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不見演出對白,除了依靠字幕和手語翻譯,近年還可借助劇場視形傳譯的支援。有逾二十年手語翻譯經驗的李愛中(Andy),五六年前成為聾人於劇場內的「助聽器」,把對白、聲效以手語傳譯出來,更配合動作及表情「飾演」老中青角色,令無聲世界得與舞台接通,「手語是聾人的語言,視形傳譯令他們即時感覺到角色的情緒。」
記者、攝影 李卓穎
劇場視形傳譯專為聾人而設,此崗位負責把劇中各個角色的對白,以至全劇的聲效,一一通過手語傳譯出來,除了實際的溝通需要,傳譯員更猶如台上演員的影子,他們輔以身體動作及表情神態「演出」,以助聾人「入戲」。近年本港劇團如中英劇團、iStage、香港戲劇協會,以及下月舉行的香港藝術節系列節目「無限亮」,均劃出通達專場,讓劇場視形傳譯員為有需要的觀眾導航。
動作表情「演出」助聾人入戲
香港展能藝術會於一一年拓展藝術通達服務,並於一三至一四年外聘導師,為本地手語傳譯員講授劇場視形傳譯的技巧。該會藝術通達經理陳嘉賢指,現時劇場視形傳譯員數目不多於十位,每次跟劇團合作將派出兩至三位傳譯員分飾多角,「演出前有角色簡介,傳譯員將向觀眾說明自己扮演多少個角色,亦會先展示各個角色分別對應的形體姿態。」
劇場視形傳譯員Andy早前參演了一齣話劇,身穿黑衣的他身處舞台上,演出節奏、對白內容皆跟演員同步,其中一幕談到野豬,他一臉凝重彎身打出對應手勢;下一場戲回歸日常,演員的氣氛愉快,此時Andy亦換上輕鬆的笑容,揚起手來傳譯。從他身上,可見劇場視形傳譯及手語傳譯的分別,「手語傳譯很端莊,我們像被講者『上身』,但角色抽離,劇場視形傳譯員曾仔細咀嚼故事內容,興奮時也『有樣睇』,可傳遞出很強烈的感情。」
「為創作帶來更完美圖畫」
Andy指,劇場視形傳譯員收到劇本後,先會仔細揣摩角色性格,亦會跟劇團協調時間參與排練,同時錄音記下演員對白,以便回家練習傳譯內容。他難忘,有次「飾演」的角色需要離開,「對戲」的傳譯員跟他於分別一刻,雙雙淚盈於睫,對方看着離別的背影幾近要哭,此情此景讓台下的聾人觀眾深受觸動,「他們被這個故事震撼了,拿出紙巾抹眼淚,手語是聾人的語言,劇場視形傳譯令他們即時感覺到角色的情緒。」
「我相信劇場視形傳譯為創作帶來一幅更完美的圖畫,讓受眾得以好好地理解每句對白的語氣及感情幅度。」Andy自九九年擔任手語傳譯跟聾人劇團結緣,亦因此為其劇場視形傳譯生涯埋下伏綫,他認為視形傳譯的參與,為演出賦予更大價值,惟本港劇場設有此崗位的演出不多,故盼將來的發展可有如美、日等地般普及,「外國會覺得有劇場視形傳譯是正常不過的事,屬恒常演出的一部分。」
為推動藝術平等參與權,香港展能藝術會也將於下月舉行的「無限亮」加設自在劇場。該會負責統籌的藝術通達助理主任陳潔媚表示,自閉症、智障孩子的家長以往恐子女情緒問題影響他人,故不敢帶其觀賞演出,但自在劇場調整了燈光、音效,並讓觀眾提早進場及自由進出,令他們得以放鬆心情出席。
全文刊《星島日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