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就是人工耳蝸器材,植入後可協助內耳有問題的病患恢復聽覺。(圖:星洲日報)




一旦發現內耳有問題,應該以第一時間為孩子植入人工耳蝸,以免耽誤學習的黃金時間。(圖:星洲日報)


2009-10-29 12:41





“明(天),來我(家)。”


簡單的5個字,有人只聽到沒有括弧的“明”和“來我”,在他耳中的句子是“明…來我…”,“天”和“家”兩個字聽不見。


一個人的聽覺若出現上述斷斷續續或聽不清楚的情況,可能就是內耳出現問題了。


檳城盧源來專科中心的耳鼻喉專科醫生林世源說,內耳擁有轉換聲音訊號的神經,若不幸出現神經性耳聾問題,就是真正失聰。助聽器並無法發揮作用,必須裝置人工耳蝸,才能恢復聽覺。


他說,助聽器只是把聲音放大的小型擴音機,如果耳朵真的聾了,把聲音開得再大,也於事無補。反之,如果只是耳膜損壞,內耳完好無損的話,通過助聽器即可。”


他說,今天醫學昌明,使中耳的耳膜壞了可以修補。如果是外耳塞住聽不到,把塞住之物取出來便聽得到。此外,由耳炎、耳朵軟骨問題而導致聲音不能傳達進入內耳,都可以獲得醫治。


植入耳蝸清晰度接近完善


林世源說,內耳損壞遲至最近的十多年來才有治療辦法,即使用最先由澳洲開發的植入人工耳蝸技術。並在最近的5年有更進一步的發展,植入之後聲音可更加清晰地聽到,而且接近完善的地步。


“人工耳蝸可分成兩個部份,分別是裝置在耳朵外面的麥克風,以及內耳的微型聲音處理器,以便處理器可以把聲音轉為訊號,傳達給大腦。換言之,它取代了遭受破壞的神經作用。”


手術約2小時


林世源說,裝置人工耳蝸手術為時2小時左右,而且手術後必須住院以觀察情況,同時進行消毒工作。3週以後,病患就須再配合語言治療師,進行3至6個月的言語治療,就可解決聽覺問題了。


目前,一些先進國都有生產人工耳蝸,只是內植人工耳蝸費用高昂,動輒十多萬令吉,不是所有人能負擔得起。不過,在先進的福利國家,裝置人工耳蝸的費用是由政府承擔,因此相當普遍,也讓許多樂齡人士受惠。


“在大馬,病患必須自行承擔相關的醫療費用,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人裝置人工耳蝸。”


他舉例說,吉打有一名音樂家,內耳損壞後植入人工耳蝸,恢復了聽力,同時可清除分辨不同的聲調,聽覺回到了以前的水平。


不足1歲時植入最好


倘若嬰兒的內耳發生問題,大約有90%以上可通過裝置人工耳蝸進行補救,恢復聽覺,只有其餘的5至10%是無法挽救的聾啞人士。


林世源說,現代的醫藥器材可在嬰兒出世後,通過掃描器瞭解內耳神經情況,檢驗聽覺器官的情況。因此,面對聽覺問題的兒童能儘早裝置人工耳蝸,是很重要的。


“嬰兒出世的首3年是十分重要的感官學習階段,他們需要熟悉不同的聲音、掌握分辨聲音的能力,以便更早進入良好的人生學習階段。”


他說,一出世內耳便有問題的嬰兒,完全沒有聽覺的經驗,不像原本已有聽覺經驗的人,知道汽車的聲音,和鳥鳴聲是怎麼一回事。


因此,有這方面障礙的嬰兒,須儘快進行植入工耳蝸手術,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配合不同器官的發育,在第一的時間聽得到。


聽覺有助學習


“人工耳蝸可以在嬰兒不足1歲時植入,越早越好,特別是這個時期,是最好學習語言的階段。嬰兒6個月大至3歲,必須要有聽覺的經驗幫助學習。”


他說,孩子在裝置人工耳蝸之後,就能和正常人一樣學習。如果是耽誤至12歲才裝置的話,頭腦和耳朵的聽覺就可能再也不能很好的互相配合。


“孩子應該是1歲就會叫爸爸媽媽,如果3歲還不會說話,作為父母者就應該注意了。”


損壞屬永久性
應好好保護耳朵


人工耳蝸的醫學發展雖然已經日趨完善,林世源不忘提醒公眾保護自己的耳朵,特別是內耳的損壞屬永久性的,避免陷入失聰的地步。


他說,時下年輕人都喜歡戴著耳機聽音樂,音量大且時間長,但卻絲毫不自覺。長久下來,內耳將遭受永久性的破壞,以致喪失正常的聽力。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即使植入人工耳蝸,也只能恢復部份正常的聽力,屆時才來後悔已經太遲了!”



星洲日報/大都會‧2009.10.2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莉娜手語工作坊 的頭像
    莉娜手語工作坊

    超有趣手語廣角鏡--莉娜手語工作坊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