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哥打峇魯訊)一對聾啞夫妻為了兒女的未來,向兄弟姊妹借了萬餘令吉,開了一間販售文具及零食的小店,以換取穩定的收入,胼手胝足養大一對兒女。

凌晨5點,39歲的黃莎珍悄無聲息地起身,洗衣及準備早餐;6點半叫醒一對子女準備上課,隨後又忙著和46歲丈夫潘運來,為8點開店而忙。他們認真工作,偶爾以眼神或手勢“交談”,顧客上門時就比手畫腳,或以紙筆代口來招待顧客。

黃莎珍原本住在馬樟縣,潘運來則住在哥市,2人的家鄉相隔40公里。他們是通過朋友的介紹,交往3年後於1990年結婚,並在兩年後生下第一個兒子。

開雜貨店前,潘運來已當了23年木匠,月入600令吉,加上妻子的收入,也不過是近千令吉,卻得應付一家四口的生活。過後他辭職到哥哥的雜貨店工作,學會經營雜貨店後,便興起自己創業的念頭,希望能藉此改善子女的生活。

家人出錢出力協助

他“說”,兄弟姐妹知道他想開店後,紛紛出錢出力協助他。妻子的哥哥更幫他找到這間月租不貴、約100平方尺的店面,甚至幫他們辦了貨。

就這樣,夫婦倆於2004年9月開張,售賣冰淇淋、白糖、鹽、零食等食物外,也賣文具、電話卡,還配製鑰匙。

為了儘快還清債務,雜貨店每天開足15個小時,一家四口同心協力,終於在一年半後還清開店時向兄弟姐妹及親友所借貸的1萬1600令吉。

潘運來自豪地說,“配製鑰匙的機器、複印機及釘書機等,總共約5000令吉,這些都是我分期付款買的。不過我去年就全部還清了,現在這些東西都是屬於我的了。”

現在他準備將前半部店面和後半部客廳的間隔往後移,以擴大店面的面積。他興高采烈地比劃,說他設計了一個鐵架子,以便把紙張切割機、釘書機及紙張過膠機排成一線,再把複印機挪位,那以後複印及釘書的工作就更快了。

孩子成績差從不鞭打
“指點”成績冊小罵


這對聾啞夫妻的雜貨店相當簡陋,而且是木板屋,但為了節省開銷,一家人都搬到店鋪樓上住。

這對兄妹都沒上私人補習班,放學後就回家陪父母看店,非常孝順。潘美欣笑說,父親緊張他們的成績,常督促他們要每科及格。父母從不鞭打他們,成績不好的時候,最多也只是“指指點點”成績冊,小罵而已。

潘運來也很體貼妻子,他認為妻子一個人看店,自己老是出入辦貨,讓她勞累不好,所以一家人的午餐都是外賣解決,妻子只需煮晚餐就行了。

他說,做生意的確累,上午8點開店,晚上11點才休業,但是一家人甘之如飴,因為未來有夢想。

記者很好奇,潘氏夫婦閒暇時有哪些消遣,答案原來還是看電視。雖然他們聽不到電視播放的聲音,但他們還是可以憑字幕及演員的肢體語言來揣測劇情。

潘運來說他以前也打羽球,但現在要顧店,已經很久沒玩了。孩子聽了都覺得驚訝,竟從不知道父親會打羽球。

妻幼時遭雷劈聾
幸兒女聽覺正常


雖然潘運來夫婦都是聽覺障礙,但黃莎珍透露,她並不是天生聾啞的。原來黃莎珍還在襁褓中時,外婆抱著她躲在樹下避雨,結果意外遭電劈中,從此她再也聽不見聲音。

1992年她生下長子時,第一時間就抓住醫生問,兒子的聽覺是否正常,直到醫生點頭,她才放下心頭大石。2年後再生一名女兒,知道女兒聽覺也正常,她便決定不再生育了。

照顧嬰兒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對一個失聰的母親來說。因為聽不見兒子的哭聲,黃莎珍簡直就是24小時盯著兒子看,注意兒子的每一個表情,深怕兒子餓了、不舒服了,她也渾然不知。2年後生女兒時,因為有了經驗,所以情況就好了些。

她說,當時他們是和家婆住在一起,所以子女說話有人教,才不至於影響孩子學說話的進度。如今孩子長大了,她找工作面試時,女兒還能充當她的翻譯呢。

雜貨店日開15小時
一年內還清債務


聾啞夫婦潘運來及黃莎珍打算開店自立時,他們的兄弟姐妹及親友紛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協助他們完成這個心願。

為了儘速還清向兄弟姐妹借貸的1萬1600令吉,潘運來夫婦所經營的雜貨店每天開足15個小時,即從早上8點營業至深夜11點。開店一年餘,夫婦倆已還清了當初欠下的債務,並準備擴充店面營業。

潘運來雖在一年半內還清所有債務,但過程卻是一點都不簡單。

原來他們租下這間店鋪初期,因不了解狀況,就把月租交給二房東,直到三四個月後屋主從吉隆坡回來,他們才知道二房東根本沒把他們交出的租金,轉交屋主。

這下可急壞他們了。當初為了開店,他們可是向親戚朋友借了不少錢,如果現在店關了,別說還債,他們連住都成問題了。所幸屋主明理,知道他們的難處後,決定不再追究二房東拖欠他的租金,還允許繼續在這裡做生意。

不過,屋租的問題才解決,國家能源公司便寄來信函,向他們追討2000餘令吉的電費。原來二房東已半年沒繳電費了。

他們向國能要求分6個月繳還欠下的電費,但國能只批准3個月的時間,每個月要他們還至少950令吉,否則就截斷電源。兄長知道後,便借出2000令吉讓他們應急,這才還清了這筆電費。

採訪手記:沒有聲音的訪問

這是筆生的採訪生涯中最特別的一項採訪。雖然受訪的潘氏夫婦由始至終都不曾發出一言半語,但在他們的一對子女的“翻譯”下,再加上他們的比手畫腳,筆者最終完成了這項採訪任務。

記者到訪時,所幸潘氏夫婦的14歲長子潘智榮和12歲女兒潘美欣也在場,並充當潘氏夫婦的“翻譯員”,這才使得這項訪問得以順利及迅速完成。

記者兩次採訪潘運來夫婦,前後耗時近6小時,最後一次還在他們的店裡“站崗”,以了解患有口耳殘疾的他們經營雜貨店的方式。

由於潘運來夫婦的聽覺都有問題,因此,他們的兩雙眼睛更是絲毫空閒不下來,不但要時時刻刻留意有沒有顧客上門,還要留意顧客有甚麼需要。

想到潘運來夫婦如此堅持了將近3年的時間,記者就忍不住要豎起拇指讚揚他們。(光明日報‧2006/11/13)



 




















■一家四口自力更生,在這間不超過100平方尺的店鋪裡,實現第一個夢想。(放大)
■經過數月的訓練,潘運來現在已可輕松操作製作鎖匙的機械。他身後是全套未鑄形的鎖匙,都是分期付款購買。(放大)
■這本以英文為主的手語書,和潘氏所學過國語版手語不盡然相同,但是他們還是保留作參考。(放大)
■潘氏點算貨物,妻子準備還錢。負責運送家庭飲用水的送貨員說,一天不來就會被潘氏“罵”。(放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莉娜手語工作坊 的頭像
    莉娜手語工作坊

    超有趣手語廣角鏡--莉娜手語工作坊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