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班上有一位身心障礙的學生,相信很多老師會很困擾,我要如何去看待這位學生?尤其在毫無經驗的情況下,如何去溝通、引導與理解,就成為一個導師與任課老師的工作使命。身心障礙無外是先天或後天因素造成身體的殘疾,無法順利的履行其功能。但對他們而言,普存於時下一般年輕學子的同儕認同、異性好奇、升學壓力及親子衝突等特質,在這些孩子身上並無二致。由於身體功能受損,造成行動、溝通甚至生、心理損害,除及少數適應良好之外,大多數的身心障礙學生在對新環境的適應上造成極大的衝擊,不僅僅於同儕的適應,課程學習也連帶的造成困擾,使得身心障礙的學子,在生活與課業的挫折下,造成許多的負面情緒。如果學生、家長及學校未有萬全的準備下,身心障礙學生面臨新環境重大的挑戰,是可想而知的。
根據學者研究,身心障礙學生在正常學生班級中一起學習,不實施隔離,可以提供更適當的學習競爭與生活適應,更能使潛能獲得充分的發展,同時建立人格的尊嚴與社會歸屬感,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身心障礙學生的學習過程,自和其他一般學生有所不同。學校教師如何具體幫助身心障礙學生學習?茲因其障別分述如下:
一、聽覺障礙
聽障生的生活作息,常規管理、班級打掃工作等等…皆與一般學生相同,畢竟聽障生需要的是關懷而非同情;因此要鼓勵聽障生多參與班級活動。導師與班級同學若能掌握聽障生特別需要的溝通原則,協助減少聽障生溝通的障礙,則聽障生也會和一般同學一樣有良好的適應。
聽障者外在的特徵是與人說話時,有明顯的溝通困難。通常聽障者語音的發音較不正確、語調缺乏高低變化;在聽別人說話時,頭部常向前傾,特別注意對方的臉部、口形、或表情;經常用手勢或肢體輔助表達。聽障者因為對環境的聲音或人的說話聲聽不到而沒反應,因此常會讓人誤認為冷漠。
與聽障者說話時,切記不要邊說邊笑,或者邊說話邊嚼口香糖、吃東西,儘量說短、簡單且完整的句子。與聽障者溝通時,如他/她無法了解口語表達,可改用筆談、手語、圖片、表情、動作等方式溝通。
聽障者在團體中較少主動發問或參與討論,常常要求重複剛剛說過的話,或習慣性地說:「啊?」。若使用收(錄)音機、電視機可能將音量調至很大聲,也因聽不到聲音,開門關門的音量可能過大,吵到別人而不自知。
本質上聽障者的人格特質與一般人無異,同樣會因成長的背景、教育環境的影響,而塑造成不同的特質。因為聽覺上的障礙,較缺少與他人互動的機會,造成人際相處技巧的不足。多為聽障者設想,儘量讓聽障者嚐試去做他/她想做的事,學習獨立自主地生活,不要限制他/她或給予過多的保護和協助;肯定聽障者的能力,給他/她表現的機會。
一個團體如有聽障者存在,要多為他設想,使他覺得跟您交往很舒服、有信心。說話時和他面對面,眼睛直視對方,慢慢地說,對方或許可以由您的臉部表情和唇形變化,而知道您在說什麼。運用語言要具彈性,如果聽障者不瞭解某一個字、詞、語,可換用其它的說法或語句,或用紙、筆寫給他看。不要輕易放棄與他溝通,儘量運用口語、手語、筆談、板書、圖片、實物、動作、表情等肢體語言,以達到溝通的目的。讓他去做想做的事,讓他獨立自主,自己嚐試、參與任何活動,不要誤解、過度保護、或太多的幫忙。肯定他的能力,給他表現的機會。不要因為您「認為」、您「以為」、您「覺得」他「應該」如何如何,而抹殺了他的機會。讓他自由選擇想走的路,不要予以阻止,跌倒碰撞無妨,流血流汗無所謂,不要一開始即阻斷他的去路,幫他安排或低估他的能力。鼓勵他、支持他、接納他,教育他、給他工作,待他一如常人。無可諱言的,目前聽障者的生活空間並不大,求學、求職的過程阻礙重重,是不是我們該調整一下自己的眼界和心態,來正視他們,唯有瞭解與寬容才是聽障者真正需求的空間。


