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節慶

幾百年來,「民俗節慶」已成了台灣人生活中的重要活動。根據宗教信仰及民間傳統習俗,每個月都有幾個需要祭拜的重要節慶。但各地區民間傳說與習俗不同,僅列幾項資料供參考: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
「清晨祭拜神明、祖先,並且燃放鞭炮,燒「壽金」。早飯後,到寺廟去拜拜,向親友拜年稱為「行春」。在這一天,大家穿上新衣,口中說吉祥話。重要的是:不可掃地、倒垃圾,以免把金銀財寶掃掉。並且忌諱口出惡言、打破東西和殺生。街上則有許多民俗活動:舞龍舞獅、民俗遊藝表演…等,熱鬧非凡。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日)
–又稱為「上元節」或「小過年」。這天看花燈、提燈籠、猜燈謎。另外,台北平溪和台南鹽水在這一天有較特別的民俗活動:



1. 北天燈:
其由來傳說有二:一說相傳孔明以其帽子形狀做成天燈,以便戰時傳遞軍情。之後孔明的後代遷至平溪,「放天燈」便成了當地習俗。另一傳說為:早期台北平溪鄉地處山區,通信交通均不便,為了防止被打劫,於是「放天燈」相互通信報平安,漸漸成為特別的習俗。


2. 南蜂炮:
相傳滿清時代,鹽水發生了瘟疫,情況極為嚴重,大家束手無策,於是決定將許多沖天炮固定在一起,然後一起引燃將瘟疫趕走。鞭炮點燃時,如群蜂傾巢而出,所以稱「蜂炮」。






◎清明節(國曆四月五日):
此時天候轉暖,萬象更新,適合踏青郊遊及掃墓,各地方的人掃墓時間並不一定相同,有在清明當天,也可在清明前後。掃墓時要先「培墓」,清除墓地四周雜草,修葺破損的墳墓,然後擺上祭拜牲醴,燒香先拜「后土」,再拜墳墓,之後燒紙錢,培墓完成後要「鎮墓紙」,將幾張冥紙分別用小石子壓在墳頭上,回家後還要祭拜祖先。而來台的漳州人則有在清明吃「潤餅」的習俗。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
端午節名稱很多,可稱為:端陽節、五月節、五日節、詩人節或肉粽節。而依台灣的節氣,在端午之後,天氣穩定而炎熱,所以有句俗諺:「未吃五日節粽,破裘不敢放」。端午節在台灣人心目中和春節、中秋節一樣重要,它的民間傳說與習俗很多,較重要的說明如下:



  • 划龍船:一說為驅趕江中魚蝦,以免吃食投身於江中的屈原。一說為訓練水師。
  • 包粽子:傳說是百姓投粽子給江中的魚蝦吃,以保全屈原的屍體。
  • 帶香包:夏季炎熱,蟲蚋、百病叢生,香包內包朱砂、香料及雄黃,帶在身上可避邪。
  • 洗午時水:傳說抽取端午節「午時」的泉水或地下水清洗,可以治病。
  • 豎蛋:因節氣關係,在端午節當日中午時,可將蛋豎起




◎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日):
傳說農曆七月初一這一天,地獄「開鬼門」,孤魂野鬼湧入人間四處活動,要一直至農曆七月三十日才重回地獄,鬼門關閉。


故在七月一日、十五日、三十日這三天,準備祭品於自家門口祭祀。其中以十五日這天最為隆重。家家戶戶於中午或黃昏時分,在家門口擺上豐盛祭品敬神祭祖,並招請四方的「好兄弟」(即孤魂野鬼)好好享用。有些寺廟會有道場普渡,或舉行建醮佛事。而中元夜各地也有「放水燈」的習俗,以引渡溺水死亡之亡魂,共享普渡施食。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日):
我國古時即有「拜月」的活動。到宋朝時,開始稱為「中秋節)。另一傳說:漢人在中秋節,利用月餅傳遞消息,趕殺韃子。故明朝以來,「中秋賞月」成了民間重要活動。台灣習俗在中秋夜,於戶外設香案供桌,擺上鮮花、水果、月餅來「祭拜月娘」。由於「月圓人團圓」,所以這一天,也是遊子返家,闔家團圓的日子。





