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橋濟(左)和肖小才已親如一家人。
在隆林各族自治縣蛇場鄉蛇場村瑤上屯,苗族老屯長楊橋濟一家,主動照顧聾啞的漢族五保戶肖小才長達25年之久,在當地傳為佳話。2月10日,一名村民對記者說:“沒有這家人的話,啞巴活不到現在,很可能早就餓死了。”
勇擔責任,照顧村裏五保戶
像絕大多數苗家老年村民一樣,65歲的楊橋濟老實巴交的,很不善談,來來回回就那麼幾句話:“就是讓他睡在我們家,跟我們一起吃飯。”記者的採訪進行得很不順利。一旁的隆林縣民政局幹部說:“鄉下人樸實,他不覺得自己做了什麼了不起的事,也確實說不出什麼道道來。”
一些熱心的村民圍攏過來,憑借各自的記憶,還原著當年的場景。
1980年前後,肖小才的父母親相繼過世,時年45歲的他無兒無女,在村裏沒有什麼親戚,一個人孤獨地生活著。瑤上屯當時叫經聯社,楊橋濟是主任(相當于現在的屯長)。在那個年代,民政救助政策尚不完善,五保戶由各村自行負責撫養。楊橋濟覺得自己有這份責任和義務,因此時常接濟和照顧肖小才。
楊橋濟真正決定將肖小才接到家裏來住是1986年。“肖小才不懂怎麼種地,將玉米種子撒在往年沒清除的玉米蔸裏,哪裏有什麼收成!”一名村民說,他煮飯都煮不熟,經常吃夾生飯。此外,肖小才家裏的房子後墻都快倒了,繼續住下去十分危險。
其實,楊橋濟家當時的負擔也不輕,上有兩個老人,下有6個小孩,加上他們夫妻二人,全家10口人張嘴吃飯。還好,父母親和妻子都十分支持楊橋濟的決定。就這樣,肖小才住進了楊家長達25年,同他們吃住在一起。
互相關心,就像一家人一樣
肖小才一個人在家邋遢慣了,從來不洗腳洗臉。楊家的孩子們當時大概是幾歲或十幾歲,有的不太懂事不喜歡這個“不速之客”,有時會表示一點不滿。又聾又啞的肖小才反正聽不見,並不覺得什麼,但楊橋濟卻沒把這當成小事,狠狠地教育了一下孩子。此後,孩子們對肖小才的態度好多了。
住進楊家幾個月之後,肖小才的飲食起居都有人負責了,他的臉色紅潤多了。他也習慣了洗臉洗腳,不再像以前那樣臟兮兮的。楊家的兩個兒子,也開始樂意跟他同睡一張床了。平時,肖小才也主動幫楊家幹活,村辦小學距離瑤上屯有5公裏遠,他主動幫忙接送小孩上下學。幾年後,楊橋濟不再擔任經聯社主任,但照顧肖小才的事情他還繼續在負責,並沒有就此擱下。
楊家的三女婿王朝垠從1998年起就是村支書,他還記得,當年自己挑選老婆時,家裏的長輩都認為楊家的女兒要強過其他人選。“他們的理由很簡單,你看楊家人對一個外人都這麼好,對自家長輩肯定差不到哪裏去。”王朝垠說,長輩們當時覺得選一個孝順的兒媳婦,有利于家庭和睦相處。事實證明,老人們的眼光沒錯。
肖小才也將楊家人當成了自家人。2003年,楊橋濟9歲的二孫子在小學玩耍時,不小心被水泥磚砸到腿。肖小才得知消息以後,匆忙趕去學校,著急地用手語告訴孩子別亂動。後來,他又翻山越嶺地去找一種“退火草”,幫助孩子將傷口消炎。孩子的腿很快就好了,肖小才高興得像孩子一樣手舞足蹈。
不怕非議,只求問心無愧
按照村民教的手勢,記者開始採訪肖小才:將左手握成拳頭,右手拇指和食指捏在一起,作出向下劃的動作,這是問肖小才有沒有煙抽,老人將右手拇指和食指湊到嘴邊,然後拿開,往外吐一口氣,那是表示抽煙抽得很爽;將右手拇指和食指彎曲成酒杯的樣子,再湊到嘴邊,那是問有沒有酒喝,老人則將手指比成酒杯狀,仰頭作一飲而盡的姿勢。
原來,老人喜歡煙酒。當地種植煙葉,抽煙的問題很好解決,酒一般是楊橋濟自家釀造的。
有很多村民都稱讚楊橋濟一家人的舉動,但有的村民似乎另有看法。原來,老人以前的小房子被楊家人拆了,改作其他用途;此外,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民政部門每年都給老人發放補助。有看法的村民認為楊家人佔便宜了,白得老人的房子,還拿了民政部門的補助。
今年春節前,隆林縣民政局副局長黃偉華下鄉慰問時,得知了楊家人和肖小才的故事。
“民政部門的補助應該是從1995年開始發放的,最開始一個月才幾十元錢,去年9月份增加到120元一個月。”黃偉華說,據他們了解,這些錢一般是老人自己支配的,他平時會拿些錢買東西給楊家的孫兒們。此外,老人的房子在農村根本不值錢,楊家人願意幫肖小才養老送終,就算繼承了這個房子也無可厚非。
黃偉華認為,如今有些不孝子孫連自家老人都不願意養,與他們相比,楊家人作為苗族村民,25年來照顧和撫養一個漢族五保戶的行為十分難得,如此美德應該繼承和發揚。(記者 唐志強 通訊員 楊登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