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達20年教學生涯所留下來的教材雖然老舊,卻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學習發聲,這可是邱淑楣的自製教材。(圖:光明日報)
在政府學校服務29年後,邱淑楣放棄校長的光環,提早退休跑到YMCA聾啞自助中心當義工。(圖:光明日報)
讓聾啞孩子學習手語,邱淑楣犧牲數十年來甘心付出青春的教導他們,讓人感動。(圖:光明日報)
早年教材匱乏,即使是一個瓷碗和湯匙也是邱淑楣啟發學生聽覺的工具。(圖:光明日報)
為了讓學生看清楚老師和自己的發音動作,鏡子是不可缺少的教學工具。(圖:光明日報)
拉赫娜:邱淑楣已年屆七旬,仍不辭勞苦的按時趕赴中心授課,精神讓人欽佩。(圖:光明日報)
鄧錦鴻:邱淑楣給了我們很多幫助,包括照顧孩子的方法,必須注意的事情及可能遇上的問題等。(圖:光明日報)
曾佳蕙:有時候我忘了發音的方式,她還是很有耐心,重複又重複地教我,她是個很好很有耐心的老師。(圖:光明日報)
40年前,滿腹理想的邱淑楣初入教育界,眼見失語和失聽兒混在一般聽力和語力無障礙的學童當中,任憑再吃力也跟不上學習進度的情況一再重演,於心不忍的她遂自動請纓到聾啞學校授課。為走入特殊兒童的內心,她把自己原有的高學歷束之高閣,然後耗費時間精神學習手語,成為聾啞學生的生活和精神依靠。
20年前,已升任聾啞學校一校之長的她,耳聞社會尚有許多因家貧而沒有能力進入聾啞學校就讀的特殊孩童和人士欠缺溝通技能的消息後,為能幫助更多聾啞孩童,她又把勝任有餘的校長高職和高薪拋諸腦後,提前退休並到慈善機構YMCA聾啞自助中心當無薪義工,義務教導聾啞孩子“發聲”。
這些年來,除了為人師表,大部份時候,她都是忙於協助聾啞學生解決私人問題。即使學生畢業在外,只要一通電話到校,她就飛奔到場施援。
18世紀,法國的盲文之父路易‧布萊爾(Louis Braille)不眠不休、犧牲前途健康、放棄追求愛情、終研發出便於失明人士學習和掌握的六點制凸點盲文系統、包括印刷機、樂譜符號和打字機。20世紀,美國的手語之父威廉C‧史脫可(William C.Stokoe)耗費畢生精力,以科學研究方式制定手語語法和系統,讓向來受蔑視的手語成為一種可和任何一種口語相提並論的語言。
邱淑楣終其一生,不嫁不生,只為充當聾啞人士的“助聽器”、“傳話筒”和良師益友,在聾啞人士的人生旅途上扶他們一把。也許她的貢獻不比路易及威廉,但在受教於她的失語和失聽兒的心目中,她的身影卻遠比他們巨大。
(檳城)50年前,甫踏出校園的邱淑楣帶著滿懷教育理想,準備一展抱負,栽培下一代成材,卻發現包圍自己的並不是一群渴求知識的孩子,而是面對學習障礙、連個人衛生也不懂得自理的殘障孩子,令經驗匱乏的她頓時束手無策。
儘管如此,邱淑楣並沒有像其他人般千方百計“脫難”,反而義無反顧地轉而投入特殊教育界,一頭栽進早被大家所遺忘的聾啞學校任職。
邱淑楣出身自華教,她不但擁有合格的國語文憑,還有劍橋資格的英語文憑及中級會計文憑,這樣的學歷在五六十年代,她的前途可說是無可限量,大把工作機會等著她,但是,她最終卻選擇到世人所忽視的聾啞學校擔任教師。
擁有劍橋英語文憑
50年前,大馬剛開始推行免費教育,所有家長見是免費的,紛紛把孩子送到學校就讀,包括患上先天和後天生理殘缺的孩子也有機會受教育。當時,來自教師世家的邱淑楣剛畢業,很自然地便繼承母親的衣缽,到中下階層區的學校執教,並積極履行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職責。
然而,她很快地便發現,夢想原來離現實太遠。她的學生不是因貧困而缺乏校服、課本等物資,就是連個人衛生也不懂的孩子,其中還不乏面對學習障礙,這教缺乏經驗的邱淑楣無能為力,不知從何教起。
