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am730.com.hk/news/%E6%96%B0%E8%81%9E/%E6%95%85%E4%BA%8B%E6%88%90%E7%AB%8B%E7%B5%84%E7%B9%94%E5%8A%A9%E5%8A%A0%E6%B7%B1%E4%BA%86%E8%A7%A3%E8%AA%8D%E6%B8%85%E8%BA%AB%E4%BB%BD-%E8%81%BE%E4%BA%BA%E5%AD%90%E5%A5%B3%E9%81%8A%E8%B5%B0%E5%85%A9%E5%80%8B%E4%B8%96%E7%95%8C-3549

 

說話是一般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方法,但在聾人家庭中,即使下一代是健聽人士,兩代的溝通也是用手語。對於聾人子女來說,他們就是同時活在聾人與健聽兩個世界裏;他們不會覺得這是自己的優點,反而會對這種身份感到困擾,甚至抗拒與父母溝通。有過來人便成立支援組織,專門協助聾人家庭及子女,讓他們多了解聾人、多認識自己的身份。
(文:簡淑敏/攝:林俊源)
 

外國有研究指出,有九成聾人所生的子女是健聽人士,這些小朋友又稱為CODA(即Children of Deaf Adults的簡稱),而陳佳儀(Cindy)與其弟妹就是其一部分的CODA,他們自幼便活在聾人與健聽的世界裏,也同時要適應兩種不同的文化差異。Cindy說,聾人有聾人獨特的思想價值、生活習慣及語言;但主流社會用口語,故CODA在家人及其成長階段,便要用手語及聾人的諗法,令他們面對社會、學業及社交方面時,有時會不知所措。
Cindy年輕時就是面對這樣的生活,因父母不懂聽、不懂講,就連自己的語言發展亦有遲緩,自己更揹起照顧父母及弟妹的責任,「爸爸媽媽聽唔到,我哋要幫佢哋做翻譯,而且爸爸喺接觸社會有好多困難時,就會好依賴我哋去幫手。」對於小朋友年紀輕輕便要處理大人的事,而且外界支持少,故會感到有困難及有壓力。
提起外界的支持,Cindy直言,除了支持少,誤解亦多,有時甚至連醫護人員都不理解;部分人更對打手語會投以奇異眼光,覺得好大動作,表情好誇張,從而令她不理解「點解我同爸爸媽媽傾偈,要咁大動作,自己心裡唔知點理解及接受。」外界的看法令她也對手語的負面評價,故抗拒學手語,甚至與父母溝通也卻步。她又說,其實爸爸也是15歲那年才知自己係聾人,自己對聾這回事也是一知半解,又如何教導自己的子女。
 

爸爸感困難唯交學校教導
陳爸爸表示,自己不懂聽及講,教育子女確實很困難,故唯有將他們交到學校裏教導;他更坦言,明知女兒不喜歡自己,青春期時經常不在家,但只能希望女兒在外,多見識,慢慢成熟及接受自己的身份。Cindy表示,因為對自己的身份無法釋懷,故曾經反叛過及借酒澆愁,加上自己的性格內向、自閉,直至有一次在新聞中得知,原來全港只有10位手語翻譯員,令她明白自己可以利用這個CODA的身份,好好地回饋社會,為聾人多做一些事,因此便成立了香港聾人子女協會(CODA Hong Kong)。
 

希望CODA助己助人
由於大部分CODA都有與Cindy相似,對自己的身份感到迷茫,故協會除提供手語班外,亦會提供一些言語治療予較年幼的會員,讓他們及早了解聾人是甚麼一回事,認識自己的身份;她更希望,他們可以好好利用這種雙語雙文化,培養助己助人的精神,讓日後可以有更多手語翻譯員,社會有多一點體諒及共融。

news-images news-images
 
news-image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