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1年 10月 25日 16:33    中國窗
 


    中新社香港10月25日電 題:把傷殘者短處變長處的港餐廳老闆:為生意非做善事


    中新社記者 賈思玉


    如果當年在收銀櫃檯坐到腳麻的蔡偉廉沒有“靈光乍現”,想到“何不請個跛的坐這裏”,也許至今康年只是香港眾多茶餐廳中的一間,憑菠蘿油、奶茶、蝦球撈面而小有名氣,但不會打敗大集團獲獎、上報紙頭條,甚至被邀請出書。


    以上緣于康年餐廳先後聘用了40多位殘疾人士,目前3間店、約130名員工中,有18人或輕度智障、或聾啞、或行動不便。但負責人之一蔡偉廉不以慈善自居。“我們有職位空缺,他們尋找機會,雙方互有需要。”他稱全部是商業考慮,卻也承認收穫多贏之局。


    餐飲業在香港被歸為“厭惡性行業”,即使薪水不比文職工作低,仍面臨請人難的問題。“過去兩個月水吧師傅換了5、6個,我還要經常親自上陣切叉燒。”蔡偉廉說,這幾年生意環境不差,外邊需求大,辛辛苦苦教出一個,覺得不順手就走。


    4年前,蔡偉廉偶然得知香港有志願團體培訓弱勢社群,並幫他們聯繫工作,於是嘗試與其中一間明愛樂務綜合職業中心合作。首個獲聘用的是個行動不便的中年人,安排她坐收銀台;接下去又請聾啞人任煮面師傅,不會與人聊天噴口水;還請失聰者做樓面雜工,包外賣又准又快……


    “比起健全員工,他們圈子較小,較少跳槽,穩定性高。”蔡老闆對傷健員工一視同仁,工資、晉升機會、獎罰機制都沒差異。


    起初當然有健全員工不理解,甚至歧視傷殘員工,有的當面粗言惡語,有的頤指氣使,還有的不肯傳授經驗。


    蔡偉廉從一些流失的殘疾員工和他們的父母口中得知這些事後“吸取教訓”,從此不再逐個請傷殘人士,而是一次請兩、三個,令他們在公司可互相傾訴、互相鼓勵。另一方面,每次會分配幾個健全員工教他們,並適當調高前者的薪金、職位。這位常把“商業考慮”掛在嘴邊的蔡老闆,為傷健共融其實花盡心思。


    雖然3個傷殘人士做的事,請兩個健全人士就能做到,為增聘人手每月要多花10萬多港幣,不過蔡偉廉說,他“賺”到了降低的員工流失率,以及公司更為包容的氣氛。


    在香港,港府勞工處提供適應期津貼等措施,鼓勵雇主為殘疾雇員提供機會,但數十萬殘疾人中受雇者只約3萬人,整體就業率不足兩成。中小企聘用殘疾人更是少見,不久前在一項名為“有能者,聘之”的嘉許行動中,康年被選為“讓殘疾人士潛能盡顯的模範雇主”。


    “不要複雜化、觀念化。總之我需要人,你能不能幫到手?”蔡偉廉一副精明雇主的口吻,堅決否認社會企業、慈善家的稱號,“只是從另一個渠道找些穩定的人手,大家都在一條船上,我是幫自己啊!” 


 

(來源: 中國新聞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莉娜手語工作坊 的頭像
    莉娜手語工作坊

    超有趣手語廣角鏡--莉娜手語工作坊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