二、肢體障礙
如何與肢障者相處就如同肢障者的類型一樣,存在著個別差異性,以下所列分別為父母、教師、同儕友人和肢障者的相處方法,事實上除了以對待一般人的方法對待肢障者外,若再留意一些小細節就更完美了。
1.父母方面:應對他一視同仁,給予他和其他小孩一般的教養。支持他,但不放任他不適當的行為。與他討論,協助他了解肢障的情形,誠實的回答他的問題。與教師、同學合作,做個中間人,幫忙他認識他人,也協助同伴來了解他。
2.教師方面:教師可藉由改變教學和學習環境,適應肢障者的個別需要。與父母、學生合作,讓肢障者重新體認生活目標是多方面的,傷殘狀態雖是一項損失,但是人生中值得追求的價值很多,學業、事業、友誼、品德等等,傷殘者皆可藉由其中獲得積極的補償。針對傷殘的後果做一較公允的評估,找出自己的限制與專長處,以發現重建或補救的途徑。協助肢障者了解「肢體障礙」是一種個別差異,而不是一件值得害怕、羞恥或譏笑的事。因而,教師、父母應誠實的回答學生的問題,承認並尊重肢障者對障礙的感受。不寬恕嘲笑、取綽號等不適當的行為。協助肢障者把障礙視為生活中及自己的一部分,經由面對及討論分享中,讓肢障者認識個人的限制與專長,積極的尋出幫忙他人的能力。藉由動作、健康、自理技能等運動,幫助肢障者適應、克服身體的障礙,增加處理事物的能力。
3.同儕友人方面:以你和其他同學的相處之道和他相處,只是再了解一些您這位朋友的特殊需要,如:上下樓梯時,將設有扶手那邊空出來以便他抓握扶手,或讓他扶著妳的手。去認識他或誠意的與他討論:動態活動時他的限制、靜態活動時他的專長,只是千萬記住,這是因人而異的。在不勉強自己的意願下,陪他運動。與他討論,當意外事件發生時,你應如何幫助他或應該採取何種行動。細心的觀察一番,若他是因行動不便而限制了活動空間,試試自己的魅力,逐漸的誘導他擴大活動空間。誠實的回答彼此的問題,承認並尊重肢障者對障礙的感受。凡事體諒是人與人相處之道,有時假想或試著體驗一下,假若你換成是肢障者,你如何處事、待人,相信設身處地能更拉近你們的距離。


三、精神障礙
精神障礙者症狀輕微時與常人並無明顯差別。其形成原因除了因生理疾病導致「器質性」精神疾病外,大多為原因不明,所謂「綜合性」因素(即綜合生物、社會及心理之交互反應)所引起的。較明顯的症狀可分為以下幾項:
外觀:可能出現衣著不合現況,或不修邊幅或過份隨便、過份浪漫,眼精無神且不聚焦等現象。
行為:有時行為目標不明,令人摸不著頭緒,或者因症狀影響而突然劇增或劇減其行為活動量,甚至出現衝動性或破壞性的行為。
思考:有時會有奇怪、不符合現實的思想內容,思考連貫性較差、中斷或思想跳躍,有些會出現妄想、強迫性思考等症狀。
情緒:較常見的為情緒與思考或行為不一致、及情緒誇大現象(太過興奮或悲傷)。另外也可能出現對周遭事物完全沒有情緒反應。
感覺:有時會有錯覺(看錯人或看錯事物)存在,嚴重時出現幻覺(無中生有,如幻聽、幻視、幻觸、幻嗅等)。
人際關係:因為可能出現以上種種症狀,與他人正向的互動較少;可能產生社會退縮,有時突然對任何事物都非常積極,而造成別人的反感;遵循團體的規定及合群性較差。
面對上述所列精神異常者,我們的應對原則如下:
1.避免社會標記及污名:千萬不要責罵,嘲笑或歧視,否則會加重其病情。
2.避免過份干涉:不要太縱容、太溺愛或過份的保護,否則其效果適得其反。
3.最好是用冷靜、客觀的態度,凡事以事實為基準。儲量把他們拉回現實圈內,以同理心、友誼、親情或道德合理觀念慢慢來感化他們。
4.如上述方法無效時,還是儘早送醫,早日治療,才可早日康復回家。


四、自閉症
