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8-10-22

採訪、攝影◎記者何宗翰

講述聽障女工與語言教師之間故事的舞台劇《Children of a Lesser God 》,1980年在紐約百老匯首演,1986年改編成電影《悲憐上帝的女兒》,去年又重新在百老匯演出,今年果陀劇場也推出華語版的《悲憫次神的兒女》,10月27、28日在台中國家歌劇院首演。

  • 王曉書(右二)在《悲憫次神的兒女》記者會上以手語搭配豐富表情,「視覺性」語言相當生動。(記者何宗翰攝 )

    王曉書(右二)在《悲憫次神的兒女》記者會上以手語搭配豐富表情,「視覺性」語言相當生動。(記者何宗翰攝 )

《悲憫次神的兒女》劇情描述一名聽障女工,絕頂聰明但是不肯學講話,工作機會有限,只能留在學校做個清潔工,一名語言教師想栽培她,兩人在上半場戀愛、結婚,下半場講婚姻的問題與衝突,聽障人面對不公平的待遇,只能上法院爭取自身權益。

上帝如果萬能,為什麼會創造出殘障者呢?因此劇名用「次神」形容神其實沒那麼厲害,也用來反映殘障者對造物主的埋怨。

原著設定在1980年的美國,電腦、網路、手機都還不普及的年代,果陀劇場的版本並未更動時空背景,難道30多年過去了,劇中探討的聽障者處境,至今都沒有改變嗎?

別憐憫 聽障者溝通更真

「健聽人」是聽障者對一般人的稱呼,導演楊世彭說,以健聽人的立場,聽障者值得同情、幫助,但聽障者卻認為自己很健全,雖然不會講話,手語有時候比講話更好溝通,不需要那些憐憫,這個課題到今天仍舊存在。

飾演女主角的聽障名模王曉書說,大家一看到她,會覺得應該是正常人,但一開口就會發現她講話不清楚,就會有「這個女孩長這麼漂亮,可惜不會說話」這種反應。很多人也關心聽障者和健聽人談戀愛,如何溝通?「不一定要用手語、唇語或筆談,用眼神、微笑和默契就能心領神會。」王曉書說,雖然有時候會誤會、會鬧笑話,但這樣的愛情很真實,像劇中女主角說的:「我的語言甚至比你們還好,我的交流能力跟健聽人一樣好,不要憐憫我們,也不要小看我們。」

劇中,王曉書從頭到尾會用手語表達,男主角屈中恆居間翻譯。楊世彭說,手語專家和王曉書非常在意手語的正確程度,由於預估會有不少聽障觀眾來看戲,因此非常緊張,排練之餘花了不少時間幫演員上課。

楊世彭強調他的立場是:「我們不喜歡啞字,只有聽得見跟聽不見、會說話跟不會說。」聾一定啞,發出來的是聲音,不是語言,劇中有段兩人為了女主角不願學習唇語而爭吵的戲,女主角大喊出聲音,那是聽了讓我們心碎的聲音,像野獸吼叫一樣。

劇作家Mark Medoff堅持女主角及另一位弱聽男角都由聽障者出演,這個決定讓許多職業劇團無法演這齣戲,他也少了不少版稅收入。楊世彭強調,劇名中的「悲憫」並非要大家同情聽障者,只是想讓老觀眾回想起昔日那部好電影,進劇場看這齣好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莉娜手語工作坊 的頭像
    莉娜手語工作坊

    超有趣手語廣角鏡--莉娜手語工作坊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