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期頒布的新《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教學要求》)中,特別強調了英語聽說等應用能力,並明確提出:應儘量保證英語課程在本科總學分中佔10%(即16學分左右)。
記者採訪了廣州的一些大學生後發現,不少學校開設的英語課程已經達到本科總學分的10%(或16學分),“量”的增加不是問題。但聽說標準的提高卻讓學生們叫苦不迭。有學生表示,原來的要求已經很高、難以達到,現在“壓力更大了”。
三層次標準都有提高
《教學要求》指出,大學階段的英語教學要求分為三個層次,即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記者對比了2004年公佈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後發現,《教學要求》各層次的標準都有所提高。
如2004年版本“一般要求”中,學生應該“能基本聽懂英語國家慢速英語節目,語速為每分鐘130詞左右”。新《教學要求》提高到每分鐘130~150字。“推薦詞彙量”標準也從4500個單詞增加到4795個。在“較高要求”層次中,2004年的推薦詞彙量為5500個單詞,新《教學要求》中這一項標準大幅增加,達到6395個單詞。
同時,《教學要求》中還特別強調了資訊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並指出應開發和建設各種基於電腦和網路的課程,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與條件。
學分好拿“開口”難
對10%的學分要求,廣州各高校的同學反應都很平靜。廣州大學的黃劍峰表示,這一規定對於自己來說影響不大。“沒有規定前,我也要選修16個學分的英語。再說,不管規定要修多少個學分,英語總是一樣要學,多幾分少幾分沒有太大關係。”
而聽說能力弱,學了多年的英語卻不能運用自如,則是大學生心頭共同的“痛”。黃劍峰就深有感觸:“我跟英國人對話時,能聽懂他在講什麼,自己卻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很難與對方交流”。
中山大學大三學生於強的看法也頗能代表一部分大學生:“我對英語其實沒什麼興趣,但學校要求必須學,就得學過關。要是學英語越來越難,我可能乾脆不學了。”于強認為,每個人對英語的興趣度和學習基礎都不一樣,教學要求一提高,課業負擔會更重。尤其是英語成績比較一般的同學,也許連舊的要求都沒達到,現在豈不是被甩得更遠?
中山大學的沈小雨英語成績較好,但她也有些擔心達不到新要求。“從上學以來,大多數的中國學生都是習慣應試教育的,擅長做題和考試。如果突然轉變過來,考試不考以前強調的那些、轉而著重聽說能力的話,估計很多人都會特別不適應。這個壓力就非常大了。”
同時,記者了解到,用電腦、軟體、光碟等高科技、多媒體手段學英語在當今大學生中已經非常普遍。而最常見的學習手段則是通過電腦查詢單詞、用英語光碟學習課文。
省教育廳:強調聽說是英語教學改革大趨勢
廣東省教育廳主管部門的有關負責人介紹,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改革已經醞釀了很長一段時間,“這個要求的核心是提高教學品質,對學生的水準、老師的教學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突出綜合能力、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
該負責人表示,強調聽說能力是英語教學改革的大方向,之前的“四六級”改革和現在《教學要求》的提出是一脈相承,“業內人士都覺得很自然,一點都不奇怪”。這位負責人同時指出,“英語課程要佔本科總學分的10%”對現在的高校來說並非難事。“一方面得益於中小學英語教育水準的提高,另一方面高校的設備師資等條件比較充分”。
部分高校:按學生水準實行“分級教學”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務處處長劉建達認為,提高對聽說能力的要求是必然的,因為“聾子英語”、“啞巴英語”根本沒法與人交往。但他也指出,每年入學的新生中,總有人不適應大量的英語課程。“畢竟每個同學的英語水準有差別。”廣外採取的辦法是“分級教學”,即在學生入校以後進行分級測試,根據各人情況進行因材施教。“我們也在摸索,學生上專業課是一個班,上英語課又是另一個班,有時候還是不太好安排。”而網路教學是一個好的解決辦法,學生可以自主學習,時間上也比較靈活。“有一門網路視聽英語的選修課現在非常受歡迎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