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之前我們透過美琪老師的弟弟才認識林先生,我們就發現許多的報章雜誌都有提到他呢!到了林先生我們看電視看到慈濟台有採訪他喔!!原來林先生是那麼有名呢!
 










 
















標 題

林良材  用眼睛傳達關懷與愛

日 期

89年7月26日

摘 錄

內 容


  雖然不會說話,但是,他的眼睛,一直都關注兩個寶貝女兒
  林良材表示:「跟孩子的溝通,除了比手畫腳的身體語言之外,也經常運用繪畫溝通,有時候,我就用圖畫教導孩子簡單的數學加減問題
  或許是這樣的教育方式,大女兒在繪畫能力也表現的頗具天分.此外,林良材跟會說話的二女兒也很投緣,有時候,他會唱沒有聲音的歌給二女兒聽,他的特殊表情,加上,女兒不時以口語或自行創造的手語,父女無聲對有聲的交流,溫馨又開心!
 

 















標 題

藝術填補身體缺陷

日 期

 

摘 錄

內 容



  
1971年,林良材從累積了兩百多件的繪畫作品,竟在36歲那年被小偷一夕之間偷光。在一無所有的狀況下,林良材決心給自己一個全新的開始,38歲那年,他毅然赴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深造。身體上有缺陷,在中外藝術界中常有所聞,而他們所負擔的心神自是百倍於常人。也許,就是在身體方面有一於常人之處,所以他們更自閉於整個世俗之外,專心的在創作上求表現。
 

 















標 題

林良材 無聲的詠嘆

日 期

87年4月16日

摘 錄

內 容



  經過淬練後的生命,到底會以什麼樣的面貌出現?在身體的障礙阻隔下,藝術家又適如何來提升自己的創作內涵呢?林良材『生命的詠嘆』作品,也許可以給你答案。林良材對於創作的主題,仍落定在「人」的素材上。說來他的雕塑創作從以前到現在,始終環繞在「人」身上,絲毫沒有因為溝通不便,就讓這位藝術家轉換一個更簡易或沉默的題材。相反地,他的一系列以「人」為主的雕塑,一次又一次的觸探著「人」的內裡外相,讓「人」在他的作品中無所遁形。
  林良材
1985年的作品是以類似鐵絲的媒材焊接而成,展現舞台上的舞者。不過,這種肢體動作為表現的雕塑,到1988年作品《情變》時卻出現了另一番情境上的轉折。將兩性面對情感生變的怨與悔透過鐵片語鐵絲的結合細膩的陳述出來,讓人深深的感受到作品裡的情境張力林良材的雕塑藝術亦可以說是國內雕塑作品界裡,極少數能將戲劇張力轉現到作品上的一位除了人臉的作品外,林良材也發表一系列規格屬桌上型的雕塑。基本上,這組作品沿襲以前的創作路向,還是以人的肢體動作,也就是以雙腳為表現重點,雖然缺少了大型雕塑的那股氣勢與動態,不過將人的即景微縮到方寸間,倒也讓你的視覺焦點更凝聚在那一小點上。
 

 

 















標 題

李鴻達 贊助藝術添佳話

日 期

92年12月19日

摘 錄

內 容



  平鎮市聯祥企業公司總經理李鴻達,很欣賞失聰雕塑家林良材的創作,近三年該公司無線且免費提供廠內銅鐵器具及人員,讓林良材無限揮灑,成就動人的藝術結緣佳話。五十七歲的林良材,儘管有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美術系的學歷。但以銅鐵的創作生涯,在台灣仍難找到可發揮的空間。三年前,李鴻達獲知林的困境,遠赴淡水邀請林良材到平鎮市,於期鋼鐵工廠創作,自此林良材的作品從十多公分擴及四公尺,藝術的延展性更寬廣,而令人讚頌。
  李鴻達說,他最讚賞林良材的能耐,在於他在無聲的世界中,以雙手、視覺即心靈觀察感應形體,讓一件件無生命的銅鐵,經由用心的搥擊、燒灼、切割、扭轉,成為有生命力的藝術,令人震撼。

 

 















標 題

幸好有你--林良材與畢安生

日 期

91年5月30日

摘 錄

內 容



  二十年前,無聲的法文課,改變了兩個藝術家。來自法國的畢安生,被林良材的熱情感動,特地去學手語,幫助林良材跨過天生聾啞的宿命柵欄,實現到比利時深照的夢想。林良材也為畢安生開了一扇門,讓他看見凡人對抗命運的美麗火花,把生活過得更快樂自在。創作的路途總是寂寞的。幸好有君子之交相伴,走起來才不會那麼孤獨。