◎冬至(國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
民間稱為「冬節」,是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的一天。冬至前一晚,家家戶戶搓「湯圓」。因為「冬至大過年」,所以這一天也是全家團圓的日子。清晨以湯圓拜神祭祖,並在門窗、器物、水井及牲畜欄舍等處供上一小碗湯圓,以稿賞其一年的辛苦,也祈求來年的平安幸福。人說吃了「冬節圓」便多了一歲,所以冬至有「添歲」之意。另外台灣習俗,除了在「立冬」這天進補外,許多家庭在冬至這天也有「補冬」的習俗,一般以紅面的雄番鴨燉薑汁,給青少年或身體虛弱的人進補。





◎除夕(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日):
又稱為「過年」,為一年的最後一天,是民間極為重視的節日,有下列幾項重要活動:



  • 辦年貨:除夕上午是辦年貨的最高潮,家家戶戶忙著採購:雞鴨魚肉、花蔬瓜果…一應俱全。
  • 辭年:下午時,以牲醴、祭品及年糕祭祀神明祖先,並用春飯祭灶神、床母。
  • 圍爐:
    除夕夜又叫大年夜,出遠門的親人都會在大年夜趕回家,與家人團圓吃年夜飯。昔時,在吃年夜飯時,會在桌下放置火盆,四周放多枚制錢,以表示「溫馨如春、財旺氣盛」的意思,叫做「圍爐」。若有出外的人來不及趕回家,便要空出一席,在座位上擺上那人的舊衣,並在桌位上擺上一套空碗筷。
  • 貼春聯:
    除夕當天,另一個習俗是在大門柱貼春聯,如「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堂」。米缸、飯桶貼「滿」,窗戶門扉貼「春」,廚房貼「山珍海味」,畜欄貼「六畜興旺」……等。
  • 發壓歲錢:年夜飯後,長輩依例發送壓歲錢給幼輩,而已成家立業的晚輩,也要送壓歲錢給長輩,並祝福大家健康長壽、歲歲平安。
  • 守歲:大年夜,家人圍坐談天,或下棋鬥牌直到天亮,稱為「守歲」。傳說:「守歲」不但有珍惜光陰之意,也可使父母長壽。
◆年節菜與猜燈謎

◎年節的傳統食物和植物:


  各地區的生活習俗不盡相同,因此本節僅介紹較普遍常見的年節菜,教師上課時,可讓學生先回家訪問長輩後,再至課中發表。



  • 春節、除夕:
    一般說來,台灣人過年要準備三種「粿」:甜粿、發粿、菜頭粿。而年夜飯也有一些應時的菜,如:吃「韭菜」長長久久、吃「菜頭」好采頭、吃「長年菜」長命百歲。另外吃「瓜子」代表多子多孫;吃橘子代表大吉大利;吃「糖果」意指「吃甜甜,賺大錢」,所以成了春節時,家家必備的食物。
  • 元宵節、冬至:冬至這天有吃湯圓的習俗。但元宵節吃湯圓不是台灣原有的習俗,乃是近年來才流行的活動。
  • 清明節:
    清明掃墓,也要準備「紅龜粿」或「草仔粿」。舊時,祭墓完畢後,常會有小孩子前來乞粿吃,若將粿一一分發出去,便表示祖先德澤,永遺人間。另外「培墓」完畢後,剝蛋殼將其洒在墓上,以表示脫胎換骨,送舊迎新。
  • 端午節:最重要的習俗是「包粽子」、「吃粽子」。此日將艾草、菖蒲懸掛門上可以避邪。另傳說以艾草、菖蒲煮水淨身,或飲雄黃酒,能治疾病。
  • 中元節:牲醴、祭品十分豐盛,無特定食物。
  • 中秋節:月餅、柚子是此節日不可缺少的。另有些地區習俗認為此日吃「米粉芋」,可以保佑順利找到好職業。


出處:台中市鄉土資源中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