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1年02月28日 15:00:17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孫雲


 聾啞學校的特殊學生少了,融入社會的優秀孩子多了———


    孩子們身上發生的巨變讓人們對聽力障礙有了嶄新認識:助聽器的性質與近視眼鏡、老花眼鏡一樣,戴助聽器補償聽力的孩子與戴眼鏡的近視兒童一樣,都是好孩子!

    “為什麼要特殊照顧?除了戴著助聽器,他從頭到腳和其他孩子有什麼區別?而且,他在班級裏的各項表現都很優秀呢!”3月3日“全國愛耳日”臨近之際,記者在上南路小學採訪趙奕量小朋友走出無聲世界後的近況,班主任顧老師用一連串問號和感嘆號來回答“對他有沒有什麼特別照顧”的提問。起初記者還有些半信半疑,見面後,疑問隨即煙消雲散,對顧老師的介紹心服口服———經過早期篩查幹預、康復訓練等一係列工作,如今的趙奕量與許多聽障孩子一樣,融入社會,快樂成長。

    “聾兒”考出鋼琴證書

    母親說:“趙奕量很幸運!”因為,上海正是從趙奕量出生的2002年開始對新生嬰兒開展聽力篩查的。出生40天後,他被查出兩耳分別只能聽到100分貝和90分貝的聲音,遠低于正常人能聽到0至25分貝的水平。

    從10個月大時開始,趙奕量來到上海市聾兒康復中心社區指導部接受康復訓練。在開展早期康復訓練前,許多聽障孩子因為聽不見詞語,錯過啟蒙開口的良機,即使後期學會說話,也容易口齒不清,或語速很慢,與健全人存在明顯區別,這會直接影響他們融入社會。然而,趙奕量的母親告訴記者,因為從小接受語言訓練,他因禍得福,早早學會韻母、聲母等其他孩子幾年後才掌握的知識,所以,他4歲時就以出色表現徵服老師,破格在普通幼兒園插班,與普通孩子一起生活學習至今。

    雖曾有個別同學譏諷戴著助聽器的他是“聾子”、“怪物”,他卻用自己的實力讓大家佩服他、喜歡他。記者看到,他的說話、反應速度、思維等與同班同學並無不同,而且,他各方面表現都很優秀,成績名列前茅,喜歡畫畫、打爵士鼓、彈鋼琴,是班上的宣傳委員,帶著大家一起畫黑板報、組織主題隊會演講朗誦,去年獲得上海市現場寫作比賽一等獎,鋼琴演奏已達六級。


專業訓練早期幹預


    改變趙奕量命運的上海市聾兒康復中心是我國最高級別的聾兒康復中心之一,此外,全市還有19個區縣級聾兒康復機構,為0至7歲聾兒提供就近、及時、有效的康復訓練。

    記者在市聾兒康復中心採訪時看到,一群3歲左右的孩子們午睡後起床,老師們挨個幫他們戴上助聽器,然後訓練聽力、閱讀唇語。在發音訓練室,一個分辨不出拼音“j”、“q”發音區別的小朋友正看著電腦上的多媒體動畫學習“金錢”、“旗幟”等詞語發音,老師還讓他躺在小床上,用牙刷按摩他的舌頭,讓他體會舌尖不同發音部位的差別。在另一間教室裏,一個小女孩正在看一張畫著小貓的圖片學說“喵喵叫”,借此認識拼音“m”。老師還一邊說“球”,一邊把她的手指放在自己嘴唇前,讓她感受拼音“q”發音時唇部吐出的氣流。

    正是通過這樣不厭其煩甚至稱得上繁瑣枯燥的訓練,一個個令人振奮的奇跡實現了:一個3歲的小女孩患有聽神經疾病,不能植入人工耳蝸,佩戴助聽器也只能聽到部分頻段的聲音片斷,基本無法聽懂人們說話,但經過一年唇語和發音訓練後,她已能讀懂簡單的唇語,還能說話,記者對她說“下午好”,她很快答了一句“下午好”;一個原先沒有聽力的4歲孩子已能聽到40分貝的聲音,日常生活基本不受影響……目前,全市有380個孩子在接受康復訓練,他們正告別“十聾九啞”歷史,向著“十聾九不啞”目標邁進。

    聾兒康復率已達80%

    聾兒康復中心是上海全市聽力語言康復工作的一個縮影。據介紹,每1000個新生兒中至少有一人存在聽力障礙,致殘比例超過其他各類常見病。1988年上海市展開聾兒康復工作時,全市只有10個孩子受訓,從其他行業轉行的師資更是寥寥。

    近年來,本市不斷加大投入,自2001年起對貧困人群實施聽力助殘項目,2002年開展新生兒聽力篩查,2005年和2006年,聽力助殘項目進一步惠及在校學生及貧困成年人,今年3月起,0至7歲聽力障礙兒童資助覆蓋面將進一步從上海戶籍擴大到常住人口,補貼標準也有提高,其中,人工耳蝸移植補貼從每人6萬元增加到15萬元,覆蓋手術及術後康復訓練費用,幫助聾兒全家解憂。

    經過不斷努力,目前上海的聾兒康復率已達80%,遠高于全國24.5%的平均水平。在大量聽障孩子入讀普通學校的同時,特殊學校的聽障學生數量逐年減少,這一可喜變化讓我們看到了聽障孩子融入社會的美好前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莉娜手語工作坊 的頭像
    莉娜手語工作坊

    超有趣手語廣角鏡--莉娜手語工作坊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