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寶貴 楊雅惠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台北市立啟聰學校
摘要
本研究主要在於探討「常用詞彙手語畫冊」的手語詞彙有哪些類別?表現功能中哪一種打法最多?溝通功能中自然手語和文法手語的比重為何?在詞彙的詞性中哪些較常出現?從以上的分析,以瞭解手語詞彙的分類及功能,以教育部委託研究者(林寶貴)所召集的教育部手語研究小組主編的「常用詞彙手語畫冊第一、二輯」詞彙做為分析對象,依據牽涉的詞類、表現功能、溝通功能和詞性四大項的各細項逐一加以分析。
一、前 言
人類之所以異於其他動物是由於具有語言與思考能力,做為學習新知和社會化的溝通管道。聽障者因聽覺器官受損,在教育過程中,學習語言的方式就無法依循聽人的模式。每一位聽障者由於本身的個別差異、家庭環境因素、教育環境因素以及社會文化背景等的差異懸殊甚大,因此要解決聽障者的問題,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為他們解決語言溝通的問題。語言溝通的問題解決了,其他的教育問題、學力問題、情緒問題、社會適應問題、就業問題等自然迎刃而解(林寶貴,民73),可見語言溝通的重要性與困難度。
以國內為例,眾所周知,在啟聰教育上普遍使用的語言溝通法有口語法(oral method)、手語法(sign language)、口手並用法(combined method)、綜合溝通法(total communication)和國語口手語(Mandarin hand-mouth method)等,各有其發展背景,台灣聽障生的語言溝通模式,因安置型態而有所不同,目前除了啟聰學校採用研究者(林寶貴)認為最適合使用的綜合溝通法外,其餘啟聰班與資源班,大部份都採用口語法教學,手語只在啟聰學校的綜合溝通法中,佔有一席之地(邢敏華,民87)。
手語為聽障者的母語,隨著聽障教育的發展,才由原始的、自然的手勢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文法手語,但由於中文的語文特性,及時空、地理環境造成的差異,台灣南北的手語打法不盡相同,經常影響聽障者間的溝通與交流。因為北、中、南三所啟聰學校手語的打法各有不同,教育部有鑑於此,乃於民國87年成立特殊教育工作小組以後,決定再針對手語畫冊作一次總修訂,委托研究者(林寶貴)擔任主持人,再度召集國內北、中、南三所啟聰學校及高雄啟英學校手語資深教師,及各界聽障團體代表十八人,組成教育部手語研究小組,進行六年的系列編輯研究工作。第一年(民國87年至88年)完成「修訂版手語畫冊」第一輯、第二輯,第二年完成「常用詞彙手語」第一輯、第二輯,第三年完成「常用成語手語畫冊」,並召開手語教學與應用研討會,邀請海峽兩岸四地及美國手語教育與研究專家學者共同分享手語的教學與研究心得,以促進手語研究的學術交流(林寶貴,民90)。
研究手語是重要的,不僅對實務教學或對啟聰教育的發展很重要,對手語語言學的理論發展也很重要(Clibbens,1998)。國內較有規模的手語研究首推林寶貴(民64)的比較中、美、日三國之手語,及林寶貴(民73)的聽覺障礙兒童語言溝通法與語文教學法,美國的史文漢(Wayne.H.Smith)、台灣的趙建民、張雪莪、趙玉平等人也對手語研究很有貢獻。然而史文漢、趙建民二人較偏重自然手語,張雪莪則偏重語源的探討,但均未涉及手語的結構或打法的分析。林寶貴、楊雅惠(民90)針對手語的結構或打法,依據手語打出時牽涉身體的部位、表情、動作、和姿勢四方面,有系統地加以深入探究。該研究即以兩本「修訂版手語畫冊」及教學錄影帶為對象,做詳實的分析。然而對於手語的詞類、表現功能、溝通功能和詞性在手語所佔的份量,仍未有相關的研究數據可供參考。
民國七十六年的「手語畫冊」第二輯將手語詞彙依據人物、動物、植物、食物、公共場所、建築、自然現象、衣著、生理、交通、地名、時令、小說、日用品、上課、文具、軍事、數學用語、動詞、形容詞、副詞、其他詞類、姓名、國名、學科用語、宗教等詞類用途的排序,在「常用詞彙手語畫冊」中並未加以分類,而是就詞彙的筆劃順序加以排列,兩者類別在手語學習上各有利弊得失。本研究分別就其詞類用途和詞性加以探討。