邱淑楣告訴《光明日報》,在這之前,她從來沒想過這些學生的學習意願和能力跟她讀書的時代有很大的差別,尤其一些孩子更面對非常大的學習障礙。
軟體設備嚴重缺乏
她說,她開始逐漸明白,即使政府推行免費教育,也不能讓大庇天下的學子受惠。這些特殊兒都欠缺了學習意願和能力,他們更需要有人身體力行地付出愛心和耐心的去給予他們關懷和引導。
於是,邱淑楣開始重新思考教師這份工作的意義,並修正自己的理想。在"殘障兒需要我"的強烈想法驅使下,她就這樣反其道而行,轉投特殊教育界,成為大馬聾啞教育的早期開墾者。
她先是在檳城聾啞學校服務30多年,還曾被委為校長,直到1990年,她毅然拋下所有身份和豐厚待遇,提前兩年退休,到非營利的YMCA聾啞自助中心當一名無薪義工,教聾啞孩子“發聲”。
非營利當無薪義工
一個想法,讓邱淑楣犧牲了自己披嫁衣的機會,50年來甘願做聾啞兒的貼身“褓母”,她對聾啞兒無私奉獻的愛,不亞於一般母親給予孩子的愛。
邱淑楣雖僅有153公分高,身軀矮小,但比著手語,俐落的穿梭在聾啞班級的她,身形卻巨大無比。
維護聾啞遭人藐視
五六十年代的大馬是一個封閉的社會,民眾對殘障人士抱著歧視和偏見,完全忽視他們的存在,更不用說是維護他們的權益。只要一聽見聾啞兩字,大家便會聯想到“沒用”,並認為也只有“沒用”的老師才會被貶到聾啞學校去教那些可有可無的聾啞孩子。
偏偏邱淑楣不在這股“主流”的行列中,維護聾啞兒的她更成為眾矢之的。當她決意進入聾啞學校教學後,同學、教友甚至華裔教育界前輩無不反對她的決定,甚至批評她是因為受不了教學壓力,才會逃到聾啞學校去。
每當邱淑楣告訴別人她是在聾啞學校教書時,多數人都異口同聲地發出“啊?!”的驚訝聲,然後以婉轉地語氣說“這樣也好”,宛如封建時代的公婆對媳婦生下女孫那般的藐視與不屑。
邱淑楣說,當時的人們真的認為教聾啞孩子毫無用處,即使千辛萬苦教會他們一個字,他們依然聽不見、發不出聲音。
服務卅年無怨無悔
邱淑楣在聾啞學校服務了30多年,沒一刻閒過、寧靜過,教務繁重不在話下。自她升任校長後,她的任務實際上和24小時待命的拯救人員沒兩樣,即使放學回到家裡,她還要隨時戒備,一旦接獲有學生發生意外或遇到家庭糾紛及跟僱主起爭執等事故,無論多晚,她還是得立即動身趕到現場“搭救”。
曾一名住在宿舍的學生病倒,在深夜被送到醫院,邱淑楣接到通知後,立刻趕到醫院去擔任學生的翻譯員,以免醫生理解錯誤而延誤學生的病情。
此外,學生畢業後在校外遇上任何問題,包括職場、家庭、醫院或刑事等,校方包括她本身也必須隨時出動充當翻譯員、求助學生的臨時“助聽器”和“傳話筒”,以協助學生解決因和外界“溝通不良”
而引發的事端。
她指出,不要以為畢業的學生就像潑出去的水,他們一旦面對任何問題,校方隨時都要介入調解,包括家庭糾紛或跟老闆吵架事件。
為聾啞尋找精神寄託
“聽不見已經是一個悲劇,更不幸的是,許多聾啞孩子被家人視為負擔,這些家長把孩子棄在聾啞宿舍內置之不理、不聞不問。為讓這些孩子找到精神寄託,我每週帶著這些孩童搭乘巴士,從丹絨武雅到喬治市參加教會活動,好讓他們獲得健康的精神指引。”
“即使現在已經老得不太能行動,但只要我還能動的一天,這些孩子都是我的責任。”
不甘心見墮落
仿孟母救男生
在邱淑楣的教學生涯中,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一名患上遺傳性聾啞的初中男生。這名男生出身自貧苦家庭,從小只知道賭和偷,邱淑楣為免他繼續墮落下去,效仿“孟母三遷”的做法,把男生接到聾啞學校的寄宿學校住,每天與男生進行心理溝通,糾正他的問題。
多年後,邱淑楣再與這孩子重逢時,發現他已成家立業脫胎換骨,令她大感欣慰,證明她之前的堅持和苦心都是值得的。
