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痛在身上口難開聽障人士看病窘

一名聽障人士手語翻譯和手寫病情並用,仍很難與醫生溝通。廣州日報記者莫偉濃 攝

  文/廣州日報記者譚秋明 通訊員楊希

  一支筆,一塊手寫板,顫顫巍巍地寫下病情,醫生想多交流幾句,旁邊候診的病人就開始催促了。63歲的聽障人士老陸,因患眼球突出、腰椎間盤突出等病,每周至少要跑4趟醫院,每次求診都格外艱辛。廣州有11萬多聽障人士,都面臨著相似的窘境。

  前天下午,老陸照常去複診,這次還有一位聾人朋友吳姨陪伴他。因為醫生寫在黑板上的字,總是太小,老陸看不清,要吳姨在旁邊打手語“翻譯”給他看。由於老陸眼睛不好,寫病情很吃力,意思表達也不周全。醫生在寫字板上寫下的問題,他看了很久,也答不上來。用筆溝通似乎不怎麼奏效,旁邊的候診病人也開始有點微詞。醫生只能如常開了醫囑,囑咐老陸多休息,然後,請下一位病人上來問診。

  “醫生不了解我們想說什麼。”吳姨在小黑板上寫下這句話。原來,聽障人士因為沒有聽力和語言能力,即使識字,但表述能力所限,只有通過手語溝通才更為順暢,但遺憾的是,沒有哪家醫院專門配有手語翻譯為他們提供服務。

  高級手語翻譯人才缺口大

  在一次殘疾人協會工作座談會上,廣州市聾協主席方磊通過手語翻譯,給大家講述了一位聽障人士看病的新辦法。

  日前,這位年邁體弱的聽障老伯,因連日心口作痛,由同有聽障的老伴帶去醫院看病。當時老伯已痛得伏在診台上,老伴慌忙在寫字板寫下了一串老年病、慢性病。但醫生初步診斷,這次的不適似乎都不是這些舊患引起的。老伴心急如焚,請求醫院派一個手語翻譯來幫忙。但醫院並沒有手語翻譯。後來她通過微信找到了一位之前認識的懂得簡單手語的義工,通過視頻擔當翻譯,才完成了這次問診。

  這件事很快在廣州的聽障人士中流傳開來,大家似乎找到了一個看病容易些的辦法。但是,擁有智能手機又會使用視頻通話的聾人本來就不多,找一位好的手語翻譯志願者太難了。

  “能夠勝任高級手語翻譯的人才非常短缺。”在建立廣州市聾人服務中心的提案里,聾人朋友吐露了這樣的心聲。不僅看病盼有手語志願者幫助,日常辦事方面,他們也有迫切的需求。而目前廣州擁有高級手語翻譯証書的健全人士不足百人,日常要工作、學習,不一定能及時提供幫助。

  還有不少聾啞人士反映,健全人士打的手語,他們未必看得懂。“手語有中國(普通)手語和地方手語,廣州聾人多數用廣州話手語,要看學習者學的是哪一種。”方磊解釋,“健全人士學手語缺少和聾人實際交流的經驗,有時會出現高級手語翻譯打手語,聾人卻看不懂的情況。”

  方磊稱,手語教育在廣州已發展了20多年,廣州市民曾一度很熱心學習手語,但健全人因平常使用不多,基本是學得快,忘得快。如果普通市民有心學手語,可以到廣州手語研究會或者殘疾人培訓中心的手語培訓班學習。

  本月起,廣州市手語研究會的教學也有了革新,教授手語課時,讓聾人和健全人士一起學習。而廣州市聾協也正在醞釀組建一支為聾啞人士服務的手語志願者隊伍,為聾人日常生活提供幫助和服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