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1年02月14日)








從小到大,因為身為香港人,身處這個國際大都會,覺得懂廣東話及英文是必要,甚至必然;直到香港回歸祖國,又會覺得是時候接觸普通話,昂首神州。然而,在這個被言語包圍的世界裡,卻有人能夠不發一言,僅用一個表情、一個動作,便成功開通了與國際之間的溝通渠道,他們更透過舞台上的表演,帶領觀眾進入自己的世界,讓那些還未被真正了解過的內心,得到一個重新被觸動的機會。文:謝萃敏、圖:黃文山
 


聽不到?又如何!
由一群聽障人士組成的無言天地,是本地一個非牟利劇團。憑著對藝術的熱愛,成功打破舞台上的言語界限,透過各種形體動作,從2000年開始,為香港以至歐、美及亞洲等地逾十個城市的觀眾,帶來最直接的視覺享受。他們更於2005年被美國《時代雜誌》推選為「別具一格的亞洲最佳劇團」。這樣突出的成績,作為聽障演員及藝術總監之一的Edwin坦言得來不易,「(手語翻譯)以前這種視覺藝術根本不接受聾人演員,唯有睇多啲別人的演出再靠自己領悟,幸好後來遇到一個聽障導演,才真正的一步一步接觸起來。」然而,能夠跨過入行門檻,亦不代表往後所走的就是平坦大道,相反,一個又一個的難題更是接踵而來。
對於非牟利機構來說,營運開支可算是最大難題,無言天地也不例外。「坊間對我們認識不深,政府那邊的批核過程又比較繁複,搵贊助真的不易。而且,『無言』成立初期,網絡功能還未及現在發達,電郵亦未算普及,當我們要跟外界溝通,很多時都要靠手語翻譯,就連聽個電話也得找健聽人士幫忙,一次兩次無所謂,但每次都要這樣便會變得麻煩。」面對這些只能往肚裡吞的辛酸,不經不覺,也就這樣捱過了十個年頭,怎樣做到?「沒甚麼。只是希望讓社會知道,無論聽障還是健聽人士,都可以有創意,都有能力表達自己,傷健一家,其實大家根本沒啥分別。」的確,你、我、他根本沒啥分別。聲音?算甚麼。有時候,他們的自我表達,甚至處理逆境的能力,比健聽的一群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他們(聽障人士)總有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曾與無言天地合作過的健聽演員Bettina說著。本來不懂手語的她,說起2004年的第一次合作,印象依然深刻,「當時感覺真的很震撼!可能平時太過依賴語言,反而忽略了身體的表達,或是與觀眾眼神的交流。而他們凡事則以感覺行先,所以更懂得如何運用身體語言來表達感受,比我們用語言溝通的強很多,即使只是一個手語、一個眼神或者臉部表情,都已經可以感受到他們的語氣。」就是這一剎那的震撼,便震出了彼此的火花。「雖然表演當中要多用更多身體去表達,難度亦不算小,但真的能激發到自己的表現,嘗試不單靠詞彙,跟他們一樣,用真心去傳達訊息。(效果如何?)那次是我最滿意的作品!」Bettina肯定地表示。
 


看得到的恐懼
當然,美好回憶固然猶在,但腳步還是要不停地向前走。為了保持藝術的新鮮感,挑戰又怎會只得一次,即將於本月26及27日公演的《101號房》,便再次把無言天地及Bettina拉在一起。對於這個計劃了4年的全新舞台劇,Edwin及Bettina均表示十分期待,「雖然之前已經認識導演,但合作還是第一次。他不但擁有很好的表演技巧,而且視覺觀察很強,加上我們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希望能夠藉此互相交流學習。(Bettina)我更是第一次跟聽障導演合作呢!」這位他們口中的導演,便是來自英國的Ramesh Meyyappan。雖然從事視覺表演已達15年之久,但經驗老到的他,依然會不斷從電影或圖畫等不同的動、靜態藝術品中,構思更多創新念頭。同時,透過與不同演員的合作,所能發掘的可取元素便更多,包括今次的《101號房》。
「就我而言,每次排戲都不會有劇本,講求的只是臨場思維,想到甚麼便加插甚麼。雖然這樣要跟時間競賽,但由於大家都是有經驗的演員,即使只排練了四、五天,我已經從各個演員身上發掘到很多新思維,意念亦擴大了不少,真的要多謝演員們。(經驗決定一切?)也可能是跟香港人凡事都節奏急速有關吧!」Ramesh笑著表示。再一次證明,香港人快如雷的步伐,果真是世界聞名。然而,難得在港上演,劇中又會否加入一些本地元素,以增加觀眾的共鳴感?「有呀!我在網上見過有關掟鏹水彈的新聞,這種令人不安的感覺,很符合我們的題材,但至於應如何連接整個故事,便還在構思當中。」看來,想一睹最終的演出版本,還得到現場欣賞,不過,為甚麼《101號房》能容得下這些嚇人事件?
「《101號房》其實是出自英國小說《1984》的其中一個章節《101》,我們只是新酒舊瓶般,摒除舊有內容,再注入新的生活事件,反映社會最真實的一面。透過演員顯淺的肢體運動、臉部表情,以及眼神交流,加上小量的默劇元素,希望能夠藉此引發觀眾的內心情緒,帶出每個人心中的恐懼、壓力及壓迫感等等。現今很多人都不太敢跟人分享自己的內心世界,比較保護自己,就算對某些事情感到害怕,或是對一些未知的事件感到不安,也不會出聲,我們就是想將這一面表達出來。」從Ramesh肯定的眼神,還有不斷揮動著的一雙手,那團藝術家獨有的熱火,看來正已燒得紅紅。他更補充:「在今次的表演當中,我們更會配合音樂及燈光效果,務求令視覺上的整體效果,可以更震撼地表達出來。」
 