手語就表現功能而言,表音手語是為了使聽障學生學說話時深層部位能更正確,發音能更清晰的輔助性記號,如美國的暗示法(cue speech)、日本的五十音符手勢, 梅耐德 夫人所創的貝利文字手勢及陳彩屏研發的國語口手語手勢等,表字手語雖沒有聲音卻也可以表情達意,因為中國的文字大部份是由象形文字演變而來的。表形、表意手語是手語體系中的主流,以姿勢、表情、動作和手勢進行組合起來表情達意,慣稱為自然手語。表字手語,除簡單的文字筆劃可以用手指表示外,在表達難字時,尚可以書空(在空中寫出字形)或書掌(在掌中寫出字形)方式呈現。因此手語功能可以分為表音、表字、表形和表意來分析(林寶貴,民73),本研究擬了解常用手語詞彙在此四種表現上的情形。
手語就溝通功能而言,可分為自然手語與文法手語。自然手語是兩個聽障者彼此間用來交談的溝通工具,其語言結構是依據使用手語之視覺習性傳襲而來,從生活實物或動作的模仿,一個動作因表情的不同會有不同意涵,是一種表意不表字的手語。文法手語則是依據國語的文字排列法重組了自然手語的順序,僅將手語的單字或詞彙套在中文文法結構上,也就是說每一個字都有一個手語與之相對。Smith(1989)也把手語分成自然手語和文法手語,他認為文法手語較強調一個字詞(口語)與一個手勢(手語)的配合(引自邢敏華,民87)。林寶貴(民73)提出利用「六書」造字法可以創造出很多自然手語的詞彙,如果能利用國字的表意與象形的特性,也可造出很多文法手語,使手語的表達方式配合作文或口語的語順、語法,也可以補充助動詞、單位詞、連接詞、介繫詞、疑問詞、感嘆詞等虛字、機能語(function word)或專有名詞的地位,使自然手語的表達功能更富機制。
民國87年起教育部修訂「手語畫冊」再編輯時考慮到自然手語的溝通性和文法手語有助於聽障生的語文學習,因此分別納入自然手語和文法手語,該書指出日常溝通也許使用表形與表意的自然手語即夠,但要表達複雜或艱深的人名、地名、專有名詞、學術用語、各行各業專門用語、機能語、外國語時,則非加入表字、表音的文法手語不可,本研究亦分析了該手語畫冊中使用這兩種手語的情形。
由上可知,本研究所欲探討的動機與目的在於瞭解這些常用手語詞彙當中究竟有哪些功能及用途?自然手語和文法手語(文字手語)在手語溝通的功能中所佔的地位如何?手語的打法是採取何種表現的功能?所整理的詞彙中,各詞類所佔的比率為何?依據研究結果進一步瞭解教育部手語研究小組所主編的「常用詞彙手語畫冊第一輯、第二輯」的常用手語詞彙之表達與溝通功能內涵,以提供啟聰學校及民間手語培訓班手語教學與研究的參考。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教育部手語研究小組(民89)編輯的「常用詞彙手語畫冊」第一、二輯及錄影帶所修訂的手語詞彙為分析對象,「常用詞彙手語畫冊」是教育部手語研究小組第二年(88.7.1-89.6.30)的工作內容,它是從許多參考資料中,整理出常用的詞彙,將每個詞彙翻譯成英文,使學生可以同時學習中文、英文、手語等三種語言。第一輯計有2,221個手語詞彙,第二輯計有2,146個手語詞彙,合計4,367個手語詞彙,做為研究的對象。
(二)研究工具
為分析「常用詞彙手語畫冊」的手語詞彙功能,研究者參考國內外手語之相關文獻,加以歸納、整理,自編「手語詞類用途、表現功能、溝通功能、詞性分析要素表」做為分析的主要工具。
1.詞類用途:共分成十二大類
(1) 人物(含問候語)
(2) 數字、時間、顏色
(3) 日用品
(4) 動、植物
(5) 氣候(含自然生態)
(6) 飲食
(7) 職業
(8) 休閒活動
(9) 公共場所
(10) 學校用語
(11) 生理醫療
(12)其他用語
2.表現功能:共分成四類
(1) 表音:表示音標、注音符號、發音的部位或方法
(2) 表字:表示字母、字形
(3) 表形:表示事物的形狀、狀態、形態
(4) 表意:表示事物的特徵、表徵、概念
