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送聾啞妹上學或成首個落戶廈的救助對象
----救助站送聾啞妹上學 或成首個落戶廈的救助對象










 福建東南新聞网  |  時間: 2007-04-20    |  文章來源: 廈門晚報   






 




聾啞女孩李英


  昨天,聾啞女孩李英在科技館門口不停地擺姿勢拍照。救助站的工作人員在旁邊卻很矛盾,如果她找到家了,會比現在更好嗎?如果找不到家,她又該怎么辦?






  李英現在是市特殊教育學校的一名學生,剛剛入的學。昨天,學校組織同學出外活動。班主任許老師說,李英有很強的求知欲。

  但李英目前還沒法用手語表示她來自哪里,怎么到的廈門。她偶爾會晃動手指,“說”她15歲。

  指著“周啞妹”搖頭 她寫下名字“李英”

  去年9月2日,李英在火車站附近晃蕩,被思明區民政局和鐵路派出所的人發現,送到了救助站。到現在,已經有7個月了。(本報去年曾報道)

  當時,救助站無法整理李英的任何資料,連名字都不知道。她不會說話,耳朵也听不到,也不識字,不懂手語。所有的線索都斷了。

  聾啞女孩曾經邊哭邊比划,大致意思是有人綁住她打她,她掙脫了繩子逃走。

  她很乖巧,見到人就笑眯眯的。救助站的人心疼她,讓她跟護工一起住,幫著干點活。新學期開始,救助站又把她送去了特殊學校。

  送聾啞女孩去上學時,救助站愁著女孩沒名字,就先用上“周啞妹”這個名。入學當天,老師在黑板上寫下新入學的同學的名字。聾啞女孩指著黑板上的“周啞妹”直搖頭,歪歪扭扭地寫下了“李英”二字。救助站的工作人員說,這可能是她的本名。現在,站里和學校的人都稱呼聾啞女孩為李英。

  找不到家人 我們就是她的娘家人

  3月21日下午3點鐘,李英說肚子疼,班主任許老師等人帶著李英到前埔醫院檢查,說是急性闌尾炎,赶緊開刀。當晚,學校几個年輕老師和副校長輪流護理,一步也沒有离開李英。

  第二天一大早,救助站的徐碧玉等人去了醫院,李英一見到救助站的人來了,扑到徐碧玉怀里就哭起來。

  救助站的孫愛紅笑稱:“現在,我們就是她的娘家人。”据了解,李英住院的經費共花了3000多元,都是從救助站的救助金額里直接撥用的。李英讀書是免費的,救助站給她提供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具,有時還會留點生活費給她。

  据孫愛紅介紹,把李英送去讀書,一是為了讓她學習手語、學習知識,再一個是想加強她的溝通能力,也許讀書了,了解的事情多了,她能夠提供一些線索,幫助她找到家。

  孫愛紅說,如果實在找不到李英的家人,救助站會采取相應措施解決李英的生活問題。据了解,在救助站,無法查找親人的16歲以上男孩能夠送往建宁安置站,女孩則沒有具体措施。而在廈門,像李英這樣被送到特殊學校讀書教育的,還是第一例。如果找不到家人,她也有可能成為廈門市救助站救助對象中,在廈門“落戶”的第一人。

  文/圖 記者 周湘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莉娜手語工作坊 的頭像
    莉娜手語工作坊

    超有趣手語廣角鏡--莉娜手語工作坊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