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28
白米客年年冬來
◎楷芸
大約是入冬或是冬至前吧,每年這時候,他一定會來。在沒見過面之前,我己經聽聞過一些關於他的事了。
第一次見面是在去年回二水定居時,當時,公婆剛好不在,我誤以為他是一般來店裡買米的客人;他也沒多做解釋,只說,那這些錢,妳拿給妳公公,說是要請他分送白米給有需要的人。客氣而有禮的,他並沒有久留。 一會兒公公回來,我轉述之後,他彷彿也有默契似地說,知道了。
後來我才知道,那位年約五十的先生,連著好幾年都來店裡,付一筆錢,請公公把白米分送給二水在地窮苦有需要的人。居住二水近七十年的公公說,他也不認識那位先生,也不確定他是不是二水人,只是每年大概這時候會到來;第一年,公公還問說要不要開收據或是明細 (分送給哪些鄉民 ),他都說不用,請公公全權處理。收受白米的鄉民感激地要公公代問善心人的姓名,善心人卻搖搖手說,不用。
我很好奇,在這個年代,原本就不認識的兩個人,沒有字據和詢問,哪裡來的信任和全心的交付?
想起公公曾提及,有些艱苦人家很有自己的氣節,要拿米給他,他都不要,反而還要求公公拿去送給其他比他更有需要的人。有一個聾啞的老年人,以資源回收維生,沒有家人,也沒有結婚,獨自一個人生活,公公第一次要拿救濟的米給他,被他搖頭又推手地拒絕了,爾後,家裡的資源回收,總要等他經過店門口,公公招手請他來收。公公說,鄉裡有些做資源回收的人,身邊有子女奉養著,做資源回收是做健康的,至於給慈濟的志工,算是錦上添花,家裡的回收,就留給真正需要的人吧。
我看著戴著老花眼鏡正仔細篩選和擬寫名單的公公,隱約明白,所謂善心人是有相同的氣味的,所以即使不相識,也可能聚在一起,用不同的方式行善,這樣看來,不只一位善心人,是好多好多善心人,在我們居住的鄉間,在我們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