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 日期:2008年07月20日
耐心接納 聽損兒溝通也無礙
中央社/台北十九日電
拜現代科技之賜,聽力受損兒童可藉電子耳、助聽器等輔具重新擁有聽力,但常因耳朵上的電子儀器、發音不清楚及一般大眾誤解而充滿挫折。專家表示,聽損兒與一般兒童不同的地方只有聽力而已,建議民眾、老師以和善態度、咬字清楚與聽損兒接觸,就可以發現與聽損兒溝通不難。
台灣每年約有兩百到五百名新生兒是天生聽力缺損,造成聽損的確切原因不明,醫界推估可能與遺傳、基因缺陷或母親懷孕時的用藥不當有關,過去,聽損兒的命運就是送到啟聰學校學手語、唇語,長大之後與社會格格不入,藉現代科技輔助,聽障兒目前大多回歸主流教育,但仍有一些問題待解決。
科林聽力保健中心副理王美芳表示,聽損兒戴上電子耳、助聽器後,聽力可獲大幅改善,耳朵上的儀器就是他們聽見世界的橋梁,但不少聽損兒在國小就學階段時,仍不免被部分小朋友歧視,不是覺得助聽器奇怪拉扯、玩弄,就是嫌他們話聽不明白、說不清楚,拒絕跟聽損兒一起玩。
王美芳說,小朋友拉扯聽損兒的電子耳、助聽器,傷害的不只是聽損兒的自尊,「助聽器一個新台幣兩萬元起跳,裝置電子耳連同手術費用更高達八十萬元,且健保未給付」,常常在小朋友無心拉扯後,聽損兒聽見世界的橋梁就斷了線。
她表示,聽損兒除了聽力較差外,其他部分與一般小朋友無異,但需學校老師多花一點心力安排學習,如在座位安排在前排、向小朋友說明助聽器、電子耳的重要性,與聽損兒說話時,應態度和善面對面說話,同時說話速度放慢,咬字要清楚,必要時輔以較大手勢加強,等到聽損兒學習上軌道後,與一般小朋友沒什麼兩樣。
中華民國兒童慈善協會與科林聽力保健中心今、明兩天為三十位聽損兒舉辦夏令營,參與聽損兒盡情參與「說故事接龍」、「聽音樂、學樂器」等課程,除了耳朵上面的助聽器使外觀稍微不同,踴躍舉手、大聲回答都與一般小朋友一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