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轉載來自:東森新聞報
(記者許麗秀/雲林報導)(95/11/15)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黃世傑院長與耳鼻喉部主任許巍鐘醫師,14日召開記者會,公佈雲林縣首例的人工電子耳植入手術成功記者會,該名患者年齡只有4歲,術後至今已經3週,傷口復原完整,可說非常成功。


  人工電子耳是發展於1950年代的一項醫療科技,是一種能夠取代耳蝸的一種電子裝置,主要是運用於極重度聽覺喪失的成人或兒,,經由電極的手術植入,並直接刺激聽覺神經的方式,讓這些先天性或是後天性的重度聽障患者,能夠聽到聲音。並且,經過適當的聽語復健後,增進他們的溝通能力,提高教育機會與就業能力,促進生活品質的提升。


  人工電子耳包括植入體內的部分(電極、磁鐵和接收器)和體外的外部裝置(麥克風、語言處理器和傳送器)。


  經過不斷的改良和臨床試驗,人工電子耳的電極,已經由早期一開始的單一電極傳導,進步到多重電極傳導,因此更增加了植入者對於語音的了解與辨識能力,甚至,有部分的人工電子耳植入者,經過適當的聽語復健後,都能輕鬆的欣賞交響樂或是演奏樂器。所以,人工電子耳的發明與進步,的確是為聽障者打開了一扇能夠聆聽這世界中美妙聲音的窗戶。


  許巍鐘詳細說明,指出患者考慮人工電子耳植入手術的標準包括雙耳極重度聽障者、年齡大於一歲、無法以助聽器改善聽力者、沒有不適合作植入手術之徵候或是術後復健訓練者、希望改善聽力而對生活品質有所幫助者、具有高度學習動機及正確期望者、對於小孩則必須有完整的教育安置及聽語訓練計畫以增進其溝通能力。


  他表示,所以成功的人工電子耳植入手術,必須仰賴完整的醫療團隊,成員包括家人、社工員、耳鼻喉科醫師、聽力師、語言治療師、學校老師、心理學家等,並視視障者需要,邀請其他相關的專科醫師加入團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