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課堂引入手語助學習 融合教育 失聰童一般學生同受惠 (明報) 12月 10日 星期一 05:05AM
【明報專訊】舉起雙手在空氣中比劃,都可以是一道良好的溝通橋樑,更可引入課室成為教學法。[url=]賽馬會
[/url]撥款6500萬予中文大學進行7年追蹤研究,把手語引入課堂,由失聰老師即時以手語「翻譯」教學











內容,研究失聰學童融入一般學校上課,接受手語輔助教學,失聰童與一般學生的學習成效。推行至今不足半年,已掀起全校學手語風氣,除失聰學生可受惠外,一般學生用耳聽講課,看手語加深記憶,學習更有幫助。

據統計,全球約有0.1%人士失聰,不少失聰者因聽障問題或無法融入主流學校而阻礙學習,甚至影響升學。中大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在馬會資助下,展開為期7年「賽馬會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望打破失聰人士低學歷的宿命。平安福音幼稚園去年推行手語及閱讀計劃,今學年首批總共6名失聰童入讀小一,中大遂與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合作,於其中一班小一加入手語輔助教學,一名老師口述、一名老師手語,實施「雙語」教學。

設3教師 採「紅綠燈」教學法

該小學校長蘇蘊珩介紹教學方式時指出,學生上中、英、數等主科時,設手語教學的特別班會有3名教師,包括該校教師、失聰教師及協助教師各一名。課堂採取「紅綠燈」教學法,「紅」是聆聽健聽教師口述授課;「黃」是看失聰教師靠讀唇為健聽教師即時手語翻譯;「綠」是學生舉手發問,確保秩序及教學成效。

蘇蘊珩對計劃信心十足︰「平時每班一個教師都可以,現在有3名教師,有何不可?」她說,學校為迎接聽障學童做足準備,先安排教師到[url=]美國
[/url]觀課、舉辦手語班、更換教學設施及設學生手語大使,不單校長、教師及學生,連書記也學習手語。她指開學前未有預料多達80名家長希望子女入讀特別班,反應踴躍,最後要抽籤分班。

任教手語特別班的教師吳潔蘭、李佩昭及陳藹欣今年才接觸手語,已曉得與失聰教師進行基本溝通,更會共同備課,吳潔蘭說︰「小朋友用手語學習感到很新鮮及開心,現在掌握兩文四語。」失聰教師盧瑞華則表示,於正常學校面對班內學生人數眾多而且多為健聽學生,挑戰比特殊學校任教時大。

學生已聽過口語教授,再花時間看聾人教師的手語,會否不耐煩或引致拖慢學習進度。計劃項目經理姚勤敏說︰「由於年齡尚幼的學童需要反覆提醒,才能鞏固學習內容,學生用眼「閱讀」手語,不單沒有拖慢學習,反而更有幫助。」

賽馬會慈善事務執行總監饒恩培坦言,批出申請前曾有猶豫,擔心撥款數目巨大,受惠的人看似很少,但其後發現計劃影響深遠。他說﹕「這不算是服務,是重要的研究項目。若計劃成功,可改變將來無數失聰童的學習生涯。」

明報記者 曾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