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著女兒穗淵學有所長,站在身後的媽媽曾麗燕一臉安慰。(圖:星洲日報)


周劍豪(右)翻看五六年前女兒求助、求醫的新聞報導,好奇心強的小穗淵即刻靠攏過來湊熱鬧,左為蔡振裕。(圖:星洲日報)


主要以馬來文上課以及學習的穗淵,專心寫出很工整的中文名--“周穗淵”。(圖:星洲日報)


這是小穗淵在運動場上的實力證明,原來是個賽跑健將!(圖:星洲日報)


小穗淵很愛畫畫,這是其中一幅她個人最滿意的得意之作。(圖:星洲日報)




穗淵和媽媽感情很要好,母女倆更是“同病相憐”同時間長水痘。(圖:星洲日報)


2010-03-03 12:30





碰到久違的親戚或朋友,我們總會問:“嗨!別來無恙吧?”


當然,我們一定希望對方的答覆是肯定的,即一切都好、都平安。


同樣的,《大北馬》這些年來也和很多朋友,從不認識到相知,因緣巧合之下,建立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情誼。


而配合這一次的內容革新,《大北馬》前往探望久違的朋友,曾在讀者以及社會無私奉獻下,尋獲生命新能量的一班好朋友。


第一名要和大家打招呼的是今年已經10歲的周穗淵。大家都習慣稱呼她為小穗淵。


6年前獲《星洲日報》及團體協助巷3週內為小穗淵籌9萬


6年前,當提起“小穗淵”,大家都知道,就是那名可愛但卻先天失聰的小女孩。在《大北馬》讀者以及相關團體大力協助下,於短短的3週內,為小穗淵籌足了9萬令吉,裝置電子耳蝸,讓她擁抱有聲世界。


也因為小穗淵的個案,開始有許多先天失聰小朋友的家長,找上了《大北馬》,而《大北馬》結合全國讀者力量,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籌款,帶給失聰小朋友美麗聲世界。


6年過去了,《大北馬》同仁偶爾會想起她,趁著農曆新年的佳節,筆者和高級採訪主任馮嘉麒以及副採訪主任蔡振裕特前往探望小穗淵一家。


他們一家已經從日落洞遷至霹靂巷的組屋居住,小小空間,善用每一個角落。


在小穗淵父親周劍豪帶路下,我們來到了這間總是給人樂觀印象的家庭,就在組屋的最高一層,在最近炎熱的天氣下,顯得份外涼爽。


母女齊長水痘


那天,小穗淵沒去上課,因為長水痘,母親曾麗燕也一樣,兩母女“同病相憐”。體貼的周爸爸先問我們是否已經長過水痘,免得我們也被傳染。


我們不約而同說:“出過了,免疫啦!”


一踏進家門,看到小穗淵躺臥在沙發上,周爸爸趕緊提醒小穗淵有客人到訪,她趕快站起來,害羞地低著頭迎接我們。


這是我第一次和她見面,反而是對她有深刻印象的主任以及副主任則高呼道:“穗淵,你長高了許多哦!”


嘴角微微揚起的穗淵,依舊一臉羞澀。那張笑臉的水痘印記,還算輕微,不明顯。


反而是在廚房忙著的曾麗燕,快步出來迎接我們時,臉上的水痘印記反而比小穗淵“嚴重”許多。


她笑說,兒子都把水痘傳染給她和女兒了。


雖沒有說不完的話
穗淵聽到聲音父母感恩


6年前裝置人造耳蝸時,人造耳蝸的科技才剛開始,所以,配備上也比較“繁多”,除了有肉眼看不到的人造耳蝸,還有一個必須隨身攜帶的耳機配備。


所以,小穗淵這些年來都得背著一個小小包裹。周劍豪說,若要更換最新模式的(直接套在外耳上),價值不菲,所以,還是會繼續使用目前的電子耳蝸。


坦白說,我個人以為這次的會面,小穗淵能和我們說上幾句話,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鑒於錯過了學習言語的黃金時期,加上比較依賴手語和雙親或其他人溝通,小穗淵目前只能說出簡單的一兩句,而且,是以馬來語為主(學校上課的主要教學媒介語)。


周劍豪當初原本是為小穗淵報讀一所華小,後來觀察女兒學習言語的進展,加上在華小就讀必須學習三語,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他決定把女兒送入聾啞學校。


感恩女兒可以聽到聲音


雖然心酸女兒仍無法像其他小朋友般總有說不完的話、問不完的問題,但是,周劍豪還是很感恩女兒可以清楚聽到四週圍的聲音,至少這個世界對女兒來說,不是寂靜無聲的。


“有這樣的成績,已是60分了。穗淵一定會拿更高的分數,起步往往都是很難的,但至少我們已經看到她的成績了,學習語言的萬里路,會越走越好。”


