥女安妮塔-卡特(當時稱葛愛德,Anita E. Carter,曾任美國加勞德特大學教授) 接任校長。學校設有學前預備班和小學班。學前班的課程有口令課、常識課、識物課、遊戲課等,以發音識字為主,預備班用的是學校自編自印的《啟啞初階》共6本。。小學班與普通小學課程一樣(音樂課除外),另加授會話課和手工勞作課。手工勞作課中學習縫紉、編織、木工、園藝、烹調等,年齡大的學生學習養蠶、繅絲。



中文線裝書《梅師母略傳》由煙台中華民國啟瘖學校編印,葛愛德序。該書美國紐約州羅切斯特市聾校收藏。英文題目是 Sketch of the Life of Annetta Thompson Mills Founder of The Chefoo School for the Deaf by Anita E. Carter



1929  雷靜貞(1903-1989)創辦福建古田聾啞學校。她曾於1928年在煙台啟瘖學校師範科學習。



1930  上海聾教育工作者重新制定《國語注音符號發音指式》,有37個指式。



1931  聾人龔寶榮(1910-1973)創辦杭州吳山聾啞學校。這是第一所中國聾人創辦的聾校。初辦時分美術與普通兩科。1931年8月合為普通科,按普通小學學制,分前期4年和後期2年。課程設:應用文(包括國語、尺牘、會話、問答、書法)常識(包括黨義、自然、手切、速記)、數學(包括算術和珠算)、藝術(包括中國畫和西洋畫)、工藝、簿記、體育。辦學經費主要有校董捐助並向群眾募捐。龔寶榮首創注音符號手切,40個指式,編寫《手切課本》於1935年經教育部核准公開發行。1936年2月增設高小畢業後補習教育,2年製。一是程度與初中師範科目相當的補習教育,目的是為供給各省各縣救濟院盲聾班助教及各機關社會服務之用,二是程度與初中藝術科相當的補習教育,目的是為培養專門藝術人才,促進社會美德。並附設工讀班,救濟貧寒聾啞青年,教授各種生產技能,以養成自立。課程設有國語、算術、體育、園藝、藤工、木工、印刷和縫刺。



1934  北平市立聾啞學校成立(後更名為北京一聾),吳燕生(1900-1958)擔任校長。職業課只有“簿記”(會計),1947取消簿記開設縫紉和紡織兩個職業班。



1934  作家郁達夫參觀吳山聾校,題詞“聾者能聽,啞者能言,天下無廢人矣”



1935  吳燕生撰寫《聾教育常識》自費在北京出版,免費發行。這是中國第一本論述聾教育的專著。全書25頁,包括:自序、中國聾教育及聾啞本身之問題、聾教育之方法、關於聾啞兒童應有之教養等。吳燕生曾留學日本2年。



1936  長春聾校成立



1937  昆明聾校成立



1937  聾人何玉麟(1906-?)創辦中華聾啞學校。學校用手勢語教學,不用手指語“手切”。學校有一年的預備班,教他們看圖識字和手勢語,最簡單的、基本的日常生活用詞,和簡單的短句。1-6年級用複式教學。該校1956年收歸公辦更名為上海四聾。



1937  5或 6月 杭州州余淑(1920-)、孫祖惠(1906-1975)、、余長和章春坡四人創辦聾人自編自校自印的第一期《聾啞青年》期刊。



1937?1938?  中華聾啞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大會由中華聾啞學校校長王遜(?-1939)主持,,余淑、孫祖惠、、余長和章春坡4位《聾啞青年》期刊編輯出席,會刊《瘖鐸》報道聾人動態,發表聾人作品,是不定期刊,由王遜主編後由孫祖惠接替,一年後因缺乏經費而停刊。



1938  遼源聾校成立,上海啞青學校成立(今上海三聾)



1939  煙台啟瘖學校校長卡特女士返回美國,欒雪琴接任校長。



1940  3月無錫三位聾人錢天序、陳祖耕和許廷榮創辦惠瘖聾校(後更名為無錫市聾校)



1940  聾人劉翔雲創辦太原聾啞職業學校



1941  聾人周天孚創辦杭州聾校,邀其妹周?真出任校長,自己人副校長兼教導主任。瀋陽聾校、重慶聾校成立



1944  聾人李定清創辦上海光震聾校(今上海一聾)



1944  3月四位聾人戴天贊(戴目)、費耀奇、杜家瑞和蔡潤祥在常州創辦武進縣民眾教育館聾啞教育班。10月掛牌第一次招生18人。1945年更名為武進縣立聾啞學校,1949年更名為常州市聾校,為6年級畢業生開設工藝科。學制3年。只辦了一屆。工藝科美術專業,請上海聾畫家沈祖詒和吳銘鈞執教。工藝科學生也學文化課,採用普通中學的語文、政治、歷史課本。



