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統計,國內新生兒患有先天性聽障比率約為千分之一點三,這樣的先天性聽力障礙,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而越來越衰退,高科技的人工電子耳就成了這些病患重新找回聽力的一個方式。
放慢講話速度,不斷的重複,媽媽必須用這種方式跟光洧溝通,今年九歲的光洧,一出生就患有先天性聽力障礙「大前庭導水管症候群」,這種病症的特徵是隨著年紀的增長,聽力也逐漸惡化,助聽器已經不敷他的需求,只好考慮接受安裝人工電子耳。
國內能夠開刀裝人工電子耳的醫師不多,台北慈院的吳弘斌就是其中之一,這項手術難度高、操作空間小,差之毫釐就會影響整個手術結果。
耳鼻喉科醫師 吳弘斌:「要找耳蝸挖洞的過程,要經過顏面神經,那我們操作空間只有2mm X 1mm這麼大小,如果說你手抖一下的話,他可能孩子一輩子臉就歪掉,就再也聽不到。」
經由人工電子耳聽到的電流聲,要重新學習辨識,漫長的聽力復健過程是下一步要面對的課題,因為人工電子耳的發明,讓聽障人士有機會重新回到有聲的世界。
陳秋婷 林文振 台北報導
出處:大愛電視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