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2007-09-06 11:06:52 )來源: 國際先驅導報


只有立法才能保障盲道不被佔用。


    一個月前,100多位中國歌手同唱“We are ready”,向世界宣告“我們準備好了”。
    一年後的9月6日,第十三屆殘奧會將在北京拉開帷幕。
    北京,你準備好了嗎?


北京:無障礙建設還要多補課

    北京還應該更多地實踐人文奧運的理念,無障礙建設上如何做到位、做充分就是考驗之一


    國際先驅導報實習記者周永瑞 記者劉俊發自北京 程紀勇拄著拐杖,吃力地走下又窄又陡的斜坡。
    這個斜坡位於北京市朝陽區殘疾人聯合會(以下簡“殘聯”)那棟小小的辦公樓門口。“我們自己的無障礙建設就不合格。”這位殘聯主席笑著對《國際先驅導報》記者說:“朝陽區作為殘奧會主要場館的集中地,任務和責任非常大。”


窗口行業面臨接待難題


    事實上,北京的“第一窗口”首都機場就很成問題。
    “無論去香港還是台灣,一下飛機就有專門的服務公司的人員前來接機,並用輪椅送出機場。而首都機場只有幾名辦公室職員臨時提供服務,到後來還只留下一個人,推輪椅的任務落在殘聯自己身上。”程紀勇感嘆說:“殘奧會有4000多名肢殘運動員,那麼多的需求沒有專門的服務,怎麼辦?即使找大學生志願者,沒有專門的培訓也不行,因為推輪椅是有很多技巧的工作。而北京各重要場所都還沒有接待大量殘障人士的思想準備。”
    感到不便的還有聾啞人恒道福,這位朝陽區聾啞人協會主席用艱難的口語告訴《國際先驅導報》:“手語培訓很多,但沒有真正落實。比如機場、銀行等服務台都沒有手語翻譯。”這點程紀勇的感受也很深,作為北京市5000多名無障礙建設監督員之一,他曾在首都機場詢問有無手語翻譯員時,服務台接待人員表示沒有,但可以馬上去請,結果15分鐘過去了也看不見人影。“國內手語翻譯都找不到,國際手語翻譯就更難找了。”


觀念建設比硬體建設更重要


    北京首都機場只是北京“無障礙”的一個障礙縮影,在普通場所,這樣的問題更是司空見慣。
    有一次,中國盲人協會副主席李偉洪,和其他乘客一起站到站台下面以方便上車,結果公共汽車不規範地衝越了停靠線。“其他人都退到了站臺,只有我看不見而沒有動,這樣就站在了非常危險的地方。”李偉洪不無感慨地說:“不光如此,細節做得很不到位,街上很少有幫助盲人過街的音響裝置、公共建築盲文標識更是奇缺。而盲道更是成了擺設。”
    而在程紀勇看來,與無障礙硬體建設更需要重要的是觀念建設。“很多民眾認為殘疾人只是極少部分。因此沒必要投入那麼大的資金進行無障礙建設。”
    到2006年,中國有8300萬殘疾人,涉及7000多萬戶家庭。但是,“我國的無障礙建設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補課,至今成績仍不好。”朝陽區盲人協會主席張驥良說。
    “英文中只有通用設計,沒有殘疾人設計。障礙建設事實上只應該是建設標準的底線。”北京市殘疾人聯合會副理事長呂爭鳴告訴《國際先驅導報》,那是因為無障礙建設惠及所有人,尤其是幼童和老年人。中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已超過1億,其中相當一部分都行動不便都需要無障礙。“人人都會老,所以支援無障礙建設也就是為了自己的明天。”


立法不讓無障礙成為擺設


    儘管北京市早在2004年就出臺了首部地方性法規《北京市無障礙建設和管理條例》,而《中國殘疾人保障法》也正在修訂中,但面對盲道被侵佔被破壞等問題並沒有對應的管理部門負責,也沒有相關法規給予有效處罰。張驥良認為需要一部注重約束和處罰不當行為的法規。呂爭鳴則認為:“北京奧運會有關科技奧運、綠色奧運的內容非常豐富,但對人文奧運的理念相對就實現得不夠到位,尤其體現在無障礙建設上不到位。”
    聽說長城和故宮馬上就要搞無障礙建設,程紀勇十分期待:“希望能依靠完善的設施和專業的服務早日登上長城。”


首爾:地鐵裏沒人搶專座

    盲道與電梯是有形的無障礙,對殘疾人的寬容應該算是一種無形的更寶貴的無障礙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元濤發自首爾 在首爾地鐵裏,一個年輕人大模大樣地坐在殘疾人及老年人專用座席上。每個路過的人,差不多都會盯著他看兩眼。終於,一個中年男人忍不住了,不客氣地質問年輕人:“你為什麼坐在這兒?”年輕人拉起褲管,入目的,赫然是一條合金小腿!
    中年人的臉一瞬間漲紅了,連連鞠躬說對不起。年輕人目光平靜,微笑點頭。儘管那個中年人有點性急,有點莽撞,但我心裏還是對他滿懷敬意。


