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加拉瓜聾人學校的學員正在示範他們自創的手語
最近,一項國際性研究指出,尼加拉瓜一所聾人學校的失聰兒童經過數代的努力,在完全沒有任何指導的情況下自發創造出了一種特有的新式手語,並已經演變發展成為一個成熟的語言系統。
研究資料還顯示,兒童是這種手語演變發展的關鍵人物,而不是成年人。研究學者在17日出版的《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研究項目帶頭人、哥倫比亞大學心理語言學家安-森法思說,“這說明一種新的語言誕生了。”
這個位于尼加拉瓜西部馬那瓜湖的有著多達1000名失聰兒童的學校之所以能成為一個活生生的實驗室,是因為尼加拉瓜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處于政治和社會混亂狀態,對失聰人士一直缺乏關注。
森法思及其國際研究組織合作伙伴表示,當時的失聰兒童一度被隔離孤立起來,幾乎從來不曾學過正式規範的手語。“當時的聾人是不允許出門和社交的,現在那些已經50多歲的聾人往往還無法與人進行溝通交流”,森法思說。
直到1977年,馬那瓜湖成立了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四年後發展成為一所職業學校。這是歷史上的第一次,失聰兒童可以聚首一起學習,直到他們長大成人。在那裡,沒有老師教他們正規的手語,所以他們自己創造發明自己的手語。
森法思說,“創造發明這種新式手語的‘先鋒童軍’是從打手勢起步的。” 森法思的研究報告特別指出了聾童是如何描述“運動”的,例如,一個球滾下山。“他們會用雙手作出‘滾下’的動作,但實際情況是,那些處于20世紀80年代的兒童有的會把這個手勢看作是“輸入”或者是其他意義的動作。……因此他們把整個表述對象分解成不同的細小元素,如‘球’元素、‘向下’元素和‘向上’元素等等。”
在口語中,類似這些元素可以利用字詞、修飾、音調,甚至詞序來表達,它們是語言的積木;而在手語中,它們以手動作的形式展現,但又與純粹的手勢大不相同。“他們化整為零,然後以手勢將分解的元素表達出來,卻又讓你全然看不出元素的分割孤立感。他們可以聚集擴展有限的元素來表達無限的意義,他們擁有了一種全新的語言。”
創造新式手語的“先鋒盲童”,如今已經30多歲了,他們有著與後輩不同版本的手語。森法思說,“他們是這種手語早期階段的真實記錄。我們可以真實地看到一種新的語言是如何誕生的。”
而且,似乎是聾童推動了手語的演變進程,森法思說,“是兒童初學者將知識和結構注入到手語當中。”這個過程在某個特定階段非常明顯:當一個小童正在學習“說話”,並試圖打破語法規則時。“聾童的語言學習過程是從試圖打破原有語法規則、建立自己語法規則開始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就會漸漸地與週圍其他人相趨同。到了成年,他就會像你一樣‘健談’,但表達的方式肯定與你不一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