迄今為止,自閉症的成因並不清楚,一般醫界認為是先天性的腦部功能異常所致,並無藥物或治療法可治,惟有靠患者父母與師長耐心教導,才能漸漸有所進步。自閉症患者男多於女,約為五比一,外表與正常人相似。自閉症患者缺乏學習認識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及社交應對的能力,並對他人的口語、肢體語言有了解上的困難,其行為通常單調、反覆及缺乏變化,如:出門走一定路線,特殊固定的衣、食、住、行習慣。自閉症患者行為的特徵是:迴避與人目光的接觸,不理人、不看人、不怕生,不是非常安靜就是動得很厲害,有時會有自傷的行為(撞頭、咬手),獨來獨往,不知道真正的危險,對外界刺激反應不當,過份遲鈍或過份敏感,通常用行動表達需求,用肢體反映情緒。為達成自閉症的教育矯治,下面的原則應予遵行。
學習理論的運用
學習理論中尤其有關操作制約的原理和技巧已經證實在正常和偏差兒童的學習和矯治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對自閉症教育矯治也是如此,舉凡增強與消除的原理在自閉症學生都適用。由於自閉症學生的人際關係缺陷,使得使用於一般人十分有效的社會性增強物在自閉症學生較難使用,因此使用實質的增強物或學生可以理解的代幣制度,常在自閉症學生教育矯治的初期是十分必要的,低功能者甚至在整個教育矯治過程中仍需不斷的運用。在教育矯治上,依據學習理論而來的提示消褪法(prompt-fading technique )在學習障礙學生教育矯治上非常重要,運用於自閉症的教育矯治中,常要將學習的事物劃分成十分細的學習步驟,妥善的利用提示法,教會新的行為之後,再將提示慢慢消褪,使能將學得的能力保存下去。
循序漸進或逐漸減退的原則
任何學生學習新事物都要根據他的能力來設計教案,自閉症學生在教育矯治時尤其要注意個別能力的差異,依其學生能力,循序漸進的教。由於自閉症學生記憶優於理解,視覺學習優於聽覺學習,所以教新的技巧時,常要透過示範、模仿、動作提示、聲音提示,一但新的技巧出現得較穩定時,就要將提示有計畫的逐步消退,到最後不必提示時該行為仍出現,才算學會了新的技巧。對自閉症固定僵化的行為也可以採取逐漸減退的教育矯治原則,經由分析找出自閉症固定僵化行為的本質,然後一步一步透過行為矯治的過程減少其僵化行為。
實用的原則
自閉症學生在抽象思考和類化的能力上有缺陷,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儘量透過實物幫助他們理解與獲得有用的知識。例如,要教「汽車」,與其拿圖畫書上的汽車來教他認識汽車,不如用實際的真的汽車來教,因為對自閉症的學生來說學習圖片上的汽車,並不一定能類化到現實生活中的汽車。因此我們在進行教育矯治時,一定要守住實用的原則,不然學生可以從第一課背到最後一課,但對現實生活一點幫助也沒有。所教的事情要儘量切合年齡是另一個要遵守的實用原則。譬如:對自閉症小學生來說,要教他顏色時,與其在教室裡教他分辨紅和綠色,不如教他分辨十字路口人行道的紅綠燈,因為後者合年齡需要更為實用。對青少年自閉症患者而言,職業準備、搭乘交通工具、購物等,都應在社區進行才有效。
避免一成不變的學習過程
許多自閉症學生以同樣的方式教幾次之後整個教學過程和行為就固定下來,因此在學習課程的安排上要多變化,以避免固定僵化行為的產生。
家庭參與及學習生活化
由於前述自閉症類化的困難,因此學習必須在家庭、在社區、在工作場所進行,必須家庭積極參與,才能找出對患者實際有用的適當的教學目標,並將教學生活化,在學校、家庭、社區反覆進行,以達到教育矯治的目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