道德與法律雙重保障


    剛來南韓時,我常驚奇,在地鐵上,旁邊明明沒有殘疾人或老年人,卻也極少有人去坐他們的座席。甚至,我還看過這樣的場景:上下班高峰時,乘客擠得前胸貼後背,可殘疾人座席依然是空的。
    經常空著的還有殘疾人停車位,殘疾人有能力開車的畢竟是少數,不管是在收費停車場,還是免費的停車場,在一個經常擠滿了車輛的停車場上,你都會發現有些停車位地上,畫有輪椅標誌,那就是殘疾人專用車位了。
    道德壓力之外,法律更重要。南韓在1997年和2005年通過了兩部法律,《保障殘疾人、老人及孕婦等方便出行的法律》及《交通弱者移動便利增進法》,規定相關部門有義務在公共建築、交通車輛和各類道路上增加移動便利設施,改善殘疾人出行環境。南韓所有的建築正門都必須有坡道,否則,就是違法建築。


科技與服務緊密結合


    在首爾,感受最深的一點是,高科技在無障礙設施上的應用非常廣泛。南韓有一種殘疾人專用計程車:高頂篷,有輪椅升降機,由特種車服務中心統一調配管理。他們的大部分收入,實際上來自政府的統一補貼,因為除了節假日之外,這種計程車的生意不會太好。
    如果坐公共汽車,有專門的車門自動傾斜板,可供輪椅上下。方便盲人乘車,報站非常準時,而聾啞人坐公交車,為他們提供服務的是車內的電子顯示板。
    首爾的每個地鐵站除了有直升電梯之外,換乘地鐵時還有特種樓梯車助陣。這是一堆複雜的機械裝置,有一個金屬平臺,停靠在樓梯扶手上。輪椅在平臺上停好之後,按動一個按鈕,機械就沿著扶手帶動平臺緩緩地上升了。“有點慢,但非常平穩,非常安全。”一位正在使用這種車的殘疾朋友對筆者說。
    首爾地鐵是盲人乞討的大本營,經常可以看到他們背著小錄音機,在車廂內緩慢地行走,從來沒見有人驅趕過他們。一天下來,也會有相當的收入。如果說盲道與電梯是有形的無障礙,那麼,這種對殘疾人的寬容,應該算是一種無形的更寶貴的無障礙。


盲道何以變“忙道”

    之所以盲道變“忙道”、盲道變“陷阱”,關鍵還是社會對盲人的關心不夠,服務存在“盲點”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梁輝發自北京
“在日常生活中關愛盲人方面,中國人要向日本人學習”。
    在天津市視障者日語培訓學校做學生輔導工作的 殷欄,給《國際先驅導報》講述了他在日本的一段親身經歷:一次,他從大阪返回東京,中間要轉乘新幹線。當他順著盲道行走時,感人的一幕發生了:普通列車車站的一位工作人員馬上迎了上來,熱情詢問,並執意要扶他到新幹線站臺。可能是因為工作身份的限制,她不能進入新幹線的車站,她因此通知新幹線車站的工作人員出來幫忙。那邊馬上有人出來,熱情扶他登上新幹線列車,並打電話叮囑東京站的工作人員,一定要有人來接他下車…… 


日本的盲道很人性化


    學校的李勝彥校長也告訴記者:“合理、人性化是日本盲人設施給他留下的印象。在日本,凡是有盲人經常出入的地方,肯定有盲道,尤其是在盲人學校、地鐵站、公交車站、過街馬路等公共場所,不僅有多條盲道,而且有盲文提示和語音提示。”幾乎所有電車和地鐵車站等公共場所都設有盲人路線和電梯,電梯內有帶盲文的按鈕。
     學校的創辦者青木陽子女士,也是日本亞洲視障者教育協會會長。這位在天津生活了14年的日本盲人,對中日兩國城市的盲人設施建設對比深有體會。
    “別人告訴我,中國一些城市的盲道設施修得十分漂亮,顏色很明亮。”但陽子女士話鋒一轉說,然而,很多中國人可能並不清楚盲道的作用,經常在盲道上停放自行車或摩托車。一些盲人朋友會開玩笑說:“在中國,你千萬不要走盲道,否則你非得栽跟頭不可。”      


中國“佔道”現象很嚴重


     只要市民留心,在人行道上大家都能看到一條鋪有黃色地磚的直路,它並非裝飾,而是專門為盲人使用的盲道。然而,盲道卻常常成為一條不折不扣的“忙道”。
     有媒體日前報道說,從北京四惠到東單之間10公里左右的盲道,被各種設備或雜物所佔據的現象十分普遍,甚至東單體育場正門擺起的花壇就不偏不倚地把盲道給堵住了。
     對此,李勝彥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建設的很多盲道只是“擺設”,沒有從盲人的真正需求來設計、考慮。比如說,盲道應該儘量鋪成直線,但為了美觀,一些盲道經常設計成彎道,並且與一些其他設施靠得過近,這很容易給盲人帶來不便,甚至危險。“政府應該在盲人學校、民政局、殘聯、盲人按摩院等盲人經常出入的地方,鋪設足夠的盲道。”


讓一顆心代替一雙眼


     除了這些“硬體”外,對比文前提到的日本人對待盲人的態度,更重要的可能還在於我們在尊重盲人等障礙人士的“軟體”方面還做得遠遠不夠。
    記者的一位盲人朋友曾表達過他的不滿:在過馬路斑馬線時,由於走路速度慢,他經常會碰到司機大按汽車喇叭,甚至還開口大罵的情況。 看來,之所以盲道變“忙道”、盲道變“陷阱”,關鍵還是社會對盲人的關心不夠,心態上存在“盲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