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浪網 (2016-09-27 02:42)
統計數據顯示,鹹陽目前登記的聽力殘疾人員有11711人,經過聽力補償措施和教育干預,這些人大多數能和正常人一樣融入社會,在他們的世界里,夜晚總是安靜的。
一出生便墜入無聲世界
9月22日下午2時許,位於鹹陽市建設路的鹹陽康復教育學校內,孩子們午休起床,一個個在老師的指導下戴上助聽器和人工耳蝸,之後開始下午的課程。
2歲的男孩樂樂(化名)是這所學校的一名學生,今年6月份入學。樂樂出生在鹹陽農村,2歲時,依舊不會說話,父母帶他去醫院檢查后被查出聾啞症。
孩子為何會出現聾啞症,樂樂的父母也說不清。鹹陽康復教育學校老師高軍說:「聾啞症是出生後或處於幼兒時期便有嚴重耳聾,不能聽到說話的聲音,以致無法學說話,或者初步學會說話,又因耳聾重新喪失說話能力者,都叫聾啞症。」
今年初,父母為樂樂安裝了人工耳蝸,樂樂的世界開始出現聲音,但聽到的是什麼,樂樂沒有任何概念。樂樂進入的是學校的親子特訓班,高軍是他的聽力語言訓練老師。「我們先要培養孩子查知聲音的能力,讓孩子能分清聲音的大小、高低、長短。之後通過不同的聲音,訓練孩子分辨聲音的能力,最後是讓孩子理解聲音。」高軍說,每個階段所用時間都不一樣,有的孩子需要一個月,有的孩子得好幾個月。
跟著播音員說話口型練聽力
鹹陽康復教育學校共89名學生,其中80%的學生為聽力障礙,均佩戴助聽器和人工耳蝸。該校一負責人介紹,以前藥物致聾情況比較多,現在遺傳和先天性的較多。聽力殘疾分4個級別,均需進行聽力補償措施,嚴重的需要植入人工耳蝸,較輕的佩戴助聽器,通過教育干預能讓他們和正常人一樣交流。
雖說聽力補償和教育干預后,「聾人」能和正常人一樣交流生活,但在工作中他們卻處處碰壁,工作種類受到很大限制。
劉玉婷1981年出生,其父母是鐵路職工被派往唐山支援當地建設。直到3歲時,劉玉婷依舊不會開口說話。經檢查,她患有聽力障礙,在很多醫院求醫,但治療卻不見效果。
15歲那年,劉玉婷開始嘗試佩戴助聽器。「我自己摸著喉嚨,看電視播音員的說話口型跟著練說話、練聽力,一年以後,說話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劉玉婷說,「我現在和人交流要一邊看口型,一邊眼睛和『耳朵』要同時用,沒了聲音,只能用心去聽這個世界。」
能和人正常交流后,劉玉婷開始外出尋找工作,多次碰壁后她決定自己創業。經過多年打拚,劉玉婷開了一間自己的列印部,也擔任了鹹陽市聾人協會副主席。
「回想這些年自己走過的路,儘管充滿著艱辛與挑戰,但我沒有消沉,我要向所有殘疾朋友說,只要你肯走,路就在腳下。」劉玉婷說。
鹹陽市殘疾人聯合會就業中心工作人員介紹,聽力殘疾人工作多以溝通交流較少的工種為主,他們抗干擾能力比較強,鹹陽有多家企業流水線或者車間更願意接收這類人群。華商報記者 劉軍偉
詳全文 沒了聲音 他們用心去「聽」世界-兩岸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60927/18796755.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