《失聰  童年晦澀》

  林良材的雕塑被布魯塞爾美術館及台灣多個藝術館典藏,兩度獲得國家文藝基金會贊助。能有今日得藝術成就,他對畢安生充滿感激,因為畢安生的法文課,改變了他的宿命。今天五十五歲的林良材,出生就與聲音的世界絕緣。童年常因被嘲笑而跟同學打架,無法以語言表達的情緒,只能透過畫筆發洩。國立藝專畢業後,為求自立更生,他和同學合作畫外銷畫。誰知,三十三歲那年,放在住家的作品全部被人偷走,心血一夕間付之東流。人生跌落最黑暗得谷底,反彈出林良材自我突破的強烈慾望。當他告訴家人希望出國進修,他母親只覺得不可思議,不知兒子哪根筋不對了,又聾又啞,怎可能獨自在國外過活?沒想到,最後幫助他完成心願的,竟是一個萍水相逢的法國人。

《學習  克服困難》

  畢安生回憶:「我這個人很喜歡交朋友,在咖啡廳看到林良材和朋友在比手畫腳,覺得很好奇,就跑過去搭訕。隔了幾天,林良材就請人打電話給我,說他想跟我學法文。」第一次遇到想學法文的聾啞人,畢安生非常驚訝。「我告訴林良材,這太困難了,可是我每說一個問題,他就告訴我,這可以解決。最後我被他的堅持給說服了。」「我教過很多學生, 沒見過這麼熱情的人。」

《熱情  惺惺相惜》

  三十多年的教學生涯裡, 畢安生只收過林良材一個家教學生。出於藝術的熱情,他對林良材特別惺惺相惜。」「上三年多的課以後, 我幫林良材寫推薦信、申請學校,碰到很多困難。法國的藝術專科學校規定很嚴,我們問了幾個巴黎的學校都被拒絕。後來寫信問比利時的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他們也有年齡限制,但他們很欣賞林良材的作品,又認為聾啞人願意去唸書很不簡單,就破例收他。」一九八四年,三十八歲的林良材如願來到比利時,問他如何上課?他寫到:「同學幫忙做筆記給我看。還好,大部分是創作課,我聽不到,就用感覺的,揣摩老師的意思。」

《雕塑  表達自我》

  林良材本來主修油畫,一年後,毫無雕塑基本訓練的他,大膽轉攻雕塑。「做雕塑,要好的構想加上笨功夫。多做少說,因我要說的都已在作品中。」

《無聲  永保單純》

  張潔若有所思地說:「或許缺乏聽力就是上天給林良材最好的禮物,才能在這樣的噪音中,還保持單純、平靜的心。」

《童心 真誠生活

  林良材雖然聽不見,但卻活的樂觀而幽默。畢安生只小林良材一歲,「同心年齡」也差不多,他故意對林良材做鬼臉說,「唉,怎麼你都沒老,我的皺紋卻這麼多?」

《惦念 亦師亦友

  「我幫林良材開了一扇門,他也開了一扇門給我,讓我了解原來聾人的生存有那麼多困難。」畢安生說:「每次我有不如意,一想到林良材,就覺得自己的生活多麼容易,應該要高興起來。」林良材用力地摟了一下他的肩,表示:「他比較不像老師。他是好朋友。」所謂得君子之交,或許就是如此吧。
 

 















標 題

失聰林良材 雕塑人間悲喜

日 期

92年12月10日

摘 錄

內 容



  槌擊、燒灼、切割處處見功力,昨起在中大展出『生之探索』靠著視覺觀察與心靈感受,失聰雕塑家林良材反而創作出異於常人的作品。聯祥企業總經理李鴻達喜愛雕塑品,結識林良材,三年多來,李鴻達免費提供林良材創作雕塑環境,李鴻達說,林良材雕塑創造力收放自如,失聰聽不見,反而讓他專注雕塑創作,搥擊、切割、燒灼一件件鐵片、銅片的功力,令人驚奇。林良材從小失聰,學習藝術比一般人辛苦。擅長從實際生活觀察、體驗創作,題材包括人世間各種歡樂愁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莉娜手語工作坊 的頭像
    莉娜手語工作坊

    超有趣手語廣角鏡--莉娜手語工作坊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