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3月31日 14:48:58 來源: 新華網重慶頻道
新華網重慶頻道3月31日電(汪緋)3月29日,筆者帶著對“特教”教師敬業精神的崇敬之情,對聾智障學生的關愛之心,踏入黔江區特殊教育學校,與師生近距離接觸,以了解他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情況,進一步喚起全社會對弱勢群體的廣泛關注,加倍關心和關愛。
“有教無類,有愛無礙”、“補償缺陷,全面成長,學會生存,適應社會”在?“特教”校園,特殊的辦學理念和教學宗旨標語,閃入筆者視野。靜寂的校園幹凈整潔,既沒有普教校園爽朗的讀書聲,也沒有悅耳動聽的歌唱聲……,只有課堂上教師們授課比劃的手勢,孩子們專心觀摩學習動作的場景。如不從聲音和動作上加以分辨,真讓人不敢相信這是一所漂亮的“特教”校園。
學生在園丁的辛勤培育下健康成長
在教學樓底樓,筆者碰到培智三年級學生李濤,並和他進行了簡單的對話。
“你是哪個老師教呀?”
“黃(警)老師。”
“黃老師對你好嗎?”
“好!她經常給我買太陽花(瓜子)、落花生吃。”
學校副校長雷志明介紹說,李濤同學在這個學校讀4年了,各方面發展較好。
“釘鈴——釘鈴——”上課的鈴聲響起,聾啞障礙學生李孟,因聽不到鈴聲,仍在活動場玩,雷校長便給他比劃了上課的手勢,他便飛塊地跑進了教室。
筆者路過每一間教室,看到同學們有的在精心繪畫,有的在認真作業,有的學習打啞語的手勢……
在學生宿舍,筆者看到孩子們把被子折疊得方方正正,碗筷擺放得整整整齊齊,室內空氣清新,窗明幾凈,清潔衛生做得比常人做得還好。在學校運動場上,“立正——向右看齊——向左看齊——稍息”李麗老師組織學生上體育課,做完操後同學們有的打乒乓,有的跳繩…..玩得格外開心。
教師的人生價值在聾智障兒童的成長中升華
在與教師們交談中,筆者深深感受到,在他們身上體現最多的是一種“責任”,新時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他們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風雨兼程14載,教職工們秉承“和諧、嚴謹、務實、創新”的工作作風,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把人間真情灑給了聾智障兒童,把美好的青春獻給了“特教”事業。
雷志明,男,40歲,黔江區人,副校長。他從1997年建校開始就在這個學校上課,與聾啞兒童生活了14全春秋。他說,從事“特教”工作一定要有事業心、責任感,一個“特教”學校教師,如不是學這個專業,沒有哪個願意到這地方來,還莫說要給學生講課。同時,教好學生要有耐心,同是學習數1—10的數,因學生的聾智障個體差異,所花的時間就有多有少,教師如不認真細致加以輔導,學生的學習成績就會下降,甚至被老師放棄。
“聾智障學生就業很困難,他們出社會後,如不能順當地就業,很容易犯案,影響社會穩定。”雷校長言語中流露出對學生就業的擔心,他希望全社會都來關注聾智障學生就業。
筆者以為,特殊學校教師工資比普通教師工資要高。然而,他們的工資並不比普通教師多好遠。雷校長算了下,“特教”教師的工資比普教教師工資只多薪級工資、崗位工資、10%工資三項之和的15%,每個“特教”教師每月只比普教教師多100多塊錢。而他們付出的艱辛卻比普教教師要多好多倍!並且,社會上個別人認為,特殊教育沒有教學任務,可以不給學生上課,聾啞學生也無法向上反映,教師耍得輕松。而沒有知道“特教”教師承受著學生家長和社會過高期望值的雙重壓力,比普教的實施考評考核更加惱火呢!
