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兩年來關于聾啞人、聾人和重聽人等話題討論了不少,至今依然混亂不清,我想初步做個整理,系統闡述聽障礙群體內部的諸多家族分支。

為了便于厘清,首先要對聽障礙的范圍做個界定。一直以來,我國把聽障者界定為嚴重聽力損失(聽力損失70分貝以上)的人群,并且簡單地使用“聾人”來統一稱呼。這是因為國力不盛,社會和政府傾向于簡化問題,以便用一套簡單的模式來處理。按這種狹義“聽障”來界定,我國有兩千萬“聽障者”,也就是兩千萬聾人。聽障者的組織,也被稱為聾人協會。

隨著國力提升,以及國際交往的增多,開始有人受國際潮流影響,關注介于聾人和普通人之間的其他聽力損傷者,也就是聽力損失70分貝以下,或者其他類型的聽力障礙者,比如耳背者和單耳損傷者。這種廣義的“聽力障礙者”界定為聽力損失25分貝以上,或有其他類型的聽力障礙的人群。按此定義,我國有一億兩千萬聽力障礙者,全球有五億六千萬聽力障礙者。注一

界定了聽力障礙者的范圍后,就可以闡述聽障群體內部的各個家族分支了。

首先從聽力損失程度來區分,有三大分支——聾人、重聽和近聽。聾人就是聽力損失90分貝以上,基本聽不到聲音的嚴重聽力損傷者。重聽是聽力損失90分貝至70分貝之間的中度聽力損傷者。近聽是聽力損失70分貝至20分貝之間的輕度聽力損傷者。這是從醫學和生理上進行的劃分,我國殘疾分級標準在聽力方面已經標明了聾和重聽兩個等級,暫還沒有加入近聽這個等級。

其次從溝通體系來區分,主要有五個分支——手語族、口語族、唇語族、筆語族、肢語族。手語族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使用相當系統的手勢語言(也就是手語)來交流,其主體是聾校畢業生。口語族能大致分辨聲音,只靠口語來交流,不需要依賴讀唇,其主體是近聽族。唇語族是依賴讀唇來辨識對話,主要使用口語來交流,其主體是普校聾生。筆語族是不會手語也不會讀唇,只能用筆談發方式交流,暫無明確的主體。肢語族是既未掌握系統的手語,又不識字,使用自創的原始肢體語言來交流,其主體是農村聾人。

再從聽力損傷的時間來區分,有四個分支——語前聾、少年聾、成年聾、老年聾。語前聾是在開始學說話之前就損傷聽力,少年聾是在孩提時代就損傷聽力,成年聾是成年之后半路損傷聽力的,老年聾是年老體衰而導致聽力下降。發生聽力損失時他是一個孩子還是一個成年人,對一個人后來的行為方式會造成非常強烈的影響,具體可參見聾星網邊緣茶座專欄里面cicala翻譯的《重聽人的個體和社會身份》。

還有從教育環境來區分,有四個分支——聾校生、普校生、轉校生、校外者。聾校生是一直在聾校讀書的聽障者,普校生是一直在普通學校讀書的聽障者,轉校生是讀過聾校和普校的聽障者,校外者是沒有上學參與學校集體的聽障者。

最后從心理歸屬來區分,有三個分支——圈內人、邊緣人、橋梁人。圈內人是完成了社會身份認定,有明確群體歸屬感的聽障分支群體,又具體分為聾人圈、聽障圈、普通圈三個圈子。凡是懂手語并認識很多聾人,能夠融入聾人圈子并自認為是聾人的,屬于聾人圈。不懂手語但認識很多聽障者,有條件經常跟聽障者交流并自認為是聽障者的,屬于聽障圈。不懂手語也不認識其他聽障者,但能完全融入普通群體并且不認為自己有缺陷的,屬于普通圈。邊緣人是孤獨者的群體,他們不認識其他同類,又不能完全融入普通社會,多數是普校生和農村聾人。橋梁人是既懂手語又會口語的聽障者,起到橋梁作用。

交叉使用以上劃分的話,可以形成眾多的家族分支,我個人覺得最大的四個家族應為手語族、唇語族、近聽族和老聾族。這四大家族不但特色鮮明,人數眾多,而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注一:所謂美國的兩千四百萬“聾人”,其實是兩千四百萬聽力障礙者,是有些人簡單地把“聽力損傷者”或“聽力障礙者”譯為“聾人”所導致的誤會,特此澄清。
注二:由于見識有限,很多分支我不知道如何命名,只得臨時使用“校外者”“肢語族”之類稱呼,希望大家幫忙想一些更好的稱呼。


出處:聾人之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莉娜手語工作坊 的頭像
    莉娜手語工作坊

    超有趣手語廣角鏡--莉娜手語工作坊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