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障兒言語認知音樂治療辦得到









聽障兒言語認知音樂治療辦得到
以輔具幫助重度、極重度聽障者語言發展 敏銳感受音樂中高音與音質





聽障者的世界也可以有美妙的音樂。美國愛荷華大學教授凱特.吉菲爾(Kate Gfeller)昨日應邀來台,分享透過日益進步的人工聽力輔具、音樂,如何幫助重度、極重度聽力損失者語言發展。

凱特.吉菲爾說,美國從1950年代就開始推動、發展音樂治療,對象包括各種發展障礙、精神障礙者,自1983年開始應用於使用聽力輔具的聽障者,人工耳等科技進展下,越來越多聽障者可以更敏銳感受音樂中的高音與音質。

由於音樂及語言具備同樣特質如音高、音調,音樂也可以調整節奏速度,有助於語言認知、學習。

凱特.吉菲爾從多年經驗來看,先天聽障的孩子更需要音樂輔助、學習,幼兒活動力強,教育者往往需要使用誇張的語調、高音來「配合教學」,而音樂也能安撫活動旺盛的幼兒,讓孩子隨著教育者提供的音調、節奏,進行語言認知、學習,甚至有許多配戴電子耳的學童,語言發展與表現比一般同年齡孩子還好。

凱特.吉菲爾建議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自然而然使用音樂,聽到某種樂器演奏,可以詢問孩子這是什麼樂器,將對話、字彙融合於曲調中,多次重複教唱童謠,或是自編的歌曲,有時唱、有時聽、有時拿隨身的樂器來演奏,皆能刺激感官發展。

凱特.吉菲爾表示,華人的語言深具研究價值,愛荷華大學音樂治療系暨研究所助教蕭斐璘說明,台灣、亞洲國家普遍使用漢語這類「聲調語言」,具備4聲以上聲調,與音樂更接近,在音樂認知學習上亦更有助益。




【2008-09-24/聯合報/E2版/健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