邱淑楣敘述這名男生的過去時說,這孩子偷竊的行為已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就連她一筆一劃畫出來的教學圖片也偷回家,她在別無他法之下,只好突擊孩子的家做家庭訪問。
“原來這孩子的家庭非常貧苦,一家五口就在擠在72樓梯下的一間又窄又小的150平方呎的儲藏室,屋內一盞燈都沒有,只靠煤油燈照明。我的教材圖片就被當成墊子,散落在屋內幾個家具下。”看到這窮窘的家庭,邱淑楣立刻就明白孩子誤入歧途的原因,猛地想起“孟母三遷”的典故。
回到學校後,她與校長商量,打破本島學生不能住宿舍的條例,安排這孩子住進宿舍,以方便隨時監督他。沒想到,孩子來到學校宿舍後仍死性不改,甚至“經營”起賭局來。“明明已經檢查過他的東西,確保他沒有賭博工具,他依然還有辦法開賭局。直到有一天我巡視宿舍時,在現場抓到這孩子和二三個同伙躲在廚房後面聚賭,才發現賭博的工具竟然是地理科目的課本頁面號碼。”
命準時報到心理溝通
雖然當時這孩子偷東西和賭博,但是學校終究沒有開除他。那天之後,邱淑楣就指示這孩子須每天定時往她的辦公室報到,師生倆趁此進行心理溝通。
不久,這孩子離開學校到新加坡發展。邱淑楣披露,五六年後的一天,一名騎腳車的年輕人忽然擋住她的去路,並以手語向她打招呼,她幾乎認不出眼前的這名年輕人就是當年那個賭博、偷竊的孩子。“他就像換了一個人似的,有一份職業,也結婚成家,如今他的聾啞兒子也在我這裡學習。我一想到他現在的成就就覺得欣慰,慶幸當時全校老師都沒有放棄他。”
練拳宣洩壓力
邱淑楣自知投入特殊教育領域,難以獲得別人的認同與尊敬,因此她大多時候只能靠自我激勵去完成工作。在面對低潮時,無處申訴的她唯有借助練中華武術的管道來宣泄壓力。她披露,教師不能奢求家長的感激,相反地,一旦孩子不符合家長的期望,家長就會殺氣騰騰地跑到學校興師問罪;還有的家長更把一切教育的責任丟給學校,對聾啞孩子的學習進展不聞不問;甚至有些家長還會為了孩子沒有做功課、撕破書本等芝麻小事,向老師問責。
“當面對情緒和壓力時,沒有人可以幫到你,你必須自己緩解。我打完一套拳後,流一身汗壓力和情緒也就跟著消散了。”
70歲形單影隻
批評邱淑楣“沒用”、“非主流”、“沒前途”等難聽的話語此起彼落,但她充耳不聞,只是埋頭緊抓失聽兒和失明兒的手不放,教他們摸讀盲文和發音。
為了這些特殊兒,她數十年來甘心付出青春,一次次錯過結婚的年齡,即使活到70歲仍孑然一身,但她一點都不感覺孤單,因為她擁有的比別人還多。聾啞孩子就是她的“終身幸福”,而她則是許多聾啞兒童的“再生母親”。
公眾看法
精神可嘉
‧拉赫娜(YMCA聾啞自助中心職員)
邱淑楣是在YMCA剛設立聾啞自助中心時,就開始來當義務教師,她也是中心裡唯一的語言訓練師。其實,教導手語讀唇方式並不容易,但已年屆七旬的她,仍不辭勞苦的按時趕赴中心授課,精神讓人欽佩。
耐心老師
‧曾佳蕙(聾啞兒,15歲)
我原本是在華校讀書,課後才來這裡學習,所以學習進度很慢,但邱老師從不介意。有時候我忘了發音的方式,她還是很有耐心,重複又重複地教我,她是個很好很有耐心的老師。我的父母難以接受我的缺陷,但在邱老師的教導下,我已能接受自己,我將好好學習,以掌握與他人溝通的方式。
助兒貴人
‧鄧錦鴻(家長)
我孩子1歲時,我和太太就帶著他到YMCA上課。當時這裡有兩三位職員義工,其中一位就是邱老師。她給了我們很多幫助,包括照顧孩子的方法,必須注意的事情及可能遇上的問題等。如今我們全家都能流暢地以手語溝通,我的兒子也成功申請到參加文化交流計劃,到美國學習半年。
【聾啞之母】
姓名:邱淑楣
年齡:70歲
職業:聾啞訓練導師
勇士專業:YMCA聾啞自助中心開創以來第一位義工導師
光明日報/報導:曾曉然‧2009.04.2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