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林欣誼/台北報導 2014年02月11日 04:10
陳昭如(見圖,陳麒全攝)
2011年台灣南部某特教學校被揭露大規模性侵事件,震驚社會,直到2013年8月,僅10人遭懲處,沒有人被撤職。文字工作者陳昭如懷著憤慨心情寫下《沉默》一書,親訪受害學生、相關團體,以報導文學筆法重述事件經過,昨天她在新書座談會上激動直言:「這是社會普遍的沉默和冷漠,把我們都變成共犯。」
陳昭如(見圖,陳麒全攝)曾任報社記者,著有《歷史迷霧中的族群》、《被遺忘的1979—台灣油症事件30年》等書,昨在台北書展與平路舉辦新書對談。
書中細述受害學生心聲、人本基金會與官方的攻防、他校老師等各界反映,她自陳寫作中幾乎摧毀對人性的信任,直到一個女學生秀出侵害她的少年傳給她的道歉簡訊,告訴她:「我決定原諒他,因為日子還是要過下去」,令她無言。
遠在偏鄉無人聞問
有人質疑書中為何不把學校名稱、加害老師名字寫出來,陳昭如痛心地說:「不是我害怕,而是我知道這不是個案。」也有人問她不會手語,怎麼跟受害聽障生溝通?她說:「錯,聽障生和我們根本沒什麼不同,是我們不願意聽,對他們棄而不顧。」
她藉本書控訴大眾的沉默之惡,並對比洪仲丘案有幾萬人上街聲援遊行,這起事件卻無人聞問,「如果這件事發生在台北東區學校,是否會引起更大關注?」平路認為大眾對於發生在偏遠小鎮的聽障生受害事件,默默分類「我與他者」,「難道這兩者的痛苦不等價嗎?」
她認為任何「密室」必然有權力關係,「但把這所特教學校變成封閉、不被看見的角落,是社會的態度。」
哀悼報導文學式微
陳昭如與平路都哀悼台灣報導文學式微,雖有公民媒體崛起,但大家閱讀新聞「臉書化」,太多紛雜訊息,讓人們對每事件只有短暫的關注。
更令陳昭如氣結的是,有朋友看完書還問她:「是真的假的?」她感慨若有更多人願意看完這本書,也許可改變情勢,「與其怪媒體,不如反省我們的閱讀行為,為什麼嚴肅題材的讀者一直減少?」她強調書寫者傳達的不只是劇情,而是細節,這是影像媒介無法取代的,希望以本書拋磚引玉,讓更多年輕人願意投入報導文學寫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