3.溝通功能:分成二類
(1) 自然手語:只打事物所代表的重要特徵或概念,不一定合乎語順、 字序、字形、字意、文法等規定。
(2) 文法手語:配合中文語順、字形、字意、文法、語音等所打的手
語。
4.詞性分析:就八大詞性中最常出現的五大詞性加以分析
(1) 名 詞
(2) 動 詞
(3) 形容詞
(4) 副 詞
(5) 連接詞及其他詞性
(三)研究步驟:本研究分六項步驟進行
1.首先蒐集、研究與手語溝通及表達功能相關的參考文獻。
2.研究手語畫冊的圖畫及錄影帶內容。
3.設計「手語詞類用途、表現功能、溝通功能、詞性分析要素表」。
4.進行手語詞彙分類及功能分析。
5.統計分析結果。
6.撰寫研究報告。
(四)資料分析
資料分析部份依據「手語詞類用途、表現功能、溝通功能、詞性分析要素表」進行內容分析,亦即對「常用詞彙手語畫冊」的每一個詞彙逐字對照劃記於分析表上。由研究者就常用詞彙打出手語時所牽涉的分類及功能逐項劃記,並統計所有出現次數及百分比。
三、研究結果與討論
茲將「常用詞彙手語畫冊」的詞彙分為四部份,逐一就(一)詞類功能、(二)表現功能、(三)溝通功能、(四)詞性方面的分布情形分析於下:
(一)詞類功能
詞類依十二大類分項歸類如表一所示。為了使詞類不致太過複雜,因此就最常用的詞類分為十一項,其餘較少數的類別則歸類於第十二項。由表一可看出:第十二項所佔的次數為最多(25%),第一項人物、第二項數字、時間和顏色、第十一項生理醫療所占的比例均超過10%以上,其餘依序為休閒活動、學校用語、氣候、職業、飲食等,所佔的比率較少。
表一、常用詞彙詞類分析表
分項 | 人物 | 數字 時間 | 日用品 | 動植物 | 氣候 | 飲食 | 職業 | 休閒活動 | 公共場所 | 學校用語 | 生理醫療 | 其他用語 | 合計 |
次數 | 497 | 486 | 139 | 224 | 299 | 106 | 262 | 319 | 144 | 317 | 471 | 1103 | 4367 |
百分比 | 11.38 | 11.14 | 3.18 | 5.13 | 6.84 | 2.42 | 6.01 | 7.31 | 3.3 | 7.25 | 10.79 | 25.24 | 100 |
(二)表現功能
為了瞭解常用詞彙中,手語以哪一種表現打法最多,結果如表二所示,表意的手語打法佔了約三分之二的份量;其次為表形的打法,約佔22﹪,可知這兩種合計約佔90%。完全表音的詞彙僅有十三個佔0.29%,主要是表示注音符號,完全表字手語約佔10%,主要是表示英文代碼、化學符號、數學符號、氣候符號等的詞彙,如比喻、阿姨、資格、諺語、語言、房間、啤酒、博士、廁所、氧氣、乘法、答案、攝氏等。
表二、表現功能分析表
分項 | 表音 | 表字 | 表形 | 表意 | 合計 |
次數 | 13 | 420 | 986 | 2948 | 4367 |
百分比 | 0.29 | 9.61 | 22.58 | 67.51 | 100 |
(三)溝通功能
表三為常用詞彙中自然手語與文法手語所占的比重,文法手語以約占四分之三(75.24%)的比重為最多,這是因為分析詞彙時是以一個詞彙為整個分析的單位,無論一個詞彙由幾個字所構成,只要有一個字的打法是表音或表字的手語,則整個詞彙即歸類為文法手語。例如,內科的「內」是表意的字,而「科」的打法是取英文字的「K」音,為表音的字,則將此詞彙歸類為文法手語,以下類推。
就自然手語的性質,表意與表形的手語皆可歸屬之,從表二的詞彙表現功能可知,其中表形和表意的自然手語的詞彙比重高,但在表三所列自然手語詞彙只佔四分之一(24.76%),若非因為詞彙中表音與表字的歸類之故,則實際自然手語所佔的比率應較表三所列的比率為高。
表三、溝通功能分析表
分項 | 自然手語 | 文法手語 | 合計 |
次數 | 1081 | 3286 | 4367 |
百分比 | 24.76 | 75.24 | 100 |
(四)詞彙的詞性
每個詞彙均有其詞性,本研究以八大詞性中最常用的五項為主要分析依據,結果如表四所示,所占次數最多者仍以名詞為多,約占一半(52%)之多,其次為動詞,約占四分之一(27%),其餘詞性所佔的比率較少,形容詞只佔6%,副詞只佔2%,連接詞及其他詞類佔11.84%,在常用手語詞彙中代名詞並不常見。