1945  常州聾人吳一鳴創辦“致用聾啞學校”,擔任校長。



1945  青島聾校成立



1946  聾人蔡潤祥和陳希聰創辦溫州聾校、



1946  聾人麥藻華創辦廣州聾校(後停辦)



1946  聾人郝夢麟創辦開封聾校



1946  聾人孫民生創辦瀋陽中正聾啞學校(1948停辦)



1947  聾人章春坡(1914-1984)創辦寧波聾校,1956該校由國家接辦



1947 貴州安順聾校



1947  聾人陸君歐和王洪景創辦江都聾啞學校(今揚州聾校)



1947  聾人楊時賢和楊智賢創辦漢口四智聾啞學校,1956合併成武漢一聾



1948  聾人周正寧創辦蕪湖聾校



1948  濟南聾校成立



1948  聾人王振道到紹興縣盲啞學校任教,創辦紹興市聾啞學校1951年正式成立。



1948  聾人王祖謙創辦吉林聾校



1949  聾人左義文和朱禮賢創辦嘉興聾校



1949  聾人孫祖惠創辦杭州華東工藝聾啞學校(後與吳山聾校合併成杭州聾校)



1949  聾人王幽人創辦永康聾校



截止於1949 年解放前,中國有42所盲聾啞學校,在校學生近2400人



1951 10月政務院頒佈《政務院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其中提出”各級人民政府並應設立聾啞、盲目等特種學校,對生理上有缺陷的兒童、青年和成人施以教育”。



1953  2月中國聾人福利會在北京成立。其宗旨是協助政府聯繫廣大聾啞人群眾,為聾啞人福利服務。中國人民救濟總會秘書長伍雲甫為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林士笑、餘益庵(重聽) 、吳燕生、馬志遠、陳馳(聾人)(後來增補洪雪立)(聾人) ,吳燕生兼總幹事。



1953  在上海聾啞兒童學校分設的初中文化補習班改辦“技術班”,3年製,開設木工和實用美術兩科,實用美術包括印染圖案、電影動畫和玩具製造三個專業。



1953  教育部盲聾啞教育處成立。在中央教育部內建立了部直屬的盲啞教育處,加強對盲、聾、啞教育的領導和管理。



1954  8月 教育部在北京召開全國聾啞學校語文教學座談會,會議確定推行口語教學是我國聾啞教育改革的方向。



1955  教育部盲聾啞教育處組織教育專家為口語教學實驗班編寫一、二年級課本



1955  祖振剛(聾)在美國加勞德特大學獲得學士學位(社會學),畢業後在新加坡聾校當副校長,1956年回國在上海青技和上海一聾任教。



1956  上海聾啞青年技術學校正式成立,由1953年成立的技術班擴展為中國第一所聾啞青年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面向全國招生,先後增設部分專業例如:廣告裝潢、攝影、家具、工模、車工、鉗工、縫紉、師訓等科。1982年起學制由3年改為4年。



1956  起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出版聾校各年級語文和數學兩種課本。



1956  8月在北京舉行口語教學實驗工作彙報會,提出向蘇聯學習口語教育是我國聾啞教育實行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北京(一聾和二聾)、上海、哈爾濱3市4所聾校在新招的班級中進行重點實驗。



1956  11月教育部發出《關於盲童學校、聾啞學校經費問題的通知》,對特殊學校的各種費用做出高於同級普通學校的規定。在《關於1956年全國普通教育、師範教育事業工資改革的指示》中規定,對盲聾啞中小學的教員、校長、教導主任在標準工資外,另外加發15%以示鼓勵。



1956  教育部頒佈《聾啞學校手勢教學班級教學計劃表(草案)》。科目包括:語文(含閱讀、看話、作文、語法5-10年級和寫字1-6年級)、算術、歷史(7-10年級)、地理(7-9)、自然(6-9)、體育、圖畫(1-6年級每週1節)、手工勞動(1-4年級)和職業勞動(5-10年級)。



1957  4月教育部頒佈《聾啞學校口語教學班級教學計劃表(草案)》。科目包括:語文、算術、自然(7-10年級)、地理(7-10年級)、歷史(7-10年級)、律動(1-4)體育(5-10)、圖畫(1-6年級每週1節)、手工勞動(1-4年級)和職業勞動(5-10年級)。



1957  4月教育部頒發《辦好盲童學校、聾啞學校的幾點指示》,規定盲校小學學制為 6年,聾校學制為10年。盲童、聾童入學年齡為7~11歲。並對辦校方針、編制、教學改革等提出了要求。



1957  頒佈了我國第一個聾啞學校口語教學班教學計劃,學制十年,對聾童實施普通教育和職業勞動教育,並編寫了聾校專用的1~10年級語文教材和1~4年級的算術教材。



