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特殊教育打開聾者的社會橋樑
文/駐法記者陳美琳
位 |
於法國北部菲尼斯太爾省區的德內克(Le Drenec)小鎮,僅有1千5百多名居民,大眾傳播媒體從未提及此平凡的小小鄉鎮,但3年來,此鎮卻備受多數媒介的關注,因為,該城的居民個個會使用簡單的手語,越來越多正常人熟練手語的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如同聾者或重聽者一般,以手語與他人溝通。
故事的原始焦點為現今4歲大的小女孩莎哈(Sarah),患有先天性重聽的殘疾,父親布諾(Bruno)與母親阿爾玫樂(Armelle)得知么女無法有正常人的生活時,內心感到相當悲痛,起初決定選擇開刀手術的解決之道,來拯救莎哈的先天性殘疾,但手術同時具有相當多的風險以及後遺症,眾多醫生都不建議此道,父母兩人在傷痛之餘,決定勇敢積極地面對此人生挑戰。
莎哈的父母積極地學習手語,希望藉此減少女兒莎哈日後被社會隔離的機會,手語老師法比斯(Fabrice Monmarchon)本身也患有先聽性重聽的殘疾,巧的是該師日後亦搬到德內克鄉鎮居住,從此該鎮學手語的故事因此展開。
莎哈的母親阿爾玫樂與手語老師法比斯決定開手語課,「我們想參加的大概只有小貓兩三隻吧!」但出乎意外地,最初參與的人數卻有40人(參與者無不對莎哈父母的耐心以及付出感動,大多是女性學員,包括有莎哈的鄰居、保母、該鎮退休人士、對手語有興趣的小朋友、以及日後想從事社會工作的年輕人)。
手語老師法比斯語重心長的表示,如何和其他正常人溝通,一直是他的生活夢魘:「在大街小巷中,大家只對我微笑,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僅限於此,因為,正常人不知道如何面對我的重聽,我與正常人之間存在一面巨大的隔牆。」此言一舉道出聾者以及重聽者的心聲,打開正常人和聾者以及重聽者之間的橋樑,便是他的最大心願,因此,他相當積極地教導該鎮的居民使用手語。
儘管開課的宗旨相當嚴肅,但每週一晚上1小時的免費課程中,氣氛相當融洽,學員們往往笑成一堆,因為,大家對手語的溝通方式感到相當新鮮與有趣,手語老師法比斯相當幽默與親切,亦是最大的因素,莎哈的一位朋友表示:「比幼稚園學校所學的還有趣!」,另一位小朋友則表示:「當我用手語說話時,大人就不知道我說話文法不正確了!」
「手語帶給我人性的溫暖一面。」一位家庭主婦誠心地如此表示。該鎮的鎮民,不管年齡、職業、與性別,都會用手語和莎哈問好,相當關愛這位可愛的小女孩,截至目前為止,莎哈並不感到自身的殘疾處,不像大多數患有殘疾的小朋友一般,感到自卑或是被排擠(莎哈每天搭車到鄰鎮唸特殊教育學校,面對其他同樣具有溝通障礙的小朋友,學習手語此基本溝通方式),相反地,莎哈相當快樂的成長,莎哈的大姐美蘭妮(Melanie)一邊開玩笑,一邊嫉妒地表示:「我真希望自己也重聽!」
該鎮的幼稚園和小學,在全數家長的支持之下,即將在下學期內開放手語課給小朋友們,莎哈的母親阿爾玫樂表示,在鎮民的熱心參與之下,不再是聾者或重聽者,必須走出心中的陰影,來試著與正常人接觸,在社會上立足,而是後者開放大門來接納他們。如果此例可以作為其他城市參考,讓更多喜歡人性接觸的人士自願學習手語,更常使用手語,就可使更多具有溝通障礙的殘者,更順利地走出社會。人與人之間如果都能互相幫助,每個人都出一份心力,這個世界將更可愛,受苦者的人數將可減少,深知,特殊教育如果能夠走出殘者的世界,廣泛傳播到社會圈內,特殊教育才算真正達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