表四、詞性分析表
分項 | 名詞 | 動詞 | 形容詞 | 副詞 | 連接詞及 其他 | 合計 |
次數 | 2276 | 1205 | 262 | 106 | 518 | 4367 |
百分比 | 52.12 | 27.59 | 6.01 | 2.42 | 11.84 | 100 |
四、結論
本研究主要在於探討「常用詞彙手語畫冊」的手語詞彙有哪些類別?表現功能中哪一種打法最多?溝通功能中自然手語和文法手語的比重為何?在詞彙的詞性中哪些較常出現?從以上的分析,以瞭解手語詞彙的分類及功能,以教育部委託研究者(林寶貴)所召集的教育部手語研究小組主編的「常用詞彙手語畫冊第一、二輯」詞彙做為分析對象,依據牽涉的詞類、表現功能、溝通功能和詞性四大項的各細項逐一加以分析。結果歸納如下:
(一) 整體而言,常用詞彙手語畫冊的詞彙表現方式不只涵蓋十二項範圍廣泛的詞類類別,尚牽涉許多手語表現、溝通方式和詞性等建構向度。
(二) 在詞類方面:以人物、時間和數字、生理醫療等三項出現最多,均佔10-11﹪左右,相當平均。其他用語雖然高達25﹪,但其中包括其他十類左右比重少的類別。
(三) 在表現功能方面:表意的手語詞類囊括了67﹪相當多的比重,其次為表形的手語,約佔23﹪,二者合計約佔90%的比重,表字和表音的詞彙僅佔約10﹪左右的份量。
(四) 在詞性方面:名詞的數量佔了52﹪,超過一半,其次為動詞28﹪,二者合佔約80﹪,其他詞類合計約佔20﹪。
總之,「常用詞彙手語畫冊」所收錄的手語詞彙數量多於前一年完成的「修訂版手語畫冊」的三千餘字,在詞類範疇出現的類別相當廣泛。詞彙類別越多,在手語的使用上越能得心應手,對聽障生的各項學習、社會情緒的穩定、人際關係的互動或職業生涯的規劃上,越能溝通無礙,因此未來的手語詞類可再朝與社會脈動息息相關的話題內容加以研究。「常用詞彙手語畫冊」的詞彙,在手語的打法上既兼顧聽障者的母語自然手語,也融入文法手語的打法,其目的不外乎站在教育的立場,希冀詞彙的表現包容自然手語和文法手語,以增進聽障者的語文能力。惟在詞性方面名詞和動詞偏多,代名詞、形容詞、副詞等其他類的語詞,在未來的研發上可再增加,以充實手語詞性的內涵。
參考文獻
1. 史文漢、丁立芬(民78,84): 手能生橋。中華民國聾人協會。
2. 林寶貴(民64):比較中美日三國之聽覺障礙兒童教育。台灣商務印書館。
3. 林寶貴(民73,民83):聽覺障礙兒童語言溝通法與語文教學法之研究。台北,教育部教育計畫小組。
4. 林寶貴(民90):手語教學與應用研討會論文集。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5. 林寶貴、楊雅惠(民90): 「修訂版手語畫冊」手語詞彙表現建構向度分析研究,2001手語研討會論文集,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6. 邢敏華(民87):台灣區啟聰學校教師之教學溝通行為與所需具備之專業能力調查,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6期,P.103-123。
7. 教育部手語研究小組(民89): 「常用詞彙手語畫冊」,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Clibbens,J.(1998). Research on the acquisition of British sign language: Current issues,Deaf and Education, 22, pp10-15.
Smith,W.H.(1989).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verbs in Taiwan sign languag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