李麗,女,27歲,四川省射洪縣人,2007年重慶師范大學特教專業畢業後,通過公招考入這個學校任教。在3樓聽障三年級教室,筆者看到李老師正耐心細致地給學生講解作業,嫻熟的手勢,溫柔的話語,讓你對這個年輕的“老教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一個遠離親人的外地姑娘,能在艱苦的工作環境中,從事常人瞧不起的“特教”事業,確實讓人不解。“黔江這個地方很好,時間久了生活很習慣,我能教聾智障兒童認字識數是件光榮的事情。”李老師為筆者的困惑給出了答案。她說,剛到這個學校,接手教聽障三年級,一直帶到六年級,3年多來,通過教育教學,師生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2009年,李麗老師因對特殊教育事業的展做出了積極貢獻,被黔江區政府表彰為優秀教師。
當筆者問到工作是否有壓力時,李老師說,壓力不是來自外部,而是來自“特教”本身。怎麼教好書、育好人?怎麼教好學生、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是“特教”老師真正的壓力,因為現有的知識不能滿足特殊教育的需要。
黃警,女,22歲,重慶市黔江區人,就讀于重慶師范大學特教專業,頂崗實習老師。筆者在電話上與黃老師交流過,她多次邀請採寫“特教”學校。因此,筆者迫切要求採訪黃老師。她說,從小就想當一名教師,現在雖已如願實現,但深感教學壓力大,因為各個學生學習情況不一樣,備課時不能只一套教案上課,要有多方面的知識準備,才能防止上課時出差錯。
“我們從2010年春季學期開始,探索‘個別化教育’,從中全面了解、科學評量學生基本情況,然後,針對學生聾智障的實際,對不同的學生突出不同的教學重點……制定出不同的教學計劃。”黃警簡單介紹了他們在教學上探索出的特色教學模式。
黃老師表示,今年7月份畢業後,要求繼續到這個學校任教,立志終身從事特殊教育事業,爭當家長滿意,學生滿意,社會滿意的合格教師。
陳瓊,女,29歲,石柱縣人,是一名從普校轉型為特校的教師。目前負責學校後勤工作,安排學生每天的生活。在聾智障學生食堂,陳主任正在張羅著學生的午餐。她說,學生每天“兩暈一素一湯”完全能保障,每天第二節下課後每人還可喝1袋牛奶。並表示,在物價飛漲的現在,要精打細算,勤儉節約,用有限的經費,不斷改善學生的生活質量。
學校的發展在黨政領導關懷下逐步壯大
黔江特殊學校始建于1997年,是一所為聾智障學生提供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全日寄宿制學校,也是渝東南地區最早設立、規模最大的特殊教育機構。教學班由建校時的1個發展到10個;教師由2個增加到13個;學生由3個增加到105個。其中,有聽障學生72人,智障學生33人,年齡最小的7歲,最大的19歲。學生主要來自湖北省鹹豐縣和重慶市黔江、酉陽及彭水自治縣等地農村,實行寄宿制辦學,免費吃住。
據了解,學校的發展得到歷屆黨政領導的高度重視,特別是現任區委書記楊宏偉,副區長粟永特以及教育主管部門負責人的殷切關懷,為學校配套了網絡、多媒體、律動室等專用教室,使學校發展成了渝東南特殊教育的一顆燦爛明珠,為重慶市委、市人民政府在《關于加快把黔江建成渝東南地區中心城市的決定》中確定在黔江建立渝東南特殊教育中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後記
“可憐天下父母心”。誰不希望有個幸福完美的家庭?
誰不希望有個健康可愛的孩子??誰不希望孩子將來成為棟梁之才???誰不希望…… 然而,面對特殊學校啞啞學語的聾智障群體,他們需要關懷,需要關心,需要關愛,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書包,一支用了好幾年的鋼筆……都會給他們鼓足生活的勇氣;如果您覺得衣服不想穿了,玩具不想要了……請不要扔掉,可以送給特殊學校的孩子們;如果您覺得這本書已看了很多遍放著佔地方,可以捐贈給學校……對孩子們點點滴滴的恩賜,他們會很開心,也會銘記心間。
聾智障孩子們,張海迪姐姐身殘志堅的精神是你們學習的榜樣。請充分相信,有黨和政府對你們的真誠關心,有老師對你們的精心呵護,有好心人對你們的真心幫助,你們的生活會放射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