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先天聾人沈柏基(左)及路駿怡(右),與健聽的陳意軒(中)合作,記錄聽障人士的故事和文化成書,希望讓社會多了解聽障人士的世界。(周翠怡攝)
2013年10月7日
【明報專訊】「將健聽人士的生活方式套用在聾人身上是不可行的﹗」屬先天聾人的沈柏基指出,手語是他們主要的溝通方式,但健聽人士覺得動作大,「好核突」;有時候會他們會拍,透過震動來溝通,但被健聽人士覺得沒有禮貌,這些誤解令聽障人士感到無奈。他指出,不少聽障人士反映,社會盲目促進共融,卻並不完全了解他們的真正需要,希望社會尊重他們的語言和文化。
沈柏基表示,社會上很多熱心人士想幫助聾人,只是他們對聾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並不了解,令聾人好像低人一等,一直被健聽人士牽走﹕「他們常說安裝人工耳窩和學口語是對我們好,但聾人不是這樣想的,我們想用手語溝通。」他說,要做到聾健融合,不能單方面由健聽人士為聾人做決定,而是要互相尊重,一步一步實踐出來。
聽障故事出書盼獲了解
患深度聽障的鄧凱雯,自1歲起開始學習發聲,在主流學校讀書,雖然說話能力與健聽人士無異,她卻感到無法融入健聽的世界,社交大受影響。她表示,因為聽障,她不能同時接收到不同人傾談的內容﹕「見到大家都咁合拍,得我一個唔得,令我很難融入。」直至5年前,鄧凱雯開始學習手語,與聾人相處,讓她找到自我,「大家都是用手語溝通,很容易理解,讓我覺得很開心」。
沈柏基與其他聾人和健聽人士合作,把聽障人士的故事結集成書,他表示,聾人學校一間一間倒閉,愈來愈少人懂手語,他希望透過文字,讓健聽人士多了解他們的文化和生活,互相尊重,達到真正的共融。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