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無聲的法文課,改變了兩個藝術家。來自法國的畢安生,被林良材的熱情感動,特地去學手語,幫助林良材跨過天生聾啞的宿命柵欄,實現到比利時深照的夢想。林良材也為畢安生開了一扇門,讓他看見凡人對抗命運的美麗火花,把生活過得更快樂自在。創作的路途總是寂寞的。幸好有君子之交相伴,走起來才不會那麼孤獨。
《失聰 童年晦澀》
林良材的雕塑被布魯塞爾美術館及台灣多個藝術館典藏,兩度獲得國家文藝基金會贊助。能有今日得藝術成就,他對畢安生充滿感激,因為畢安生的法文課,改變了他的宿命。今天五十五歲的林良材,出生就與聲音的世界絕緣。童年常因被嘲笑而跟同學打架,無法以語言表達的情緒,只能透過畫筆發洩。國立藝專畢業後,為求自立更生,他和同學合作畫外銷畫。誰知,三十三歲那年,放在住家的作品全部被人偷走,心血一夕間付之東流。人生跌落最黑暗得谷底,反彈出林良材自我突破的強烈慾望。當他告訴家人希望出國進修,他母親只覺得不可思議,不知兒子哪根筋不對了,又聾又啞,怎可能獨自在國外過活?沒想到,最後幫助他完成心願的,竟是一個萍水相逢的法國人。
《學習 克服困難》
畢安生回憶:「我這個人很喜歡交朋友,在咖啡廳看到林良材和朋友在比手畫腳,覺得很好奇,就跑過去搭訕。隔了幾天,林良材就請人打電話給我,說他想跟我學法文。」第一次遇到想學法文的聾啞人,畢安生非常驚訝。「我告訴林良材,這太困難了,可是我每說一個問題,他就告訴我,這可以解決。最後我被他的堅持給說服了。」「我教過很多學生, 沒見過這麼熱情的人。」
《熱情 惺惺相惜》
三十多年的教學生涯裡, 畢安生只收過林良材一個家教學生。出於藝術的熱情,他對林良材特別惺惺相惜。」「上三年多的課以後, 我幫林良材寫推薦信、申請學校,碰到很多困難。法國的藝術專科學校規定很嚴,我們問了幾個巴黎的學校都被拒絕。後來寫信問比利時的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他們也有年齡限制,但他們很欣賞林良材的作品,又認為聾啞人願意去唸書很不簡單,就破例收他。」一九八四年,三十八歲的林良材如願來到比利時,問他如何上課?他寫到:「同學幫忙做筆記給我看。還好,大部分是創作課,我聽不到,就用感覺的,揣摩老師的意思。」
《雕塑 表達自我》
林良材本來主修油畫,一年後,毫無雕塑基本訓練的他,大膽轉攻雕塑。「做雕塑,要好的構想加上笨功夫。多做少說,因我要說的都已在作品中。」
《無聲 永保單純》
張潔若有所思地說:「或許缺乏聽力就是上天給林良材最好的禮物,才能在這樣的噪音中,還保持單純、平靜的心。」
《童心 真誠生活》
林良材雖然聽不見,但卻活的樂觀而幽默。畢安生只小林良材一歲,「同心年齡」也差不多,他故意對林良材做鬼臉說,「唉,怎麼你都沒老,我的皺紋卻這麼多?」
《惦念 亦師亦友》
「我幫林良材開了一扇門,他也開了一扇門給我,讓我了解原來聾人的生存有那麼多困難。」畢安生說:「每次我有不如意,一想到林良材,就覺得自己的生活多麼容易,應該要高興起來。」林良材用力地摟了一下他的肩,表示:「他比較不像老師。他是好朋友。」所謂得君子之交,或許就是如此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