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北京新浪網 (2010-12-23 10:09)


他們是聾啞兒童,與同齡人有著同樣的求知欲望,卻面臨著嚴峻的教育困境。


  廣東省殘疾人聯合會康複部部長柯沫夫介紹,全省目前有0─14歲聽力殘疾兒童5.94萬人,其中4.33萬人來自農村。接受康複治療和特殊教育無疑是他們最好的選擇,然而目前,省殘聯舉辦及社會力量興辦的針對0─6歲聽力殘疾兒童的康複機構僅129個,在訓的聽力殘疾兒童只有1307人。聾啞兒童教育發展面臨著學位不足、師資短缺、教育難度大等重重障礙。


  亞殘運會已經落幕,在震耳欲聾的絢麗焰火的背後,聾啞兒童的心聲又有誰來關注,那些醒著的耳朵是否能夠聽得見他們的心聲?


  ◎廣東省目前有0─14歲聽力殘疾兒童5.94萬,其中4.33萬來自農村。接受康複治療和特殊教育無疑是他們最好的選擇,然而目前省殘聯舉辦及社會力量興辦的針對0─6歲聽力殘疾兒童的康複機構僅129個,在訓的聽力殘疾兒童只有1307名。


  ◎將聾啞兒等學齡殘障兒童直接編入普通班級隨班就讀,是當下普通學校接納特殊教育兒童的主要形式。然而資料顯示,在廣東省內聾啞兒童隨班就讀的普通教育學校中,接受過一定特殊教育知識培訓的教師僅占13.36%。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跑兩年沒學校接收


  必須找一個聾啞學校讓孩子上學,但奔走下來,幾乎都是吃的“閉門羹”


  “兩個孩子都快12歲了,同齡的孩子都上初中了,還沒學校肯收下他們。”從今年8月起,家住廣州蘿崗區洋田村的鐘燕妮又在為雙胞胎兒子塗思煒和塗思煌的上學問題而四處奔走。


  1998年12月的一個大雪天,鐘燕妮在娘家惠州龍門縣一家衛生站分娩,思煒和思煌出生時都不到4斤重。1歲時,他們被確診為聾啞,智力也低於正常孩子,兩周歲才學會走路,8歲才能清楚地叫出“爸爸”、“媽媽”。


  現在,看著兩個兒子天天在家“咿呀”亂叫,卻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鐘燕妮迫切希望能讓兒子接受特殊教育,“要不然,我們老了,孩子的這輩子恐怕也就完了。”


  兒子7歲那年,鐘燕妮帶他們去廣東省殘聯康複中心。在省殘聯康複中心,聾啞兒童接受一些聽力康複訓練,還能學習唇語,收費標準是每個孩子每月600元。迫于經濟壓力,鐘燕妮只能讓年齡稍大的思煒在康複中心接受治療,自己則帶著思煌租住在附近,平常自己教思煌一些簡單的發音。


  儘管採取的是權宜之計,但一年下來,家庭經濟已不堪重負。為了兩個孩子的治療,鐘燕妮家裡已借債近10萬元,僅去年給思煒和思煌一人買一對助聽器就花去兩萬多元。


  但鐘燕妮仍不想放棄,“他們看起來那麼天真可愛,怎麼舍得。”她帶著兩個兒子回了家,思煒和思煌的兩個姐姐在家也會教他們一些拼音,但學得很慢。


  鐘燕妮回家以後很焦慮,還是在四處打聽願意接收聾啞孩子的學校。2008年8月,她找到了位於珠江新城的廣州聾啞學校,卻被告知,兩個孩子智力太差,學校無法接收。


  鐘燕妮覺得,必須找一個聾啞學校讓孩子上學了,但奔走兩年下來,幾乎都是吃的“閉門羹”。


  經濟壓力頭等考驗


  學費每月2700元,每月房租2000多元,加上其他生活開支,每月花費將近1萬元


  “友愛”,“友愛”,“友愛”,姚老師一遍又一遍地重複,6個戴著助聽器的孩子緊盯著老師的嘴型,從喉嚨里發出參差不齊的聲音。


  這是在廣州芳村陽光樂園聽力語言康複中心的課堂上。該康複中心的姚老師說,這6個孩子剛來時,有的幾乎沒有任何語言能力,正對著喊他的名字都不能給出反應。現在,他們所在的成長班是全中心語言程度最高的,每年都有3到5個聾啞兒從成長班畢業。


