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玲(右一)在和姜國文“筆談”。記者程遠州攝

  武漢城管王金玲幫扶聾啞攤販

  紙筆親情十四年

  與聾啞攤販“不打不相識”;5本“手談筆記”,上千條短信見證了他們的不解之緣。

  “王金玲,好人!”姜國文停下筆,用力地指了指身上的夾克衫、屋內的日用品和閃光的門鈴,朝王金玲豎起了大拇指,接著寫道:“這些都是她給的。”

  姜國文是位聾啞人,曾經的小攤販,與王金玲在14年前的一次城管執法中“不打不相識”。14年來,王金玲從一線隊員成了武漢市武昌區水果湖街城管中隊黨支部書記,也在無數次探訪幫扶中成了姜國文的“親人”。

  天氣漸冷,王金玲又給姜國文送來了過冬的衣物。

  “手談筆記”裡的牽掛

  2002年,佔道擦鞋的薑國文被王金玲所在的水果湖街城管中隊暫扣了謀生工具,急得他拉上80歲的老母親到中隊說理,“啊啊”叫著,淚流滿面。正在中隊辦公的王金玲意識到他是個聾啞人,便拿來紙筆,嘗試與他交流。這一交流,便是14年,寫滿了厚厚5本“手談筆記”。

  那時,59歲的薑國文是家裡的“頂樑柱”,不僅要照顧老母親,還要供兒子薑武云在湖北大學讀書。修鞋攤,支撐起了一家人的生計。了解情況後,王金玲多方徵求意見,最終在一家加油站旁尋得安置修鞋攤的地方,解決了姜國文合法擦鞋營生的問題。從此之後,王金玲便與這一家人結下了不解之緣。

  翻看兩人的“手談筆記”,大都是一些簡單樸實的對話——“天冷了,你出去要記得多穿點衣服”“快過年了,我教你剪窗花吧”“好,你是好人!”……

  在擦鞋攤邊,人們常常能看到王金玲和姜國文兩人時而上上下下比劃,時而紙筆“交談”。姜國文也常常對周圍人“說”:“有困難,找王書記,找城管中隊!”

  問候短信中的“親情”

  除了“手談筆記”裡的噓寒問暖,王金玲也時常提些生活用品到姜國文家中看望。逢年過節,尤其是每年元旦,王金玲總是帶著中隊的隊員們到姜國文家裡陪他們熱鬧,14年來無一例外。姜國文就這樣成了王金玲的“親人”。

  由於姜武云常年在外求學、工作,而姜國文又不能開口說話,父子倆交流並不多。直到2008年,姜武云才知道這位一直幫助自己家的“城管阿姨”。那年,姜國文老母親去世,姜武云接姜國文到湖南暫住。中秋節,王金玲照例提著月餅去看姜國文,卻撲了空,就在姜家留了張便條。回到武昌後,姜武云才發現這位長期默默照顧老父親的城管,立馬買了一束康乃馨,到中隊送給了王金玲。從此之後,王金玲又多了一個牽掛——當起姜家父子的“連心橋”,隨時用短信把薑國文的情況告知姜武云。

  “小姜,你一人在外要注意身體。今天我來看你爸爸,給他買了件夾克衫,他很高興,身體也不錯”“小姜,你好!今天是重陽節,我準備給你爸送件衣服,你還有什麼話需要我幫忙轉達的,就告訴我”……上千條報平安的交流短信留在了姜武云的手機裡,王金玲十四年如一日的關懷也留在了姜家父子心裡。

  貼心幫扶下的“交心”

  “人心都是肉長的,老薑過得真不容易啊,”一提起幫扶姜家父子的事,王金玲總是這樣說,“都說這些年我在幫助老薑,其實他也教會了我很多。”原本急性子的王金玲每次看望姜國文,總是不斷地提醒自己,城管執法得先理解群眾難處,既要秉公執法,又要貼心幫扶。

  “城管幹的都是粗活累活,還常常惹得群眾有意見。換位思考下,對工作、對化解矛盾都有很大的幫助。”王金玲說,她和隊友們經常碰上取締經營、拆除違建之類的棘手事,但現在的執法方式早就不是以前那種“踢攤子、收東西”了,而是變成了溝通執法、商談解決。

  在中隊,王金玲的事蹟被隊友們作為範例來學習。“僅僅文明執法是不夠的,要做到百姓支持、攤販理解,還要把自己擺進去幫群眾解決困難才行”,一位隊員感慨道。

  貼心幫扶,才能獲得百姓“交心”。25年的城管生涯,王金玲對自己服務的街區瞭如指掌,走在街巷,經常有店家上前打招呼、說困難,這其中,像姜國文這樣的“窮親戚”,王金玲結了不少。

  王金玲數次榮獲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優秀公務員等稱號,也多次獲得“城市美容師”“五一勞動獎章”“我身邊的好人”“城管之星”等榮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