1958  2 月特教工作者和語言文字工作者制定《漢語拼音字母方案(草案)》



1958  7 月29日,中國聾人手語改革委員會成立。中國聾啞人福利會副主任洪雪立為主任委員,周有光、顧樸為副主任委員。手語改革委員會在制訂漢語手指字母方案和聾啞人通用手語方面發揮了作用。 1963年手指字母方案正式公布施行後,手語改革委員會停止了活動。



1958  9月28日 中國首次慶祝國際聾人節。



1958  11月由中國聾啞人福利會舉辦的中國聾啞教育師資講習所開學。到 1959年 9月,先後舉辦三期培訓班,一面提高在職聾校教師,一面培訓新的聾教師資。



1958  創辦全國性的聾教育理論刊物《聾啞教育通訊》,介紹普及聾校教育理論,交流全國統編教材。



1959  教育部盲聾啞教育處專員洪雪立(聾,1901-1971)發表《新中國聾啞教育十年成就》



1959  2月《漢語拼音手指字母方案(草案)》在全國各地試行,1963年10月修正定案,12月公布施行。



1959  7月27日,內務部、教育部發出《關於施行規範化"聾人手語"的聯合通知》,並先後出版四輯《聾啞人手語草圖》。



1959  到1959年全國已有特殊教育學校297所,在校生17764人。



1950(50)年代中期至1960(60)年代後期 大陸大規模興起一場用針灸治療聾啞病的活動。起初由部隊派醫療隊到聾啞學校免費為聾童治療,隨後由學校的衛生保健人員或教師接替繼續治療。



1950(50)年代末中國聾啞人福利會組織聾人手語改革工作,在北京、武漢、青島、南京、瀋陽、哈爾濱、蘭州、成都、廣州、昆明等11個城市建立手語工作站。《中國聾啞人通用手語草圖》出版



1960  5月20日,中國盲人福利會、中國聾啞人福利會合併。中國盲人聾啞人第一次全國代表會議在北京召開。出席會議的代表共359人。餘益庵同志作了題為《關於盲人聾啞人工作報告》。會議通過了中國盲人聾啞人協會章程,選舉產生了中國盲人聾啞人協會領導機構。餘益庵任協會主任委員,黃乃(盲人)、孟靜之(盲人)、洪雪立(聾人)、陳馳(聾人)任副主任,高步青為秘書長,李正為副秘書長。



1960  中國盲人聾啞人協會制定《關於修訂聾啞人通用手勢語工作方案》,提出結合使用手指字母修訂手語符號的原則:不便使用形象化動作來表達的詞,用指語字母;常用詞和短語用,用指語縮寫法;手指字母與形象化比畫結合的方法。



1960 年代 《聾啞人通用手語圖》出版4輯



1963  12月29日 中國盲人聾啞人協會報內務部、教育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聯合公布施行《漢語拼音手指字母方案》



1964  7月第二屆全國盲人聾啞人代表會議在北京召開,出席會議的代表254人。會議聽取協會代主任黃乃《關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報告》,副主任洪雪立《關於組織福利工作的報告》,討論並通過副主任孟靜之《關於修改協會章程的說明》。選舉產生了第二屆中國盲人聾啞人協會委員會。熊開荊為主任委員,孟靜之(盲人)、黃乃(盲人)、洪雪立(聾人)、陳馳(聾人)為副主任。



1965 中國(港、澳、台除外)有盲聾學校266所,在校學生23000人,教職工4000人,其中專任教師3000人。



1966-1977  中國盲人聾啞人協會因文革動亂停止活動



1971  4月周恩來總理陪同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視察北京三聾,鼓勵聾學生學會一技之長。



1974  7月語言學家周有光和北京第四聾校教師沈家英設計聲韻雙拼的《漢語手指音節》指式圖,是在《漢語手指字母方案》基礎上增加20個指式,使用時右手打聲母、左手打韻母,雙手配合同時打出,一次即打成一個完整漢語音節。



1975  在北京四聾試用《漢語手指音節》,後向全國推廣。



1976  中國(港、澳、台除外)有盲聾學校269所,在校學生29000人。



1977  起重新編寫聾校課本並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數學、語文、日常用語等課本以及律動和體育兩種試用課本。其他學科參照使用普通學校課本。聾校課本主要編寫原則是:根據聾生學習知識、認識事物、形成語言的特殊性,加強直觀性,採用大量插圖;增加準備課,減小知識遞進坡度;重視培養語言能力,課文加註漢語拼音;增強鞏固性,加大作業量和練習的多樣化等。



1978  李石涵(1919-1993,聾)籌備重建中國聾人協會。他曾是外交官和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副館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莉娜手語工作坊 的頭像
    莉娜手語工作坊

    超有趣手語廣角鏡--莉娜手語工作坊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