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enweipo.com [2008-05-18]
文︰李韶兒
法國五月劇場節目之一《女僕》,「劇場行動」與「無言天地」合作,由男演員反串女角,上演一場「靜.默模仿遊戲」。
這次《女僕》的演出,除了前台後台、台上台下照例忙碌之外,還有一個部門,一般不是劇場製作的最前線,但在這次製作過程中,卻立下了彪炳的汗馬功勞。這個部門就是翻譯及傳譯,三個多月以來,法-英-中-廣東話-手語-多向翻譯和傳譯不斷,該是破了本地多文化戲劇製作的紀錄。
《女僕》是法國劇作家惹內的作品,亦是當今巴黎演出最多的劇作,世界各地不同語言譯本無數,詮釋各異,製作取向和演出風格固然亦大異其趣。這次製作的導演是「劇場行動」的米高.安甘,他早期在牛津大學攻讀歐洲語言文學,精通七種歐洲語,是歐洲戲劇的內行。他自己用的是原著法文劇本,卻要把字裡行間製造的氣氛和情感以英語向演員解釋;而演員之中,兩個主角陳裕發及黃偉強是失聰人士,與導演溝通,很大程度上依靠手語傳譯員李愛中和他的同事們。
最有趣的,是綵排文本的選擇:為了幫助演員找到這個歐洲文本與本地文化的接合處,劇團找來了多年前譯成,卻從未公演的本地戲劇翻譯前輩黎翠珍的廣東話譯本,以為對演員來說該是方便的參考資料。誰料兩位主角一看,嚇了一跳—原來他們日常用的是手語,閱讀書寫的是標準漢語,只在讀唇時才接收廣東話,是以對廣東話書寫的文體並不熟悉,面對一紙「D字部」的廣東「拼音字」,更是一頭霧水;只好再找台灣和內地的譯本,可是沒有找到一個適合的,只好把黎譯的再翻譯成書面語,供演員使用。
解決了文本的問題,終於踏入排練室了。把話劇翻譯成默劇,又是另一個工序。導演首先根據情節,把必要的舞台行動寫下來,形成第一層舞台動作;然後細讀劇本,把對白有所暗示的動作「明示」出來,成為第二層動作;最困難亦是最重要的是第三層:原著以對白推動角色間的關係和事情發展,而這些又靠舞台上的空間調動和人物在動作、表情上的情感和動能來表達;導演抓住了這些本來由對白衍生的動作,成為舞台動作的第三層。可是,這些本來由對白衍生的動作,在默劇中失去了對白的鋪墊,便變得突兀,甚至不合理。於是,導演須自行設計動作,填補不唸對白留下的情節和情感空隙,使動作「文本」重新充實起來。這樣加起來,已經有五層舞台的動作,但是進入排練室後,演員自己的創造力,又不斷在改變和改進這些動作,才形成最後的「定稿」,就是觀眾現在在劇場裡看見的版本。
由第一次製作會議開始,手語傳譯員李愛中和他的同事每次都在場協助導演和演員溝通,他對這次演出的熟悉程度使人驚嘆,有時候,演員忘了動作,在導演沒有察覺或未開口指正時,李愛中已經「出手」,有時在導演和演員討論過程中,演員正在思考第一個問題,他已經向導演詢問跟進的問題,以便節省時間,使溝通更暢順。可以說,他在擔任手語傳譯的同時,其實也充當助理導演的角色,而且非常稱職。看他的傳譯本身就是一次performance:思考快、邏輯強,清晰度高,是切切實實的傳譯員特質。有一次,導演還打趣說:「最了解我的還是李愛中!」
女僕
時間:5月22日至24日 晚上8時
5月24日 下午3時
地點:藝穗會 小劇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