溝通全無界限
確實,每個人都有懼怕之事,但並不代表每個人都會將它放在內心深處。可是,這絕對是個深層次的問題,不擔心觀眾看不懂嗎?「當然不會!身體語言世界通行,對於驚的反應,每個人都一樣,每個人都會明白,反而言語上的對白,才會出現『聽不懂』的情況。」Edwin當場大派定心丸。雖然演員對表演充滿信心,但原來作為導演的Ramesh,卻有著另一種擔心,「在還未接觸演員之前,真的擔心過溝通上會有困難,因為5位演員裡面,有兩位女演員是健聽的,所以不太懂手語,需要透過手語翻譯來幫忙,磨合的時間自然需要再花多一點。但經過一個星期的嘗試,透過相片、手寫、身份交替的示範,發現大家的努力是奏效的,現在就放心多了。」
導演和演員之所以能夠環環相扣,溝通便是必然橋樑,這個擔憂,確是不無道理。但身為其中一位健聽演員的Bettina,也許有過之前合作的經驗,對此,反而比導演更處之泰然。「幸好有手語翻譯在,他的角色可謂任重道遠。有時為了表達想法,我更會自創一些手語,結果當然是鬧出不少笑話呢。」能夠輕鬆度過,一切源自「享受」,她表示:「口可以講反話,但身體不能偽裝,他們不但坦率,更會用眼和心去感受我想表達的事情,對我們依賴語言的人來說,以往可能只會顧住表達,而忘記了『接收』這個部分,這種刺激真的挺大的。更甚的是,溝通時除了需要更集中之外,更學懂了要逐個發言,令整個人的行為舉止都優雅咗呢!」
 


科技的好與壞
話雖如此,但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有誰不想體會一下甚麼是喧嘩吵鬧?甚麼是甜言蜜語?自從3歲那年的一次發燒,本來聽力健全的Edwin,一夜間便失去了這個最基本的擁有。對於這個眼前的事實,Edwin也只能無奈面對,「改變不了都無辦法,只有接受,既然聽不到,便用眼睛代替耳朵,養成留意人的表情的習慣,並叫自己大膽啲、主動啲同別人接觸,不要封閉自己。慢慢擴闊自己的眼界,才是自強的方法。」過了這麼多年,習慣了嗎?「有時都會悶,覺得這個世界好靜,凡事都只得個睇字。但對比起以前只有電話,沒有其他溝通工具,想講又不能講,想約朋友只有直接到別人的家叩門,現在則又有短訊,又有電郵,科技進步的確幫了我們一個很大的忙。」
可惜,諷刺的是,這些令失聰人士更便於與外界溝通的科技,卻使現在愈來愈多的年輕健聽者收藏自己,甚至只沉溺於自己的網絡世界之中。因教學而經常接觸年輕人的Bettina表示:「現在的小朋友大多不懂得直接表達,人與人之間好像少了一種溫暖感。可能我們太過依賴科技,資訊太多、太快,令我們不懂深化之餘,更過度沉迷至忽略身邊最應該溝通的人或事。」Edwin對此亦大惑不解,「以前我們的興趣都是在外面,但現在的人卻躲在家裡,這樣可接觸的事便變得更少,希望藉著這次《101號房》的活動推廣,鼓勵更多年輕人出返嚟,吸收多一些新知識,幫助他們擴闊圈子之餘,更希望我們後繼有人,否則,到我們死了之後,便再沒有人知道這個藝術的存在了。」


 


後記
訪問當天,看著導演Ramesh與Edwin以美式手語溝通,再看著Edwin跟手語翻譯比著港式手語,最後才從翻譯的口中得悉導演的意思。一重又一重的翻譯,雖然過程需時,但他們並未有因此而厭倦,反之其熱衷表達的個性便表露無遺。這些不間斷的手語動作,有慢有快,好比我們說話的語氣,有輕有重;但他們那雙專注的眼神,還有一個個充滿情緒的表情,好像已很久沒有出現在自己的周圍。難道被寵壞了的言語,就是令我們失去更多的元兇?


 


《101號房》詳情如下:
日期:26.2.2011及27.2.2011
時間:8pm(26.2)及3pm(27.2)
地點:西灣河文娛中心劇院
票價:$140、$100
劇團更於24日下午2時半、25日上午10時半及下午2時半,提供三場由中原慈善基金會贊助的學生專場,票價$40。



來源: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44344&d=141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莉娜手語工作坊 的頭像
    莉娜手語工作坊

    超有趣手語廣角鏡--莉娜手語工作坊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