  能夠進入語言康複中心接受治療的聾啞兒,只是這個群體當中最幸運的人。該中心的劉玲老師介紹,現有的20多名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每年都有家長因交不起學費而放棄孩子的治療。“都是很聰明的孩子,真的很可惜。”劉玲嘆息道。而這樣的遺憾,幾乎每個康複中心都在發生。


  5歲的康康來自湖南,接受康複治療才兩個月,第一個月末她的母親便提出放棄治療,因為“家裡實在沒錢了”。


  劉玲說,康複中心每月托收費是2700元,為照顧康康的家庭情況,已經減免了每月700元學費,其他家庭困難的學生也允許延遲交學費。


  而學費還只是全部花費的一部分。記者了解到,目前在廣州市聾啞兒童康複機構接受治療的兒童大多來自外地,許多家長為照顧孩子,就近租住在康複機構附近,一個孩子接受康複治療,一家人都要陪著,生活開支不菲。


  來自梅州的嘉嘉今年不足3歲,去年10月起在陽光樂園聽力語言康複中心接受康複訓練。嘉嘉的媽媽放棄了工作,租住在該中心對面的芳村花園,每天接送孩子,全職照顧嘉嘉。


  “每月房租2000多元,加上嘉嘉的學費以及其他生活開支,每月花費將近1萬元。”嘉嘉的媽媽告訴記者,對他們這樣的普通家庭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現在全部的家庭重擔都落在丈夫肩上。


  全省只有十所聾校


  廣東至少應設112所特殊教育學校,但現在全省只有70所,其中聾校僅10所


  康複訓練是聾啞兒接受教育的第一步。按照我國義務教育法的規定,適齡的聾啞兒童可以選擇普通小學隨班就讀,或者上聾啞學校接受特殊教育。


  按照國家的規定,廣東至少應設112所特殊教育學校,但現在全省只有70所,其中聾校僅10所。


  目前廣州殘疾人口超過50萬,廣州市為殘疾人及其親屬提供服務的機構僅有200余家,遠遠不能滿足殘疾人的需求。而總人口和殘疾人數量與廣州相差無幾的香港,卻擁有大小服務機構4000余家。


  南方日報記者訪問了廣州市各區,目前只有3個區設有專門招收聾啞兒童的語訓班或者康複中心,4個區仍無特殊教育學校,兩個區沒有開辦聾啞班,絕大多數兒童康複中心只接受本區戶籍的聾啞兒。


  廣州市的學齡聾啞兒童接受特殊教育主要有兩個去處:廣州聾啞學校和番禺培智學校。廣州聾啞學校已有聾啞兒童350多人,校方告知學位已滿,不再招生。番禺培智學校聾啞班今年則沒有招生。


  據了解,廣州市內專門招收聾啞兒的語訓班或者康複中心,招生規模一般不會超過40人。陽光樂園聽力康複中心的劉玲老師介紹,考慮到康複效果,該中心按照語言程度分為三個班,每個班不會超過10人,基本上形成一個老師帶兩個學生的教育模式,個別需要進行語言矯治的聾啞兒則接受一對一的特訓。


  但從師資層面看,一對一的特訓所需師資在目前也是很難滿足的。廣東省殘疾人聯合會康複部部長柯沫夫介紹,現在省內從事聾啞兒康復工作的在崗從業人員540人,其中100多人未獲得省殘聯資格認証和教育部門教師資格証。


  在特殊教育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將聾啞兒等學齡殘障兒童直接編入普通班級隨班就讀,是當下普通學校接納特教兒童的主要形式。


  然而資料顯示,在廣東省內聾啞兒童隨班就讀的普通教育學校中,接受過一定特殊教育知識培訓的教師僅占13.36%。由於普通學校教師在進行教學時無暇顧及殘障兒童的需求和感受,只能按照普通教育的教學模式和教學進度實施教學,其效果可想而知。


  重重障礙之下,廣東還有數萬聾啞孩子被隔絕在無聲的封閉世界,而像鐘燕妮一樣的聾啞兒童家長們仍然持續奔波在為孩子尋找書桌的路上。


  ■南方日報記者 趙新星 實習生 李玲芳 統籌:謝苗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莉娜手語工作坊 的頭像
    莉娜手語工作坊

    超有趣手語廣角鏡--莉娜手語工作坊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