聽力學治療師曾告訴周劍豪,穗淵學習言語或許就只能維持在目前的情況,不過,他深信女兒會有進一步的表現,只要一家人都不放棄,一定可以做到的。


就和6年前一樣,他還是這麼地開朗、樂觀、知足,讓大家深切體會,希望永遠都在。


這種的樂觀與開朗,似乎也遺傳給女兒了。原本羞澀的穗淵,在媽媽溫柔提醒下,說了一句她從不需用手語,而是用口語對媽媽說的話:“mama,saya mahu minum milo。”


當下,不禁為小穗淵的努力,以及雙親的用心喝彩。


集各方特長於一身
學術表現理想田徑傑出


在丹絨武雅特別教育小學就讀的穗淵,今年已是四年級生,成績優異,年年都拿第一名,更是學校的巡察員。


值得一提的是,小穗淵就讀的班級只有6名學生。鑒於科技的發達,先天失聰孩子有機會通過裝置人造耳蝸而走入聲音世界,這也讓聾啞學校的學生來源越來越少,看來還真是件好事呢!


而穗淵不只是在學術方面表現理想,在田徑方面也有傑出的成績,是個賽跑健將。


家裡有擺設了她參加接力賽而贏取的金獎獎牌,我把她的戰利品拍攝了起來。站在一旁的小穗淵通過母親提醒我說,另一邊也有她的獎品。


原來是繪畫比賽的優勝獎杯。曾麗燕說,女兒熱愛畫畫。小穗淵,你還真是集各方特長於一身啊!


“忙碌”的穗淵,除了在日常學校上課吸取知識之外,下課後也必須到青年基督中心(YMCA)學習手語、唇語,以及一個月內須數次到專科醫藥中心進行語言治療。


女兒出事獲公眾協助
周劍豪投入拯救工作


在周劍豪家的飯桌上,我們發現到有個對講機,不斷匯報著各地情況,原來,周劍豪約一年前加入了自願隊工作,在檔口休息當天,隨時候命投入各項拯救工作。


他說,以前自己受人恩惠太多了,如今,自己能力範圍內所能及的,都儘量去協助。


他說,女兒獲得公眾大力協助的那段日子,他認識到所謂的人生,令人變得更積極的人性之美。


以自己經驗提醒所有家長


他更是藉著自己的經驗,提醒所有的家長,一旦發現幼小的孩子面對聽覺以及言語上的問題時,趕緊就醫,切勿有任何拖延,以免錯過孩子學習言語的黃金歲數。


小穗淵在4歲時,才裝置人造耳蝸,坦白說,這多少略嫌遲了些,若能更早裝置,對幼兒學習語言是更有幫助的。


“裝置人造耳蝸後,後續工作也不少。女兒除了必須定期參加語言治療,也必須南下到八打靈再也雙威醫藥中心,讓醫護人員記錄以及瞭解穗淵的進展。”


即使再怎麼奔波,看到女兒因能聽到聲音的那種喜悅,對周劍豪與曾麗燕來說,心靈上的滿足早已化解了體力上的勞累。


自曝心裡“秘密”
周劍豪曾萌放棄念頭


正當我們準備向小穗淵一家告別時,周劍豪突然有感而發說:“其實,有個故事,我一直都沒告訴你們的……”


我們不約而同都把目光投向周劍豪,等著他把“秘密”說出來。


“在還沒向你們求助之前,我曾經一度決定不去理會了,就讓穗淵從此成為聾啞人士。”


一老食客敲醒周劍豪


不過,有名老食客有一天突然對周劍豪說:“你現在可以置之不理,不過,等到當你60多歲,而小穗淵20多歲時,一老一少面對面坐著,相對無言,屆時你一定後悔。”


此言猶如當頭棒喝,周劍豪驚醒了起來,也因為如此,才牽引出周劍豪踏入星洲日報檳城辦事處,開始求助幫女找尋聲音世界的那一段感動之旅。


黃妙鸞李團才功不可沒


談起小穗淵的個案,《大北馬》也想起了兩個人,即參與籌款過程的黃妙鸞以及李團才。


黃妙鸞:搖筆桿助人體悟深
小穗淵個案看到真情


2004年,妙鸞仍是星洲日報記者(目前已離職),鑒於那時候本身住家與小穗淵一家所租住的單位只相隔一棟高樓建筑的距離,所以,主任就把採訪以及跟進的任務,交給了妙鸞。


回想那一年,妙鸞告訴《大北馬》,起初,她只是把處理小穗淵的新聞視為一份工作,怎知,她也從整個新聞處理過程中,看到了人性、體驗了真情。


小穗淵的個案,讓妙鸞個人感受最為深刻的是,搖筆桿真的可以幫到很多人,替人們伸張正義,尤其是在短短3週內便籌足了9萬令吉,充作小穗淵裝置電子耳蝸的醫藥費。


“我以前處理的新聞,基本上都是很硬性的新聞,但是,處理小穗淵的新聞,我必須從軟性角度出發,這可說是頭一遭的嘗試呢!”


當然,除了這“頭一遭”的嘗試,小穗淵的個案也讓妙鸞從此對小朋友若面臨說話或聽覺問題時,變得很敏感,會給予對方父母一些勸告。


她個人的親身經歷是,外甥曾經一度無法通過聽覺測驗,因此,她便勸告妹妹要做好心理準備,同時也致電周劍豪,聽取意見。


“周爸爸反而安慰我們,也勉勵我們說,既然碰到了,就要去接受以及面對它。”


慶幸的是,妙鸞的外甥進行第二次聽覺測驗,終於過關了。


在這事情上,妙鸞有了很深的體悟。她說,今天自己曾用筆桿幫助了一些人,不過,未來自己也可能需要別人的協助與建議。


“從不曾體會”
籌款過程感受北馬“動起來”

馮嘉麒(《星洲日報》檳吉玻區高級採訪主任)


2004年6月19日上午,一名頭髮微禿、穿著汗衫短褲的男子突然跑上位於鴨家路的星洲日報檳城辦事處三樓採訪部。他看到當時在辦公室的我劈頭就問:我的女兒天生失聰,星洲日報能夠幫幫我們嗎?


這名男子就是周劍豪,他是為了長女穗淵亟需9萬令吉裝置電子耳蝸而來。我從他眼神看出一名父親對孩子未來的焦慮,進一步向星洲基金說明情況後,星洲基金很快就批准了周劍豪的申請。


由於當時周穗淵已經4歲,剛好過了裝置電子耳蝸的黃金時期(3歲之前),如果再錯失治療機會,就有可能終身聾啞。因此我很快就安排同事到周家進行採訪工作。


周穗淵的籌款過程,令我深切感受整個北馬“動起來”的震撼。這是我投入新聞事業以來所不曾體會過的。結果,在短短3週,我們就為小穗淵籌到9萬令吉的義款。


近6年後,我們趁新春期間登門拜訪周家,周劍豪在看到我時很高興,他親切地搭著我的肩跟我邊走邊談,並在他的組屋單位跟我們如老朋友般閒話家常。


我們從周劍豪的談話中發現,雖然穗淵目前的情況跟他之前的期望有頗大的落差(穗淵至今還不太能說話),但他也坦然接受。


他給女兒目前的狀況打了60分,並樂觀期待女兒的未來進展會更好。更重要的是,他很感恩女兒至少可以脫離“無聲世界”。


周劍豪令我印象深刻的另一件事,就是他奔走北馬接領各方的捐款後,也會在最快的時間奔上星洲日報檳城辦事處,交出所有捐款。我記得當時他說過:“我只要求醫藥費,其他的我一分錢也不要……”


因此,女兒手術前後他承擔了許多花費,如八打靈再也雙威醫藥中心的交通、住宅和問診等費用,累積下來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我有問過他是否需要幫忙,他都笑笑搖頭拒絕了。


周劍豪過後不時有來檳城辦事處,並順道來採訪部和我打招呼;我問他因何事而來,他說看到星洲基金的籌款新聞,就來捐一些款項。他說:“人家以前幫了我這麼多,我現在能夠幫到人就儘量幫囉!”


直到週三,他也維持這種信念去幫助身邊的人。他的樂觀和豁達,令我對這名父親深深敬佩,也祝願周家幸福快樂!


與會館辦填色賽籌款
李團才:結合力量助人


當然,我們也沒忘了李團才這名大哥,那年他是檳城安溪會館的青年團團長,在獲得會館長輩支持下,促成了星洲日報與該會館聯辦“因為有愛”填色比賽,為小穗淵籌款。


這一場籌款運動,籌獲了1萬5000令吉。談起這場活動,李團才仍記得那天一對新人駱秉治、郭慧燕也在新婚之日獻愛心、助穗淵的那一樁美事。


團才說,每次路過周劍豪經營的肉骨茶攤格,他都會想起小穗淵,不知這名小女孩過得如何了?


在《大北馬》告知小穗淵的近況後,他疼惜地說:“小穗淵的父母要繼續努力,多多和穗淵溝通、對話,通過言語來表達意思,一定能幫助穗淵的語言學習。”


時常參與公益及慈善籌款的團才,認為社會上需要大眾援助的個案太多了,小穗淵是個案之一。


“無論是那一些個案都好,自己能力範圍內能辦到的,就去做一些事情,引起社會關注,結合大家的力量來協助需要援助的人。”



星洲日報/大北馬‧2010.03.0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